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书兰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乙肝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细胞癌
  • 2篇肝细胞
  • 2篇肝细胞癌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血样
  • 1篇血样本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乙肝病毒
  • 1篇乙肝病毒大蛋...
  • 1篇乙肝疫苗
  • 1篇乙型肝炎表面...
  • 1篇乙型肝炎表面...

机构

  • 6篇保定市传染病...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河北省荣军医...
  • 1篇保定市第一中...
  • 1篇保定市卫生局
  • 1篇河北省保定市...
  • 1篇望都县医院

作者

  • 6篇刘书兰
  • 4篇李永勤
  • 3篇范伟光
  • 3篇李艳
  • 2篇张桂珍
  • 2篇石鹏辉
  • 2篇陈浩
  • 1篇闫明霞
  • 1篇武志强
  • 1篇曹明
  • 1篇刘洋
  • 1篇卢淑兰
  • 1篇牛聪敏
  • 1篇董爱英
  • 1篇李友良
  • 1篇李超
  • 1篇王玉红
  • 1篇王浩
  • 1篇苏苗苗
  • 1篇张文娟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艾滋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AIDS患者25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检出真菌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DS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真菌感染患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252例AIDS患者中合并真菌感染共100例,共检出真菌123株。单因素分析结果,侵入性操作、是否系统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外周血CD4^+计数、血清白蛋白浓度为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CD4^+计数、系统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IDS合并真菌感染患者IL-10、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未合并真菌感染患者(P<0.05)。结论外周血CD4^+计数、系统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影响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IDS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炎症因子升高。避免AIDS患者合并真菌感染除了要尽早发现诊断治疗外,还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会性感染。
石鹏辉刘书兰孙文龙安伟娜李永勤范伟光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真菌炎症因子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癌微小转移
陈浩李永勤张桂珍耿坤静李林茂刘书兰李艳牛聪敏
原发性肝癌(HCC)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HCC发病隐匿,一经发现大部分患者处于中晚期,因此死亡率高,诊断HCC主要依据影像学和血清甲胎蛋白(AFP),但是HCC患者AFP阳性率仅为70%左右,18%HCC患者不...
关键词:
关键词:肝细胞癌影像学诊断
AFP、AFP-L3、GP73、AFP-mRNA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永勤杜博勋闫明霞李超段晨燕曹明刘书兰陈浩张桂珍
AFP、AFP-L3、GP73、APF-mRNA四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互相弥补,大大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减少低浓度或AFP阴性患者的漏诊率,并可提高HCC的确诊率,因此四种方法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早期预测及随...
关键词:
关键词: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性与定量检测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较高,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的主要手段。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是判断机体对HBV免疫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指标。2011年9~12月,我们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标本进行HBsAb测定,
李永勤李超李友良李艳刘书兰范伟光耿坤静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疫苗免疫效果乙肝疫苗
外周血样本不同存放温度和时间对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在结核病诊断和护理过程中外周血(全血)样本,采集后存放温度和时间的不同对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 cell spot test for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结果影响,为临床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9月保定市传染病医院诊治的118例疑似结核病患者的外周血(全血)样本,分成室温组和冷藏组,每组59例。室温组全血样本存放在室温(18~25)℃2、4、8、12h,冷藏组全血样本存放在冰箱冷藏(2~8)℃2、4h,在每个时段内执行T-SPOT.TB。结果冷藏组2、4h检测有反应性例数分别为23、10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8.98%、16.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P=0.024)。室温组2、4h阳性检出率高于冷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0、24.900,P=0.001、0.000)。室温存放8h阳性检出率低于室温存放2h和4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86、4.051,P均<0.05)。室温存放12h阳性检出率低于室温存放2、4、8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004、21.281、7.199,P均<0.01)。结论外周血(全血)样本采集后存放温度和时间是影响T-SPOT.TB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基层医院实验室在临检工作中应重视这两个环节,积极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可避免漏检、误检、假阴性的发生。
孟娟石鹏辉范伟光王浩苏苗苗张文娟刘洋李艳刘书兰
关键词:结核病诊断
乙肝病毒大蛋白与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BV-LP)、HBV DNA、PreS1Ag和HBV-M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及临床作用。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在不同阶段分别采集血样,进行HBV-LP、HBV DNA、PreS1Ag和HBV-M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reS1Ag、HBeAg阳性率(P<0.01),而HBV-LP和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治疗阶段PreS1Ag、HBeAg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Ag和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HBV-LP阳性率,二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前HBV-LP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最高(均为100.00%),治疗后12个月时,HBV-LP的灵敏度最低(94.28%)、特异性最高(52.94%)。结论联合检测HBV-LP和HBV-DNA对抗病毒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耿坤静董爱英王玉红武志强卢淑兰刘书兰王丽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DNA抗病毒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