刘平
- 作品数:17 被引量:31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首部1:250万“北-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简介——取得13项创新性重要成果
- 2013年
-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负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参加编制的1:250万“北-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的国际合作项目“东中亚深部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完成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1212011120181。项目负责人董树文(2006年以来。2002~2005年为张彦英)、李廷栋。
- 耿树方刘平
- 关键词:地质图深部地质结构
- 关于拉斯曼丘陵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时代的限定
- 就目前所知,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泛非期高级变形和变质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多处发育,主要侵位时代约为525-500Ma,从而限定了拉斯曼...
- 任留东李崇刘平
- 关键词:花岗岩锆石年龄拉斯曼丘陵
-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峡区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作者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海峡区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①在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域400km深度内,划分出五层地质结构,其中第三、四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②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四个主体动力区。③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④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⑤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a,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b,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c,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的"地幔柱"(即"岩浆山峰")。d,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
- 耿树方刘平寇彩化
- 关键词:深部地质结构
-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硼硅酸盐矿物组合硅硼镁铝矿-硼柱晶石-电气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岩石学意义被引量:4
- 2021年
-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产出大量的电气石-硼柱晶石-硅硼镁铝矿之硼硅酸盐矿物组合,这些矿物(电气石除外)的形成晚于变质峰期一般的硅酸盐矿物。电气石可多次出现,硅硼镁铝矿之后形成硼柱晶石,很少见两种以上的硼硅酸盐矿物能够同时结晶,各种硼硅酸盐矿物在同一期、甚至同一阶段内呈递进关系。在硼硅酸盐矿物的结晶过程中,B_(2)O_(3)和Al_(2)O_(3)较为活动从而SiO_(2)的活度相对受到抑制,即存在组分的分异和活性波动,表明络阴离子SiO_(4)^(4-)、PO_(4)^(3-)、BO_(3)^(3-)活动高峰并非同步因而,挥发分组分对深熔作用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同时,结晶的金属阳离子组分不断发生分异。不同的硼硅酸盐矿物形成的介质条件有所差异:电气石形成于富钙的弱酸性溶液,硅硼镁铝矿应为近中-碱性溶液介质,而硼柱晶石形成于含少量氟的偏碱性介质环境。除温压因素外,流体挥发分种类和介质条件也影响到硼硅酸矿物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变化,从而造成矿物组合的复杂性。本区长英质岩石中硼(B)及其他挥发分组分的较高含量可由原岩成分决定,亦可经由变质-深熔作用引起,即深熔作用时熔体的整体优先吸收硼(硼的第一次富集)及随后熔体结晶阶段的局部残留和富集硼(硼的第二次富集)。Gdd-Prs-Trn硼硅酸盐矿物组合的存在,表明发生了以脱水为主的高级变质作用,同时伴随强烈的深熔作用。挥发分组分在露头尺度体系中可能属于开放性质,而在更大尺度和范围内则基本封闭;在深熔作用中,硼等挥发分的存在影响了熔体的组成使得岩浆熔点降低、熔融成分调整粘度有所降低,更容易运移;而且,熔体可以携带这些挥发分,当熔体结晶时挥发分析出、结晶局部富集而形成硼硅酸盐矿物,尤其是沿着一些构造有利部位发生显著的聚集。
- 任留东宗师王彦斌刘平
- 关键词:挥发分变质演化
- 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被引量:16
- 2012年
- 从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包括笔者)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2000—2006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成果表明:深部软流圈(层)物质上涌才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中侏罗世以来,中国大陆受到了来自4个不同方向的动力挤压,由此导致软流圈物质汇聚到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力只是4个方向中的一个——由东向西挤压,它起到了阻挡软流圈物质继续向东部"洋区"流动的作用,可称它为"远程力效应"。
- 耿树方刘平郑洪伟王振洋剧远景
- 北-中-东亚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与环境响应
- 介绍北—中—东亚地质图的编制,对其取得的地质划分、对中元古界底界年代取得了统一认识、解决了跨越国界的重要地质矿产问题以及对东亚大陆侏罗纪以来地球动力学的多元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解释等成果进行讲述。介绍了区域地质特征及矿产...
- 耿树方刘平任留东
- 关键词:区域地质矿产资源环境响应
-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47
- 2009年
-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 王宗起闫臻王涛高联达闫全人陈隽璐李秋根姜春发刘平张英利谢春林向忠金
- 关于拉斯曼丘陵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时代的限定被引量:4
- 2016年
-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 任留东李崇王彦斌刘平
- 关键词:泛非期锆石年龄变质年龄花岗岩拉斯曼丘陵
-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为例
- 文章主要从深度400Km之内的五层地质结构特点与从剖面图的深部地质结构中判读矿产资源分布及其与深部地质结构的内在关系两方面介绍了中国东部大陆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
- 耿树方刘平寇彩化
- 关键词:矿产资源成矿作用地质结构
- 中国大陆侏罗纪以来六大动力体系和资源预测被引量:4
- 2009年
- 本文阐述了笔者在近几年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中、俄、蒙、哈、韩合作编制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工作中获得的一些新认识和新观点,概略地说主要包括四点: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和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挤压力是永久性的、永恒的,是为其他"后生"的各种动力体系"垫底"的,因此笔者称其为"本底动力体系";②在"本底动力体系"基础上侏罗纪以来新产生、并影响中国大陆及海域的动力体系,除东部的太平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和西(西南)部印度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外,还有尚未引起重视的北部蒙古—鄂霍次克中生代继承性的动力体系与北冰洋海底扩张动力体系;③在东(东南)、西(西南)和北面各方向的动力体系向中国大陆及海域"联合"挤压下,按"扇形力原理"(一端受挤压时,另一端被拉张)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域软流圈物质上涌,正是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强大动力体系导致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剧变和构造、岩浆、裂谷、成矿、地震、火山等等复杂的地质与成矿作用;④为什么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海底扩张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出现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度60°范围内(其中又以南、北纬度30°内更为强烈)?究其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离心力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的挤压力(总之是"本底动力体系")在赤道及其两侧最集中、最强大而引发的。因此,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力体系理论为基础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构造体系学说,中国地质学家绝不应忘记、更不能放弃,而是要把李四光先生的理论和学说与当代动力学理论和全球构造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创建出能够确切揭示中国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真谛和切实解决重要成矿与找矿问题实际的新理论。笔者将以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应用�
- 耿树方刘平王振洋剧远景
- 关键词:资源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