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0篇油气
  • 5篇延长组
  • 5篇油田
  • 5篇运移
  • 5篇储集
  • 5篇储集层
  • 4篇油气运移
  • 3篇油层
  • 3篇油气藏
  • 3篇源岩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盆地
  • 3篇气藏
  • 3篇储层
  • 2篇油气资源
  • 2篇油水
  • 2篇油水分布
  • 2篇砂体
  • 2篇孔隙

机构

  • 10篇西安石油学院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4篇刘勇
  • 6篇孙冬胜
  • 3篇金晓辉
  • 2篇白玉宝
  • 2篇雷天成
  • 1篇吴少波
  • 1篇陈荷立

传媒

  • 8篇西安石油学院...
  • 3篇西北地质科学
  • 1篇石油学报
  • 1篇陕西地质
  • 1篇西北地质

年份

  • 2篇1998
  • 2篇1997
  • 8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被引量:8
1996年
以探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正常压实趋势明显且一致性较好.欠压实现象普遍发育于长4+5及长6油层组,保持压实与排水平衡的最小声波时差为225μs/m.上覆地层遭受的剥蚀量达1800~2500m,泥岩的欠压实成为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刘勇雷天成孙冬胜
关键词:延长组泥岩压实作用油气运移
大洼──昌图凹陷的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被引量:3
1996年
大洼─昌图凹陷是铁岭─昌图盆地内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是在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一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早断晚拗型凹陷.依其构造及沉积特征,并结合我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特点将其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凹陷的孕育期、断陷期、拗陷期及萎缩消亡期.并运用板块理论对其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探讨.最后通过构造对生储盖的控制作用,指出有利的勘探部位.
孙冬胜刘勇
关键词:凹陷油气分布
子北油田主力油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以孔隙度、渗透率为主线,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区内长4+5及长6油组的位置特征数,离散性特征数,平面非均质性,纵向非均质性作了研究.分析了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认为本区微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是岩性特征及后期成岩作用.
雷天成刘勇
关键词:微观结构各向异性成岩作用油田
银根盆地苏红图组火山岩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被引量:13
1998年
苏红图组火山岩主要出露于银根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侧,通过对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及室内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类型主要为呈熔岩被产出的火山熔岩,包括撖榄粗面玄武岩、橄榄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等,其次为少量的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相的辉绿岩,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为一套钾玄岩系列岩石,这套火山岩的喷发对油气的生成与聚集构成有利条件,首先,火山喷发提供的热能促进了盆地内烃源岩的成熟及向烃类的转化;其次,气孔、溶孔、溶洞、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可以作为良好的集集层,较厚的玄武岩层的中央相带及层状侵入的辉绿岩可以作为较好的盖层.
吴少波白玉宝刘勇杨友远
关键词:盆地火山岩储集层成熟度油气运移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初次运移特征被引量:17
1997年
以泥岩压实、埋藏史及生烃特征为主要依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迭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产生深度、运移时间、运移方向及途径。结果表明,本区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长7油层组广大范围发育的泥岩欠压实现象所产生的高过剩压力,烃源岩门限深度及异常压实起始深度决定了本区烃源岩初次运移的深度,油气初次运移的时期主要发生于K12时期和K13时期,油气直接从烃源岩垂向进入邻近储集层将是本区最为重要的运移途径之一。
刘勇金晓辉雷天成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初次运移油气资源
杏子川地区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通过对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砂体特征、油气藏类型、成岩作用、油水分布等制约和影响油气藏形成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杏子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油层组油气藏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本地区为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成为本区主力含油砂体,复杂的成岩特征造就了本区以成岩圈闭油气藏类型为主,油气主要分布于砂体中部物性较好、成岩作用较弱的部位。
窦志成刘勇董义龙
关键词:油气藏油气富集砂体
直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被引量:6
1996年
通过对直罗油田延长组长。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及油水分布的研究,分析了直罗油田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试图对长期困扰油田勘探与开发的油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作出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直罗油田延长组第二油层组孔隙类型以细小的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为严重,孔隙、喉道半径较小,孔喉分选较差.较差的孔隙结构导致油水分异作用较差,油水同出带厚度为185.7m,油层全部为油水混出的油水混合带,从而形成了无边水、底水且油水同出的砂岩岩性油藏.孔隙结构相对较好的层段和区块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
刘勇金晓辉孙冬胜
关键词:油田延长组孔隙结构油水分布储集层
黄口凹陷烃源岩排烃条件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烃源岩排烃条件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基础.通过以泥岩压实理论为基础的压实曲线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内烃源岩开始排烃的古深度为3130m.始新世~渐新世、渐新世和早第三纪分别为改南组、分水岭组和石炭~二迭系的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近邻烃源岩位于过剩压力相对较小方向上且具有多方汇流条件的纹南组压力分割体接受烃类的机遇最大.指出了黄口凹陷西部地区的汶南组(J1-1)和石炭~二造系是较有利的烃源岩层段.渐新世是最重要的排烃期与油气运聚期.在计算生油(气)量时,应分别计算不同烃源岩在不同时期生油量的累计量,以减小勘探风险.
金晓辉刘勇王风琴
关键词:排烃油气资源评价烃源岩油气藏
陕西直罗油田长_2油层组储层特征被引量:1
1996年
直罗油田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以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为主,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大量的自生矿物对原生孔隙产生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较强的成岩后生作用使得储层以粒间溶孔及原生粒间余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结构表现为以小孔隙、小喉道为主要特征,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分布主要与其在砂体中的分布部位有关。
刘勇孙冬胜
关键词: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
陕甘宁盆地延长组地下流体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研究被引量:48
1990年
本文在泥岩压实曲线基础上,利用平衡深度法计算得出了陕甘宁盆地南部中生代地层的流体压力分布。研究区各井下部均发育有稳定的过剩压力,其中长7油组的幅度普遍较高。延长组各油组过剩压力平面分布的格局具明显继承性。研究区的西北灵武—盐池—带过剩压力最发育,东南葫芦河—洛河一带次之,而东北与西南则较差。过剩压力分布与已知含油情况分布的关系表明,绝大部分油田与产油井段在平面上均分布在相应油组过剩压力低值带,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正常压力段,其次为异常压力段中的相对低值带。据此探讨了延长组主力生油层长7油组油气的运移及聚集条件,并指出研究区内有两个有利聚集地带。一是在灵武—盐池与葫芦河—洛河高压带之间的靖边—吴旗—庆阳及其西南一带;二是研究区东缘安塞—富县一线及其以东地区。
陈荷立刘勇宋国初
关键词:盆地流体油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