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春阳

作品数:101 被引量:3,325H指数:3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经济管理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7篇城市
  • 26篇土地利用
  • 11篇生态
  • 9篇生态系统
  • 8篇生态系统服务
  • 7篇可持续发展
  • 7篇城市化
  • 7篇城市群
  • 6篇多尺度
  • 6篇遥感
  • 6篇景观
  • 5篇水资源
  • 5篇土地利用变化
  • 5篇气候
  • 5篇建设用地
  • 4篇多尺度分析
  • 4篇新型城镇化
  • 4篇水资源约束
  • 4篇农牧
  • 4篇气候变化

机构

  • 101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土地勘测...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亚利桑那州立...
  • 3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北京石油化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101篇何春阳
  • 29篇史培军
  • 22篇黄庆旭
  • 19篇刘志锋
  • 17篇陈晋
  • 15篇杨洋
  • 10篇潘耀忠
  • 9篇李晓兵
  • 8篇李景刚
  • 8篇赵媛媛
  • 7篇徐小黎
  • 6篇贾克敬
  • 5篇李京
  • 5篇陈云浩
  • 5篇李经纬
  • 4篇孙泽祥
  • 4篇王静爱
  • 4篇邬建国
  • 3篇张锦水
  • 3篇卓莉

传媒

  • 12篇自然资源学报
  • 9篇地球科学进展
  • 8篇地理学报
  • 8篇中国土地科学
  • 8篇遥感学报
  • 6篇经济地理
  • 5篇生态学报
  • 4篇中国自然资源...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测绘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Landsat 7 ETM+Pan全色数据的城市建筑物信息提取及其与SPOT Pan全色数据的比较研究
目前的众多遥感卫星,如SPOT,IKONOS,Landsat等,在获取多光谱图像的同时,也可以同时获取全色图像。尽管全色图像空间分辨率更高,具有丰富的纹理和结构信息,但相比多光谱图像而言,其光谱分辨率很底,因而目前还更多...
何春阳曹鑫史培军
关键词:城市建筑物
文献传递
基于DMSP/OLS灯光数据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以环渤海城市群地区为例被引量:55
2007年
快速有效地评估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后果,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综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SPOT/VGT时间序列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以NDVI与时间的积分值来表征一定时间段内的植被初级生产力,探讨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发现:(1)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表现为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的特征。(2)研究区平均初级生产力一般是在8月份最高,而在1月份最低;同时,一个生长季内,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为4—11月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而12月到次年3月则是城市地区要高于非城市地区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各土地覆盖类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3)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城市地区NDVI为110.23d/km2,而非城市地区为123.94d/km2,两者相差13.71d/km2,即城市化过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区的植被初级生产力。
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陈晋潘耀忠一之瀬俊明
关键词:城市化初级生产力生态效应
基于变化向量分析(CVA)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Ⅱ)——变化类型的确定方法被引量:49
2001年
以光谱直接比较为基础的变化向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动态监测方法 ,在双窗口变步长阈值搜寻方法确定变化和非变化像元的基础上 ,提出了参考图像分类并结合变化向量方向余弦最小距离分类的变化类型确定方法 ,同时应用该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了实验研究 ,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变化类型的判断精度达到 70 %以上 ,显示了新方法的优越性和技术可行性。
陈晋何春阳卓莉
关键词:光谱遥感数据
成渝城市群近40年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基于K-S检验的滚动样本回归被引量:13
2019年
准确量化城市规模分布是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长时序城市人口数据可比性差和城市样本的选择比较主观的原因,成渝城市群近40年的城市规模分布动态还不清晰。文章在订正成渝城市群地区近40年城市土地数据的基础上,基于K-S检验的滚动样本回归方法,多尺度分析了该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动态。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1980-2015年城市土地面积由203 km^2增加到4 491 km^2,增长了21.09倍,年均增长率为9.3%。同期,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帕累托系数值始终小于1。从时间动态来看,成渝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表现出先集聚后均衡的特征。1980-2000年趋于集聚,帕累托系数从0.66下降到0.60。2000年后趋于均衡,帕累托系数上升到0.68。建议在未来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通过交通路网建设,增强重庆和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等级规模结构完整协调的城市体系。
韩剑萍苟思远黄庆旭黄庆旭朱磊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幂律分布
199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特征和进展被引量:29
2021年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地表综合集成研究的一个学科基础和前沿领域。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1990—2018年的LUCC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在回顾LUCC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详细总结了不同LUCC研究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进展。进而阐述了当前LUCC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未来LUCC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1990年以来LUCC研究关注度不断提升,相关英文论文发文量和引文量呈指数增长趋势。LUCC研究正从1990—2004年间的过程研究阶段和2005—2013年间的影响研究阶段迈向2014年以后的可持续性研究阶段。当前LUCC研究正面临着如何借鉴可持续科学框架、整合新兴技术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等挑战。未来LUCC研究需要与景观可持续科学和地理设计紧密结合,积极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主战场,为建设美丽中国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
何春阳张金茜刘志锋刘志锋
关键词:可持续性
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和环境限制性要素评价——基于景观可持续科学概念框架被引量:11
2015年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及时评估该区域的资源和环境限制性要素,对评价区域可持续性、促进该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对资源和环境限制性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工作还比较缺乏,基于景观可持续科学概念框架,评估京津冀地区的资源和环境限制性要素。选择了地形、地质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环境5种限制性要素,利用单要素评价法和多要素综合评价法,对京津冀地区资源和环境限制性要素以及区域本底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分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区、大气严重污染区和耕地优先保护区。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北部地形限制性较高,中部地质环境限制性和水资源限制性较高,而南部以土地资源限制性和大气环境限制性为主。同时,水资源是该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2010年,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区中,人口总量为3 959.27万,城镇人口比例为76.90%,国内生产总值为24 555.66亿元,均高于其他区域。在当前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强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限制性要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利用优化工作,保持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多样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张达何春阳邬建国黄庆旭
关键词:京津冀
基于相似度验证的自动变化探测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变化检测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遥感分析和应用领域,但目前城市变化检测的研究主要基于中低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使用的方法也主要是像元直接比较法或者是分类后比较法。提出一种基于变化向量分析和相似度验证相结合的变化检测方法,应用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来快速实现城市建筑物、街道等目标的自动变化检测。并详细阐述了变化目标的提取以及验证的方法和过程,其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地面目标的实际变化程度和类型。
刘臻宫鹏史培军Sasagawa T何春阳
关键词:高分辨率影像
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被引量:21
2014年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经导致许多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巨灾风险增加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促进全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2014CB954300)"以可持续性科学为主要依据,以有序人类活动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地观测、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为主要手段,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定量关系,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建立气候变化—有序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提出景观及区域尺度上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的综合策略。该研究项目将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景观可持续性科学,促进我国半干旱地区主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土地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邬建国何春阳张庆云于德永黄甘霖黄庆旭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拉萨市城关区近50年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综合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拉萨市城关区建设用地紧邻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致城市发展与自然生境保护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全面揭示该地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优化城市景观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定量评价了该地区1968—2019年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综合影响。基于锁眼卫星遥感数据、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获取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结合空间叠加和模型模拟量化了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拉萨市城关区近50年城市扩展过程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从9.78 km^(2)增加到67.67 km^(2),增加了近6倍。城市扩展过程导致自然生境质量加速下降,近50年下降了12.69%。自然生境质量同时受到城市扩展过程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各类自然生境中,林地和湿地的生境质量下降尤为明显,分别下降了96.59%和49.21%。其中,林地主要被城镇建设用地直接占用,湿地则主要受城市扩展过程的间接影响。因此,需要同时关注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直接占用和间接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聂宇杨彦敏王一航刘志锋何春阳何春阳
关键词:青藏高原旱区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
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被引量:95
2003年
在分析大都市区城市扩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宏观外部约束性因素和局部城市单元自身扩展能力变化共同作用影响城市发展演变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模拟和预测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城市扩展模型(City Expanding Model in Metropolitan Area;CEM).首先对北京1975~1997年的城市发展过程进行模拟重建,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城镇用地数量最优和位置最佳相结合的角度对北京2005~2015年的城市发展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标准化并利用自适应Monte-Carlo方法多次模拟确定最佳影响权重的基础上,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尤其是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何春阳陈晋史培军范一大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