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云涛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语体
  • 3篇白话
  • 2篇清末
  • 2篇清末民初
  • 2篇文化
  • 2篇文体
  • 2篇文学
  • 2篇文言
  • 2篇小说
  • 2篇民初
  • 2篇民族
  • 1篇多语
  • 1篇新小说
  • 1篇叙事
  • 1篇叙事诗
  • 1篇彝族
  • 1篇彝族民间
  • 1篇余氏
  • 1篇语体研究
  • 1篇语言

机构

  • 6篇南开大学
  • 2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天津体育学院

作者

  • 9篇何云涛
  • 2篇杨茜萍

传媒

  • 3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理论与现代化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梁启超的“多语体”文学实践被引量:1
2012年
梁启超的文学实践与清末民初的特定时代密切相关,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反映在文学革新上表现为,文学语体选择上的变化。梁启超主张文学语体应由言文分离转向白话语体,他的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其他文体实践成为其文学语体的试验场,多语体混杂是梁启超文学实践的明显特征,这种混杂状态使得文学语言表达呈现不确定性和过渡性。梁启超多语体的文学实践促进了文学语言形式的革新,也同时意味用更具表现力的文学语言表达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及文学经验。
何云涛
关键词:文学观语言观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体育文化建构被引量:2
2008年
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构建和谐体育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世界和谐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
杨茜萍何云涛
关键词:体育文化文化建构
清末民初民族国家建构与汉语书面变革之关系
2012年
清末民初面临东西方列强的凌辱,中国民族意识增强,开始了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的构建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密切,近代出现了三种民族统一语言建构模式:一是沿用文言书面语保存国粹,二是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甚至改用拼音文字,三是折中的观点文言白话并存。在清末民初的书面语实践中,白话书面语成为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有利工具,同时民族国家建构加速了文白消长的过程,白话最终取代文言是民族国家建构选择的必然。
何云涛
关键词:民族国家建构民族语言文言白话
论彝族民间叙事诗的审美特征
2016年
彝族民间叙事诗体现了彝族民众的审美追求,它既有其他民族的共性,也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从外在形式上看,它具有独特"声韵"的音乐美,整齐与错落并存的建筑美;从内在情感抒发上,它表现了审美艺术的悲剧美,故事凄美哀婉,洋溢着一种悲凉的美感,富有民族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
何云涛
关键词:彝族民间叙事诗审美
论有关1959—1961年“饥饿”的文学书写
1959-1961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过去一般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关的历史叙述揭露了一定程度的真相,却未能完整具体再现其全貌,部分文学作品则形象而真实地叙述了这段被遮掩的历史,弥补了主流历史...
何云涛
关键词:三年困难时期创伤记忆文学书写民族历史文学创作
文献传递
贵州彝族余氏作家群的文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4年
因贵州彝族余氏作家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政治文化体制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余氏作家群的创作大致呈现出家族性、以诗歌创作为主要体裁以及将汉文作为书面表达工具的基本文化特征。与西南其它少数民族作家群相比,这些文化特征虽有表面的相似性,但实质上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仍有较大差异。贵州彝族余氏作家群的独特成因在于余氏家族少数民族贵族身份、彝族独特的文字和文学传统以及彝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何云涛
关键词:家族性诗歌文体文化融合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女性发展
<正>研究目的:我国妇女在体育事业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且面临着北京奥运的挑战, 为鼓励和推动中国妇女参与体育训练、管理和决策,全面提升中国女性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本文将从研究中国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出发...
杨茜萍何云涛
文献传递
清末民初小说语体研究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文本细读等方法,研究清末民初小说语体的特征、趋势以及文化运行机制之影响。清末民初小说语体与既往不同,与五四时期也有较大差别,显示出相对独立的价值,在汉语书面语文白消长过程中...
何云涛
关键词:清末民初白话文言
文献传递
论晚清“新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语体建构
2012年
晚清是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文学观念也随之出现新与旧的交锋,为救亡图存、启迪民智,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被遴选为最佳政治工具。新小说更多地借鉴了白话小说的语言及其形式,却仅有小说之"名",而实为混杂文体。因新小说启迪民智的载道功能以及晚清文人根深蒂固的文化积习,虽部分晚清士人理论上力倡白话,新小说语体实际上呈现多语体混杂的状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晚清新小说形成了文言、白话间杂的局面,而文言包括古文、韵文和浅易文言,白话又可细分为古白话、方言和欧化白话,新小说语言实践推动了多语体的变化和融合,从而建构出更具表现力的小说语言体式。
何云涛
关键词:晚清古文白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