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海莉

作品数:108 被引量:46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29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枸杞
  • 17篇植物
  • 17篇挥发物
  • 16篇宁夏枸杞
  • 16篇瘿蚊
  • 16篇木香
  • 16篇白木香
  • 15篇枸杞红瘿蚊
  • 15篇害虫
  • 10篇枸杞瘿螨
  • 10篇瘿螨
  • 9篇天牛
  • 9篇寄主
  • 9篇虫害
  • 8篇电生理
  • 8篇GC-EAD
  • 7篇幼虫
  • 7篇橘红
  • 7篇化橘红
  • 6篇引诱

机构

  • 99篇中国医学科学...
  • 27篇北京林业大学
  • 19篇化州市绿色生...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永宁县本草苁...
  • 4篇山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食品药品...
  • 4篇华润三九医药...
  • 2篇温州医学院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植物保...

作者

  • 108篇乔海莉
  • 75篇陈君
  • 67篇徐常青
  • 52篇刘赛
  • 51篇郭昆
  • 50篇徐荣
  • 26篇陆鹏飞
  • 23篇李建领
  • 11篇林晨
  • 9篇李向明
  • 9篇程惠珍
  • 7篇于晶
  • 7篇马维思
  • 6篇覃蓉敏
  • 6篇魏建和
  • 5篇雷朝亮
  • 4篇金红宇
  • 4篇骆有庆
  • 4篇陈建民
  • 3篇周亚奎

传媒

  • 17篇中国现代中药
  • 14篇中国中药杂志
  • 9篇应用昆虫学报
  • 8篇植物保护学报
  • 5篇中药材
  • 3篇昆虫知识
  • 3篇昆虫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第四届中药材...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第七届植...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植物保护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中国蔬菜
  • 1篇生命世界

年份

  • 1篇2024
  • 10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11篇2020
  • 10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6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蚊虫嗅觉识别的神经机制被引量:2
2013年
蚊虫主要依赖嗅觉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化学信息交流。蚊虫通过嗅觉感受系统寻找食物、配偶和产卵场所,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蚊虫嗅觉系统对气味信号神经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蚊虫的嗅觉感器主要位于触角和下颚须,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感受氨水、乳酸、羧酸类化合物等人体和其他动物释放的微量气味物质,下颚须上的锥形感器则感受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一些其他的挥发性物质;蚊虫嗅觉感器内部有受体神经细胞,其上分布有嗅觉受体蛋白,蚊虫对外界环境的化学感受就是通过气味物质与这些受体蛋白互作而得以实现;根据对不同气味物质的反应谱差异,嗅觉神经细胞被分为不同的功能类型;来自嗅觉神经细胞的神经信号进一步从外周传导至中枢神经中脑触角叶内的神经小球,在此对信息进行初步的处理,通过评估嗅觉神经细胞的反应和触角叶内的神经小球相应被激活的区域,不同小球被分别命名;最后,神经信号继续整合,由投射神经传向前脑,最终引发一系列昆虫行为反应。这些研究从理论上剖析了气味信号在蚊虫嗅觉系统中的神经转导通路,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蚊虫的嗅觉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他昆虫甚至人类的气味识别机制及进行更深层次神经科学的探索。
陆鹏飞乔海莉骆有庆
关键词:蚊虫嗅觉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
化橘红GAP基地土壤绿僵菌的分离鉴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从化橘红GAP基地土壤中分离、鉴定绿僵菌,为进一步利用绿僵菌防治化橘红害虫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黄粉虫诱集法从40份土壤样品中诱集、分离绿僵菌,通过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比对鉴定其种类。结果:从化橘红GAP基地土壤中共分离出18个绿僵菌菌株,经鉴定均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结论:化橘红GAP基地环境适于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生存,土壤中拥有丰富的绿僵菌资源,这为进一步利用绿僵菌防治化橘红害虫奠定基础。
马维思徐江乔海莉陈君李向明覃蓉敏程惠珍
关键词:化橘红绿僵菌
宁夏枸杞红瘿蚊的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研究枸杞红瘿蚊Jaapiella sp.的发生规律,为田间适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田间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对枸杞红瘿蚊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防治策略等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与结论:在宁夏中宁地区,枸杞红瘿蚊一年可发生6代,其中以第1代、第2代、第3代和第6代危害最为严重。田间防治建议以秋季入蛰前和春季出蛰后防治越冬代为主,结合多种防治措施实现综合防治。
李建领徐常青乔鲁芹刘赛陈君乔海莉徐荣林晨冯永飞
关键词:枸杞红瘿蚊
双条杉天牛OBP与其嗅觉相关化学物质的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分析
2023年
为探究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与信息化合物的识别结合机理,筛选出与OBP结合效果最佳的化学配体,选择在双条杉天牛触角中高表达的OBP2、OBP6、OBP7序列,通过Swiss-model在线软件对其进行同源模建,使用ERRAT程序、Procheck和Verify_3D进行建模质量评估;采用Autodock软件对OBP模型和相关化学物质进行分子对接分析,通过GROMACS 2019.6软件包进行目的OBP与结合效果最佳配体复合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OBP2、OBP6和OBP7模型所得到的ERRAT值分别为97.03%、94.06%和97.39%,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的兼容性所得评分大于0.2的氨基酸百分比均大于80.00%,且拉氏构象图中氨基酸位于最佳合理区的数量均大于90.00%,说明所建模型合理;在11个化合物中,柏木醇与OBP2、OBP6和OBP7的结合性能最好,结合能分别为-7.04、-6.86和-6.62 kJ/mol,在结合过程中,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共同作用使蛋白与配体的结合更稳定;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OBP-配体复合物在100 ns时间内的均方根偏差均达到稳定,其中OBP2-配体和OBP7-配体稳定在0.3 nm附近,OBP6-配体稳定在0.35 nm附近;同时氨基酸残基的均方根波动曲线值普遍较低,3个复合物体系中最低值均降到了0.1 nm以下,进一步证明了对接结果的稳定性好。
李涵郝恩华杨曦孙漂陆鹏飞乔海莉
关键词:双条杉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
枸杞木虱成虫携带枸杞瘿螨越冬研究
[背景和目的]枸杞瘿螨Aceria pallida和枸杞木虱Bactericera gobica是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群落中相伴发生的最主要成灾害虫.传统认为枸杞瘿螨是在植物芽鳞和树皮缝隙内越冬,但通过...
刘赛李建领徐常青陈君乔海莉郭昆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与绿色发展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我国各主产区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从我国药用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现状及绿色防控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必须遵循绿色发展战略,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
陈君徐常青刘赛乔海莉徐荣丁万隆李勇魏建和孙晓波
关键词:药用植物病虫害病虫害防治绿色发展理念
化橘红花蕾蛆的空间分布及绿僵菌对其幼虫的致病力
2011年
目的:研究化橘红害虫花蕾蛆越冬幼虫在不同品系化橘红树冠下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绿僵菌对其幼虫的室内致病力测定,为花蕾蛆的地面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筛土法对花蕾蛆越冬幼虫在不同品系化橘红树冠下土壤中的水平方向、垂直深度及不同方位的分布格局进行调查;采用喷施孢子悬浮液法在室内初步测定了绿僵菌对其幼虫的致病力。结果:凤尾品系化橘红为花蕾蛆的易感品系,越冬幼虫大都集中在北侧、地表土层0-3 cm、滴水线内100 cm处的土壤中,呈聚集分布格局;绿僵菌对花蕾蛆幼虫有一定的致病力,尤以4号菌株的致病力最强。结论:花蕾蛆对不同品系化橘红有选择性,在土壤中呈聚集分布规律;绿僵菌对花蕾蛆幼虫有致病力,表现出良好的生防潜力。
乔海莉陈君徐常青李向明马维思于晶程惠珍
关键词:化橘红花蕾蛆绿僵菌致病力
枸杞红瘿蚊植物源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枸杞红瘿蚊植物源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采自健康枸杞植株的新鲜花蕾3‑5g,放入气体洗瓶中,并将所述气体洗瓶与瓶塞套合封闭;在所述气体洗瓶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洁净空...
乔海莉陈君徐常青刘赛雷捷惟朱秀郭昆徐荣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山银花鉴别方法、设备和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山银花鉴别方法、设备和介质。所述方法包括:以不同的标准山银花样品的红外光谱预处理后的数据集A及其鉴别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建立山银花的鉴别模型;所述预处理包括:从所述红外光谱的一维图谱中选择特征谱...
徐荣徐常青陈君刘赛郭昆乔海莉敖冬梅李曼钿冯茹李代晴
黄野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被引量:38
2013年
黄野螟是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近几年在我国白木香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目前仅发现为害白木香。本文通过室内饲养与林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黄野螟在广东省化州地区一年发生8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成虫陆续羽化,4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孵化,各虫态在不同世代的发育历期不同,12月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8~32 d。卵集中产在白木香幼嫩叶片背面,孵化率达95%以上,卵期约3~4 d。幼虫共5龄,具有暴发性、暴食性的特点。低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为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的土壤中或枯枝落叶层间结蛹室化蛹,化蛹深度在距地表2 cm左右,蛹期8~15 d。成虫羽化多集中于夜间,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乔海莉陆鹏飞陈君徐常青马维思覃蓉敏李向明程惠珍
关键词:白木香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天敌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