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炎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电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2篇颅内
  • 2篇MR诊断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颅内恶...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瘤
  • 1篇水肿
  • 1篇髓内
  • 1篇立体定向活检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瘤
  • 1篇颅内恶性淋巴...
  • 1篇脉络丛
  • 1篇脉络丛乳头状...
  • 1篇脉络丛肿瘤

机构

  • 5篇北京电力医院
  • 2篇哈尔滨第二四...

作者

  • 5篇齐旭红
  • 5篇严炎
  • 5篇康枫
  • 5篇温智勇
  • 3篇任冰
  • 2篇温晓慧
  • 1篇陈威威

传媒

  • 2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水电医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颅内脉络丛乳头状瘤的MR诊断
2005年
目的探讨颅内脉络丛乳头状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颅内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复习了一些相关文献,本组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灶位于第四脑室内(5例)、第三脑室内(4例)、桥小脑角区(4例)、侧脑室内(3例)。肿瘤形态呈不规则形及类圆形,可为实性或囊实性,病灶表现为长或稍长T1,长或稍长T2异常信号影。增强检查病灶均明显强化。结论颅内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在诊断时应与其它病变进行鉴别。
温智勇任冰康枫齐旭红严炎
关键词:颅内脉络丛肿瘤乳头状瘤核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对肝静脉的显示27例分析
2008年
陈威威严炎温智勇康枫齐旭红任冰
MR增强检查颅内隐匿性转移瘤诊断的价值
2003年
目的:探讨MR增强检查在诊断颅内隐匿性转移病变中的价值和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颅内转移病例的积平扫及增强检查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MR平扫T1WI和T2WI上共发现转移灶281个(其中11软化灶被误诊为转移),增强扫描发现369个病灶。因此等信号隐匿性转移灶共99个。颅内隐匿性转移最多见于皮层下,约63.6%,其它部位约36.4%。形态一般为小环形、结节形和小片状。病灶大小约0.3—1.0cm,平均0.6cm。结论:MR增强检查对颅内隐匿性转移灶的检出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对肿瘤与水肿的区分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温智勇温晓慧齐旭红康枫严炎
关键词:MR肿瘤水肿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诊断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结论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温智勇任冰杨淑清严炎齐旭红康枫
关键词:脊髓肿瘤血管瘤海绵状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癌的MRI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96例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经手术证实36例;经立体定向活检病理证实18例;其它方法诊断42例。结果:病灶以幕上分布为主,单发多于多发;病灶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呈长或稍长T1,长或稍长T2异常信号影;癌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增强扫描病灶均可强化;可有囊性变和坏死;可侵及软脑膜和/或室管膜并沿之播散;对放、化疗敏感。结论:颅内恶性淋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如同时做活检或小计量的诊断性的放射治疗,对明确病变及指导选择治疗方案有决定意义。
温智勇康枫齐旭红严炎温晓慧
关键词: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MRI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活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