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从进

作品数:67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7篇生物学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3篇胚胎
  • 27篇细胞
  • 20篇鼠胚
  • 20篇鼠胚胎
  • 17篇小鼠胚胎
  • 14篇小鼠
  • 14篇免疫
  • 13篇组织化学
  • 13篇教学
  • 12篇肥大
  • 11篇大细胞
  • 11篇免疫组织
  • 11篇肥大细胞
  • 10篇蛋白
  • 10篇胚胎学
  • 10篇流出道
  • 10篇免疫组织化学
  • 9篇发育
  • 8篇实验教学
  • 6篇组织学与胚胎...

机构

  • 60篇山西医科大学
  • 7篇山西医学院
  • 3篇山西省肿瘤医...
  • 2篇渭南职业技术...
  • 2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中国辐射防护...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山西煤炭中心...
  • 1篇长春医学高等...
  • 1篇太原市第二人...

作者

  • 67篇乔从进
  • 35篇景雅
  • 30篇李海荣
  • 20篇杨艳萍
  • 18篇崔慧林
  • 16篇张涛
  • 13篇王彤
  • 12篇彭希平
  • 12篇曹锡梅
  • 12篇蔡玉瑾
  • 8篇杨艳萍
  • 7篇乔爱秀
  • 7篇杨美林
  • 5篇张涛
  • 5篇郭蕊
  • 4篇师亮
  • 4篇宋励
  • 3篇马晋峰
  • 3篇郭睿
  • 3篇王彤

传媒

  • 15篇解剖学报
  • 9篇解剖学杂志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8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组织化学...
  • 4篇基础医学教育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山西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解剖学会...
  • 2篇中国解剖学会...
  • 2篇中国解剖学会...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大细胞在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宫颈鳞癌间质中的分布被引量:2
1993年
本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宫颈鳞癌间质中肥大细胞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癌旁间质和深层间质。癌间质中数量少(P<0.05),颗粒稀疏,并有明显脱颗粒现象。我们认为,癌间质中肥大细胞数量少是由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结果,是肥大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形态学表现,并非肥大细胞数量的真正减少。
景雅彭希平薛润梅乔从进姜树山安小敏
关键词:小鼠子宫肿瘤肥大细胞
转录因子Tbx3在小鼠胚胎第二生心区的表达规律
2018年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bx3在小鼠胚胎第二生心区(SHF)的时空表达模式,为其对SHF的调节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40只胚龄9~15 d小鼠胚胎心脏连续石蜡切片,用抗胰岛素基因增强子结合蛋白1(ISL-1)抗体、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抗心肌肌球蛋白轻链Ⅱa(MLC2a)抗体、小鼠抗增殖细胞核抗体(PCNA)、抗Tbx3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胚龄9 d,咽腹侧内胚层增厚,且表达Tbx3与SHF标记物ISL-1。胚龄10~12 d,咽腹侧间充质出现ISL-1阳性细胞并逐渐增多,部分细胞共表达Tbx3。动脉囊壁、心包腔背侧壁以及流出道远端壁也可见ISL-1表达,Tbx3在这些部位均呈阴性。心背侧间充质突(DMP)内可见ISL-1、Tbx3散在表达。胚龄13~15 d,DMP逐渐心肌化,同时可见Tbx3阳性细胞分布。结论 Tbx3在SHF的表达集中在咽腹侧间充质,可能参与调节SHF前体细胞的存在与增殖;但在后第二生心区(p SHF)的作用与在动脉端的SHF可能不同。
杨艳萍栗前李杰曹锡梅李海荣景雅乔从进张涛
关键词:胚胎免疫荧光
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肌与心外膜的形态学变化
2018年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分隔、重塑过程中房室管心肌与心外膜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抗心肌肌球蛋白轻链Ⅱa(MLC2a)抗体、抗心肌肌球蛋白轻链Ⅱ(MLC-2)抗体、抗转录因子Tbx3(Tbx3)抗体、抗淋巴增强因子1(Lef1)抗体,对25只胚龄10~15 d小鼠胚胎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胚龄10~15 d,房室管心肌呈MLC2a阳性、MLC-2阴性,同时表达Tbx3。胚龄11~12 d,心外膜形成。胚龄12~13 d,两侧房室管心内膜垫彼此接近并融合形成房室瓣,心外膜来源间充质细胞数量增加,部分表达Lef1。胚龄13 d开始,部分心外膜来源间充质细胞穿过心肌延伸入壁侧房室瓣。胚龄15 d,房室瓣膜基部直接与MLC2a阳性的房室管心肌相连。结论小鼠胚胎房室管心肌发育为成体心脏房室环瓣膜基部的心肌;心外膜通过产生间充质细胞参与房室瓣的形成。
栗前曹锡梅李海荣景雅乔从进杨艳萍
关键词:房室瓣
人胚心静脉窦和传导系统的早期发育
2009年
目的探讨早期人胚心静脉窦及传导系的发生发育机制。方法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和抗结蛋白(DES)抗体对29例C10~C16期人胚心连续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人胚发育C12~C13期,系统静脉汇集形成的静脉窦出现于心包腔尾端原始横膈间充质中,静脉窦壁间充质细胞逐渐分化为-αSCA阳性的静脉窦心肌细胞。C14期,心包腔的扩张使静脉窦进入心包腔内,参与了右心房的形成。DES阳性传导系心肌的分化始于C10期心房室管右侧壁,随发育逐渐向室间沟心肌扩展,发育为房室传导系的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心室腔面的小梁心肌。在心房,DES表达首先出现于C11期心房背侧壁,在C13期,可见静脉窦左背侧壁-αSCA、-αSMA、DES阳性心肌带与左心房底部、房室管背侧壁相延续,这条心肌带可能参与了人胚心静脉窦至房室管传导系的发育。C14~C16期,DES强阳性染色从窦房结经左、右静脉瓣及心房的背、腹侧壁延伸至房室管右侧壁,可能是原始的心房传导通路。结论心包腔尾端原始横膈间充质是人胚静脉窦心肌发生区,原始横膈间充质细胞逐渐分化为心肌细胞,添加到人胚心管静脉端,形成心静脉窦心肌。人胚心传导系...
李海荣杨艳萍李素云崔慧林刘鱼珍乔从进王彤景雅
关键词:静脉窦Α-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人胚
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心内膜垫的形成与融合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时期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心内膜垫的发育过程。方法对胚龄9-12d小鼠胚胎心脏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胚龄10d,流出道远端心胶质内开始观察到间充质细胞。胚龄11d,两侧流出道心内膜垫形成,心内膜垫内部分间充质细胞染色呈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胚龄12d,两侧流出道心内膜垫内部分间充质细胞聚集形成致密漩涡状结构,随着心内膜垫融合,两侧漩涡状结构融合。结论小鼠胚胎流出道心内膜垫形成于胚胎发育第11天,第12天融合,间充质细胞参与心内膜垫融合。
张涛杨艳萍李海荣崔慧林郭蕊郭立军乔从进
关键词:小鼠胚胎流出道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心肌细胞凋亡不参与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的缩短机制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缩短的机制。方法用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抗体、抗活性Caspase-3(Cas-3)抗体对25只胎龄10~12 d(E10~12)小鼠胚胎心脏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染色。结果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绝对长度于胎龄第12天8:00后开始缩短,至20:00流出道远端心肌界已退至半月瓣水平。在流出道缩短前及缩短过程中,流出道心肌细胞未见Cas-3阳性细胞。结论同鸡胚一样,心肌细胞凋亡不是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缩短的主要机制。
李海荣杨艳萍曹锡梅景雅乔从进王彤
关键词:小鼠胚胎辅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内膜垫发育的形态学特征
2015年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内膜垫的形成与融合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磷酸化组蛋白H3(PHH3)抗体,对30只胚龄9~13d小鼠胚胎连续切片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选15只胚龄12d、12.5d、13d小鼠胚胎心脏制作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胚龄9d,心房与心室之间可见缩窄的房室管,房室管的心胶质较厚,但未见间充质细胞出现。胚龄10d,房室管心内膜垫开始形成,但连续切片观察显示背侧心内膜垫体积大于腹侧心内膜垫,且背侧心内膜垫对应的α-SMA、MHC阳性房室管心肌向心内膜垫内有明显延伸。心内膜垫内间充质细胞不表达α-SMA或PHH3。胚龄11~12d,背、腹侧心内膜垫变得对称,垫内间充质细胞增多,偶见α-SMA或PHH3阳性细胞。胚龄12~13d,两侧房室管心内膜垫彼此接近开始融合。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仅部分间充质细胞相邻细胞膜彼此相贴,局部形成细胞连接。胞质内可见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微丝较少。结论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内膜垫形成时首先表现为内皮细胞由扁平变为立方形;两侧房室管心内膜垫形成不同步;房室管心内膜垫融合时间充质细胞局部形成细胞连接,胞质内微丝少,与流出道嵴融合时的超微结构特点不同。
杨艳萍景雅洪肖杨李海荣乔从进武珊珊
关键词:胚胎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嵴的发育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嵴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的来源及流出道嵴融合时间充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用抗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单克隆抗体、PlexinA2探针,对胚龄10~14d小鼠胚胎心脏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胚龄12.5d时小鼠心流出道嵴的融合过程。结果胚龄10~11d,小鼠神经管及其周围、动脉囊和弓动脉壁可见PlexinA2阳性细胞,并沿动脉囊壁迁入流出道嵴内,部分细胞同时表达α-SMA。胚龄12d,PlexinA2阳性细胞分布在脊神经节、咽前间充质、主肺动脉隔以及主、肺动脉壁。主肺动脉隔显α-SMA强阳性,但动脉壁仅见少量α-SMA阳性细胞。胚龄12.5d,流出道嵴内致密间充质细胞团形成并开始融合,PlexinA2表达较弱,α-SMA表达呈强阳性。在流出道嵴融合开始后,嵴表面的内皮细胞带形成继而断裂消失,由含微丝少、排列稀疏的间充质细胞取代。两侧致密细胞团逐渐靠拢、融合。有的间充质细胞内含较多线粒体和微丝,细胞之间形成细胞连接点;有的间充质细胞含微丝少,细胞膜间断融合。结论流出道心内膜垫内α-SMA阳性间充质细胞来自神经嵴;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可能参与了流出道嵴融合;致密细胞团内间充质细胞富含微丝束和细胞连接点或发生细胞膜融合有助于流出道嵴的融合。
杨艳萍赵瑞庆李海荣崔慧林乔从进张涛景雅
关键词:胚胎免疫组织化学小鼠
生命伦理学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初探被引量:3
2016年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学习其它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但是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学生总处于被动机械学习状态。为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实验教学的驱动力,我们充分利用新校区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调整教学环节,尝试生命伦理学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帮助每一位医学生及早建立正确的生命伦理价值观,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
曹锡梅罗旭光杨艳萍李海荣崔慧林乔从进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生命伦理学实验教学
神经嵴细胞和ISL-1阳性细胞在小鼠胚胎心动脉端发育过程中的分布特点
探讨迁移中的神经嵴细胞、ISL-1阳性心前体细胞在小鼠胚胎心动脉端发育过程中的分布特点。胚龄8~12 d小鼠胚胎心连续石蜡切片,选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抗转录因子IS...
牛鑫景雅李海荣杨艳萍乔爱秀蔡玉瑾乔从进张涛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