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党皓文

作品数:20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西太平洋
  • 6篇冰期
  • 5篇末次冰期
  • 3篇旋回
  • 3篇珊瑚
  • 3篇同位素
  • 3篇暖池
  • 3篇热带
  • 3篇浊流
  • 3篇浊流沉积
  • 3篇西菲律宾海
  • 3篇西太平洋暖池
  • 3篇末次冰期以来
  • 3篇快速气候变化
  • 3篇季风
  • 3篇菲律宾海
  • 3篇冰期旋回
  • 2篇第四纪
  • 2篇有孔虫
  • 2篇跃层

机构

  • 20篇同济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20篇党皓文
  • 15篇翦知湣
  • 4篇乔培军
  • 4篇王婷婷
  • 3篇王跃
  • 2篇成鑫荣
  • 2篇刘建波
  • 2篇袁鑫鹏
  • 2篇汪品先
  • 1篇金海燕
  • 1篇李前裕
  • 1篇易亮
  • 1篇万随
  • 1篇赵平
  • 1篇肖栋
  • 1篇袁金良
  • 1篇张娜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菲律宾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古环境意义
党皓文翦知湣成鑫荣BASSINOT Franck
关键词:浊流沉积
岁差辐射驱动的热带气候水循环和碳循环
随着冰芯和石笋的研究进展,古气候研究在深海沉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第四纪古气候研究最显著的进展是出现了两类曲线:一类以十万年冰期旋回为主线,一类以两万年岁差周期为主线。低纬过程水循环的氧同位素分馏主要发生在海洋和陆地...
翦知湣汪品先党皓文李前裕王婷婷
关键词:水循环碳循环岁差周期
文献传递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水文气候变化被引量:4
2021年
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_(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_(residual)),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19.88~0.78 ka B.P.,时间分辨率约152 a)的表层海水盐度演变历史,结合南海其他站位降水重建记录,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海南部和北部δ^(18)O_(residual)记录的长期趋势呈反相变化关系,即南海北部δ^(18)O_(residual)在末次冰消期逐渐偏负、全新世以来逐渐偏正,指示海表盐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南海南部δ^(18)O_(residual)则呈现先偏正、后偏负的变化特征。这种南、北反相变化关系表明末次冰消期过程中,随着北半球夏季辐射量逐渐增加,热带海洋上方的大气对流活动增强,包括南海南部在内的暖池区水汽蒸发及相关δ^(18)O分馏增强,同时东亚夏季风增强、把更多蒸发水汽传输至东亚大陆,途中在南海北部产生更多δ^(18)O偏轻的季风降水,导致研究区海表盐度降低、δ^(18)O_(residual)逐渐偏负。2)在千年尺度上,全新世东亚夏季风于1.4 ka B.P.、2.7 ka B.P.、4.4 ka B.P.、6.2 ka B.P.、7.2 ka B.P.和8.9 ka B.P.共出现6次降水减少事件,平均间隔约1500年,与中国东部石笋δ^(18)O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事件一致,可能受太阳辐照度变化影响。因此,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的δ^(18)O_(residual)主要受夏季风降水影响。
陈越王跃党皓文翦知湣
关键词:季风降水氧同位素分馏南海东北部
湖北兴山寒武系覃家庙群底部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学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以一套缺乏化石的薄层白云岩沉积为特征。新近在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覃家庙群底部发现Kaotaia gedongensis Yuan & Zhao,Kunmingaspis yunnanensis Chang,Chittidilla sp.等三叶虫。依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结合研究剖面与覃家庙群标准剖面和参考剖面岩石地层学对比,认为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为跨传统下、中寒武统的地层单元。
袁鑫鹏袁金良刘建波党皓文
关键词:三叶虫生物地层下寒武统中寒武统
末次冰期旋回中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与大气之间的CO2通量变化
大气CO2浓度及其温室效应是调控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温度变化的主要机制之一,而海洋与大气之间的CO2交换则是影响大气CO2浓度的重要因素。现代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与大气的CO2交换大致平衡,而热带东太平洋是大气CO2最大的...
翦知湣王婷婷党皓文乔培军
冷水柳珊瑚骨骼化石重建的早全新世南海中层水十年际变化
2023年
冷水珊瑚可以提供其生长期内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有望填补中-深层海洋高分辨率重建材料的空缺。本文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甘泉海台西南角海山上(16.55°W,110.89°E;水深1119.3m)采集的柳珊瑚样品(SY185-9)开展探索性研究,检验冷水珊瑚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的应用价值。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SY185-9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镁方解石(Mg_(0.06)Ca_(0.94)CO_(3));骨骼横切面的14C测年结果显示SY185-9生长于早全新世,时间跨度为9621±135~8922±114a B.P.;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和电子探针,分析SY185-9骨骼横切面的元素组成和变化,其中Mg/Ca比值指示了SY185-9生长时期平均海水温度为4.7±0.9℃,较现代相同位置处的平均海水温度高约0.9℃,可能反映早全新世南海中层水温度较现代略高的特征,但也需注意冷水珊瑚Mg/Ca温度计算公式的区域适用性和珊瑚生命效应问题;Mg/Ca记录的频谱分析结果揭示显著的十年-百年际尺度波动,可能反映中层水温度的自然变率,或因局地海山地形而造成的中层海水与海表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
卜鸣渊曾治惟易亮周晓理党皓文翦知湣
关键词:早全新世MG/CA古温度
中-晚更新世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IODP U1501站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被引量:3
2020年
文章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18°53.09'N,115°45.95'E,水深2846 m)上部46 m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基于浮游有孔虫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建立了本站位1.5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次表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中-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δ^18O冰期极盛期最重值在0.9 Ma和0.4 Ma之后发生阶段性变重;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8O差值(Δδ^18OP-G)反映的上层水体温度梯度在0.9 Ma和0.6 Ma阶段性减小,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在0.9 Ma和0.4 Ma后阶段性增大,反映了北半球冰盖扩张和东亚冬季风增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中更新世转型(MPT)δ^18O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冰期极正值的增加,同时次表层海水的降温可能更为显著;中布容事件(MBE)期间表层δ^18O变重,次表层δ^18O维持稳定;MBE之后表层δ^18O在间冰期显著负偏,而次表层δ^18O则在冰期明显变重。MBE前的MIS 13期,表层δ^18O显著正偏,可能反映南海北部偏冷,与中国黄土指示该期偏暖湿的特征相联系,可能指示东亚中-低纬度之间的差异减小。U1501站记录的约0.5 Ma的碳同位素重值事件(δ13Cmax-Ⅱ),表现出两种浮游有孔虫δ13C的同步正偏的特征,可能与陆地储存更多12C、或者营养盐输入增多改变了大洋有机/无机碳比例有关;同时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3C梯度显著减小,可能反映上层水体混合增强的现象。
张娜党皓文翦知湣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南海北部
末次冰期旋回中热带西太平洋的CO2源汇模式变化
大气CO2 浓度及其温室效应是调控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温度变化的主要机制之一,而海洋碳储库和海-气CO2 交换是影响冰期旋回中大气CO2 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与大气的碳交换对现代全球海气碳收支贡献显著,尽管...
王婷婷党皓文翦知湣乔培军
解读过去、预告未来:IODP气候与海洋变化钻探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17年
2013年启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针对当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升高和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现状,提出全球气候对CO2增高的响应、冰盖和海平面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低纬水文循环的变化机制以及海洋碳化学体系的缓冲能力等4个科学挑战。截至2017年8月已经完成的8个IODP气候变化主题航次聚焦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区域的季风过程和西太平洋暖池的新生代演变,着重探索轨道—千年尺度上亚洲季风系统的变化特征和主导机制,以及构造时间尺度上亚洲季风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剥蚀的动力联系。未来2年IODP将瞄准南半球高纬的冰盖、海冰、洋流和碳循环等气候因子,重点考察新生代西南极冰盖和海冰变化、白垩纪和古近纪南大洋的海洋环流和碳循环等。因此,IODP旨在深入探索以亚洲季风和西太平洋暖池为代表的热带海洋气候过程和以西南极冰盖为代表的高纬气候因子在多种时间尺度上的演变,为认识当前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气候趋势提供自然变化的科学依据。中国的优势在于全球季风概念和热带驱动假说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巽他陆架的气候效应。
翦知湣党皓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季风西太平洋暖池
“深水珊瑚研究进展”专题序言
2019年
长久以来,深海海底的生物群落和环境变化是人类认知不明的"科学盲区"。随着载人和无人深潜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陆续发现的"热液黑烟囱""、冷泉喷溢口"和"冷水珊瑚丘"不断革新甚至颠覆了人类对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认知。放眼国际,冷水珊瑚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以及美国在内的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深潜科考,并发现了广布海底的冷水珊瑚,这让他们意识到冷水珊瑚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渔业、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阔前景。因此,深海冷水珊瑚在大西洋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在美国西海岸、夏威夷乃至南大洋亦有诸多研究和报道。相较而言,我国深潜技术起步晚,但发展快,随着一系列深潜科考活动的开展,我国在海洋生物、海洋生态和海洋地质等学科领域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2018年在南海北部至中部的深潜航次首次发现了深海海底的柳珊瑚林,在此之前,"深水珊瑚"在我国几乎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因此,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开创性的进展。深水珊瑚不仅是南海深海底栖生物和环境研究中的一个新发现,更为全球大洋深水生态系统提供了新证据和新认识,也为探索过去中—深层海洋环境变化开拓了新方向。
党皓文汪品先
关键词:深海海底海洋地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