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超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标记物被引量:7
- 2011年
-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致步匕率和致残率较高。及早的诊断可以使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我们已经使用生化标记物对急性心梗作出早期诊断,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的生化标记物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作出判断。这有助于筛查高风险的患者并对其采取恰当的治疗。本文主要是对心梗作出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有前景的生化标记物进行讨论。
- 何海超王绍欣王宏运
- 关键词:心肌梗死生化标记物预后判断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及尿H-FABP变化及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前、术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何海超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文献传递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h以内(PCI术前)及发病后9、12、24、48h血浆H—FABP、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将实验组分为死亡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FAB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三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发病后4—6h达高峰,12—24h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并发症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各个时间点都高于无并发症组,而且峰值延迟、持续不降并有增高趋势。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化标记物,对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AMI患者血浆H—FABP峰值延长甚至持续升高可能为心肌梗死后各种并发症对心肌细胞的持续损伤有关,H—FABP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王绍欣何海超王宏运董平栓李转珍杨旭明杨喜山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64例AMI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H-FABP浓度;同时选取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H-FABP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和胶乳比浊法免疫测定(LTIA).结果 cTnT、CK-MB、MYO、H-FABP(by ELISA)、H-FABP(by LTIA)和ECG(心电图)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39.1%、59.4%、64.1%、68.7%、70.3%和54.7%,特异性为98.1%、71.7%、81.1%、77.4%、90.6%和92.5%.结论 对AMI患者的诊断,H-FABP (by LTIA)优于cTnT、CK-MB、MYO、H-FABP (by ELISA)和ECG.
- 杨喜山代琳琳董平栓何海超张东江席欢
- 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 血浆和尿液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 2012年
- 目的通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其他生化标记物的比较,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64例AMI患者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H-FABP浓度;同时选取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H—FABP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和胶乳比浊法免疫测定(LTIA)。结果cTnT,CK—MB,MYO,H—FABP(by ELISA),H—FABP(byLTIA),心电图(ECG)诊断AMI敏感性分别为39.1%,59.4%,64.1%,68.7%,70.3%和54.7%;特异性为:98.1%,71.7%,81.1%,77.4%,90.6%和92.5%。结论对AMI患者的诊断,H—FABP(by LTIA)优于cTnT,CK-MB,MYO,H—FABP(by ELISA),ECG。
- 王宏运何海超王绍欣李转珍姚慧霞张东江
- 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 h以内(PCI术前),发病后9 h、12 h、24 h、48 h血浆H-FABP、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将AMI患者分为死亡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血浆H-FABP浓度为(35.13±5.7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6±1.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发病后4~6 h达高峰,12~24 h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并发症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各个时间点都高于无并发症组,而且峰值延迟、持续不降并有增高趋势.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是AMI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化标记物,对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AMI患者血浆H-FABP峰值延长甚至持续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后各种并发症对心肌细胞的持续损伤有关,H-FABP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王绍欣何海超王宏运董平栓李转珍杨旭明杨喜山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