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冉擘力

作品数:204 被引量:527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研究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9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1篇动脉
  • 50篇血管
  • 39篇消融
  • 38篇细胞
  • 30篇导管
  • 30篇平滑肌
  • 29篇导管消融
  • 29篇疗效
  • 29篇介入
  • 29篇冠状
  • 29篇冠状动脉
  • 27篇肌细胞
  • 27篇封堵
  • 26篇平滑肌细胞
  • 25篇心脏
  • 25篇缺损
  • 24篇间隔缺损
  • 23篇血管平滑肌
  • 21篇蛋白
  • 21篇先天性

机构

  • 196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重庆市第三人...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滨州市中心医...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重庆市沙坪坝...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自贡市第三人...
  • 1篇江津区中医院

作者

  • 204篇冉擘力
  • 132篇宋治远
  • 123篇何国祥
  • 112篇刘建平
  • 101篇仝识非
  • 101篇舒茂琴
  • 87篇钟理
  • 64篇李永华
  • 64篇景涛
  • 53篇姚青
  • 39篇胡厚源
  • 32篇迟路湘
  • 27篇张倩
  • 26篇程训民
  • 23篇王耿
  • 19篇庄国强
  • 18篇涂爱华
  • 16篇文玲
  • 16篇唐波
  • 15篇张志辉

传媒

  • 26篇重庆医学
  • 26篇第三军医大学...
  • 12篇中华医学会心...
  • 8篇中华医学会心...
  • 7篇介入放射学杂...
  • 7篇第十五届全国...
  • 6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第八届全国心...
  • 4篇首届西部胸腔...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第17届全军...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临床超声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7篇2013
  • 20篇2012
  • 10篇2011
  • 7篇2010
  • 11篇2009
  • 23篇2008
  • 16篇2007
  • 33篇2006
  • 12篇2005
  • 30篇2004
  • 10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2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两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占82.26%(51/62),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与RI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可溶性CD105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可望作为预测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易损性的参考指标。
崔松何国祥孟立军刘建平刘现亮程训民吕树铮冉擘力景涛钟理张倩
1256例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不同脑保护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不同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间,对125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其中男864例,女392例,年...
迟路湘宋治远何国祥刘建平景涛仝识非冉擘力钟理涂爱华文玲
关键词:颈动脉脑保护装置成形术
文献传递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1
2004年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 ,先后释放左、右侧盘 ,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 ,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 ,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 ,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 ① 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 2 3± 6( 13~ 3 1)mm ,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7~ 40mm ,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 3 1例PDA患者中 3 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 ,1例PDA内径达 12mm者用直径 17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应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
宋治远何国祥舒茂琴胡厚源迟路湘张萍仝识非程训民冉擘力姚青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封堵器
轻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轻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临意义。方法42例冠脉造影示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20%-60%)行IVUS检查,根据斑块分布分为向心型斑块组和偏心型斑块组。测量收缩期最大管腔横截面积及舒张...
程训民何国祥仝识非冉擘力刘建平姚青宋治远
文献传递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选择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ASD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
张志辉张萍宋治远庄国强仝识非刘建平冉擘力李永华张倩柴红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心率变异性封堵器导管封堵术
文献传递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及粥样斑块的关系被引量:31
2006年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及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对拟诊冠心病的119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稳定性型心绞痛(SA)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阴性者30例]和血浆hs-CRP水平的测定;对其中的7例SA患者、29例UA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AMI者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者、SA者及阴性者(P<0·05、P<0·01);UA者显著高于SA者及阴性者(P<0·05及P<0·01);SA者与阴性者类似(P>0·05)。不稳定型斑块组血浆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稳定型斑块组(P<0·01)。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者血浆hs-CRP水平与轻度狭窄者类似(P>0·05)。结论:hs-CRP水平有望成为反映冠心病不稳定程度、斑块不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
吴惠玲何国祥刘建平冉擘力李永华仝识非姚青唐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C反应蛋白
左室射血分数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拟诊冠心病的103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15例;不稳定...
吴惠玲何国祥刘建平冉擘力李永华仝识非姚青唐波
文献传递
CARTO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164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B/IVT)导管消融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164例PVB/IVT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8~66岁,平均(38.6±11.2)岁。结果 (1)PVB/IVT的起源部位:100例为流出道PVB/IVT,其中右心室流出道74例,左心室流出道10例,主动脉窦内14例,肺动脉瓣上(主干)2例;43例为左心室分支性PVB/IVT,其中左后分支41例,左前分支2例;20例为房室瓣周PVB/IVT,其中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下,1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上,2例位于His束附近;1例为心外膜PVB/IVT。(2)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0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5%),4例失败。随访1~23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为3.8%),均再次消融成功。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6例,多数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流出道和左后间隔是PVB/IV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CARTO三维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PVB/IVT是安全有效的。
舒茂琴钟理冉擘力宋治远周杨刘燕朱平李华康刘锋仝识非景涛
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导管消融术三维标测系统
AT2R基因可调控表达对体外培养VSMC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 (AT2R)基因可调控表达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基质金属蛋白酶 2形成的影响 ,旨在探讨AT2R基因在VSMC上条件表达在再狭窄防治中的潜在意义。方法 本研究通过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 ,建立四环素类似物Doxycycline可调控表达AT2 R基因的双重稳定VSMC细胞系。应用RT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观察该双重稳定表达AT2R的VSMC细胞系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 ;采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其Ⅰ型、Ⅱ型其受体拮抗剂干预上述细胞 ,观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Doxycycline干预前 ,AT2R的表达处于静止状态 ,通过Doxycycline(1μg/ml)的干预 ,可以使该VSMC系稳定表达AT2R。加入Doxycycline前转染组低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 2 ;AngⅡ 10 - 7mol/L干预VSMC后基质金属蛋白酶 2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 (P <0 .0 1) ;在AngⅡ干预的同时加入Doxycycline后 ,基质金属蛋白酶 2的mRNA及蛋白表达受到显著抑制 (P<0 .0 1) ;ATIR拮抗剂CV 11974可进一步下调上述mRNA及蛋白的表达 ;AT2R拮抗剂PD12 3319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2mRNA及蛋白仍旧强表达 (与AngⅡ组比较 ,P >0 .0 5 )。 结论 AngⅡ干预VSMC后通过ATIR介导引起基质金属蛋白酶 2表达增强 ;
景涛何国祥刘建平王耿冉擘力王海东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MRNAVSMCAT2R体外培养
1148例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不同脑保护技术的临床应用
迟路湘洪钰锟宋治远何国祥刘建平仝识非冉擘力钟理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