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平

作品数:44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8篇小豆
  • 13篇性状
  • 10篇种质
  • 8篇种质资源
  • 7篇农艺
  • 6篇突变体
  • 6篇农艺性
  • 6篇农艺性状
  • 5篇豆种
  • 5篇小豆种质资源
  • 5篇SSR
  • 4篇诱变
  • 4篇红小豆
  • 3篇性状分析
  • 3篇基因
  • 3篇白粉
  • 3篇白粉病
  • 2篇性状遗传
  • 2篇叶色
  • 2篇遗传力

机构

  • 43篇北京农学院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北京市农业技...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怀柔区农业技...
  • 1篇白城市农业科...
  • 1篇承德市农林科...
  • 1篇深圳华大基因...
  • 1篇山东汇邦渤海...

作者

  • 43篇万平
  • 32篇赵波
  • 16篇杨凯
  • 15篇濮绍京
  • 13篇李奕松
  • 7篇金文林
  • 6篇佟星
  • 5篇杨凯
  • 4篇吴宝美
  • 4篇曾潮武
  • 4篇李玮瑜
  • 3篇张李
  • 3篇潘金豹
  • 3篇赵晓燕
  • 3篇雷广军
  • 3篇刘红霞
  • 2篇尚巧霞
  • 2篇李明
  • 2篇魏艳敏
  • 2篇叶剑

传媒

  • 10篇北京农学院学...
  • 5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2017年中...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决策探索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实验科学与技...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空诱变红小豆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本研究2005年利用第21颗返回式卫星搭载小豆品系95-0进行太空诱变处理,回收后种植,对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突变体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与留地对照相比,太空诱变对小豆的出苗有抑制作用,并且引起了幼苗的畸变如叶缺失、错位等现象,SP3代第二叶变异频率3.42%。太空诱变处理后小豆多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加,并且正负向变异类型都有,表明太空诱变是创造小豆变异的有效途径。在SP2和SP3代进行选择,获得了19株剑叶形突变体、7株高株突变体、102株矮株突变体、5株粒色突变体、24株大粒突变体、70株小粒突变体和27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这为小豆育种提供了优良的材料和新种质,也为小豆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突变体。
曾潮武金文林赵波黄普菊佟星濮绍京孙万仓万平
关键词:小豆太空诱变农艺性状
不同基因型小豆胚尖再生能力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被引量:4
2015年
本研究以47份不同基因型小豆的胚尖为外植体,采用不同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和吲哚乙酸(indole butytic acid,IBA)激素浓度配比,筛选再生能力强的小豆资源,优化胚尖再生条件。通过最小显著差数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多重比较不同基因型间和不同培养基小豆再生率和平均再生芽数,结果显示:激素浓度配比相同时,不同基因型间小豆胚尖再生能力差异显著;基因型和培养基间互作差异显著。筛选出9份再生能力较好且培养基不敏感的小豆资源DR033、DR158、DR177、京农5号、DR-088、DR074、京农21号、DR039和DR049,其平均再生芽数分别为3.79、3.33、4.06、2.93、2.73、2.46、2.70、2.32和2.35,再生率分别为92.48%、87.04%、80.69%、94.15%、96.21%、100%、88.35%、84.02%和84.67%。0.2 mg/L6-BA+0.2 mg/L IBA胚尖芽诱导培养基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胚尖再生周期短,从接种到获得3-5 cm高度再生芽仅需要约40 d时间。DR158、京农5号、京农6号和京农21号适宜的潮霉素B筛选浓度为7.5 mg/L,DR033和DR177则分别为5.0 mg/L和10.0 mg/L。本研究建立了效率高的小豆胚尖再生体系,有助于小豆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分析。
曹劲宏牟少萌何雪赵波杨凯李奕松李玮瑜万平
关键词:小豆基因型激素浓度
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种子表型性状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了解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关系,对于筛选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SC-G型自动考种分析及千粒重仪对54份野生小豆、55份半野生小豆和255份栽培小豆的种子进行分析,获得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长宽比、直径和圆度等8个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种子性状的表型变异、相关性和变异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从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籽粒逐渐增大,且籽形变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和直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大小和种子形状的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7.21%和21.97%,累计贡献率为99.18%。【结论】野生和栽培小豆种质资源的种子表型性状变异明显,性状间相关性显著,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的驯化过程中籽粒变大趋圆,筛选出6份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
李媛赵波王天奇李奕松王秀金扎西措姆杨凯万平
关键词:种子表型性状
小豆胚轴及胚尖再生和转化体系优化被引量:2
2015年
选用缺铁敏感小豆突变体FMY009的无菌苗下胚轴和胚尖为外植体进行再生和转化,研究了小豆最适胚轴和胚尖再生体系的不定芽伸长培养基和抗生素最适宜的延迟筛选时间。结果表明:小豆胚轴再生不定芽伸长的最佳培养基是1/2 MS B5+1mg/L ZT+0.9mg/L GA3,胚尖再生不定芽伸长的最佳培养基是1/2 MS B5+0.5mg/L GA3,小豆胚轴和胚尖转化体系的抗生素最适延迟筛选时间为7d。
尚呈张乃鑫杨凯杨凯赵波李玮瑜李奕松
关键词:小豆下胚轴
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为研究EMS诱变"京农6"得到的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选用小豆DR029×NLD杂交组合,对亲本和F2分离群体中个体的株高和叶形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小豆突变体的窄叶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为孟德尔遗传。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共11个性状进行相关性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其中株高、茎粗、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达到90%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早代选育的重点考察指标。
郭芳芳李晓明李玮瑜赵波万平李奕松杨凯
关键词:小豆突变体矮秆遗传力
小豆F_(2∶3)世代籽粒色泽性状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籽粒色泽是小豆商品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其基因遗传信息对小豆粒色改良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JN001(红粒)×B47(白粒)杂交组合的F2:3单世代的籽粒色泽明度指数(L*)、红度指数(a*)和黄度指数(b*)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1)初步推测控制小豆籽粒的L*、a*、b*性状的基因对数均为2对主基因;(2)L*、b*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78.44%和52.18%,而a*的主基因遗传率中等,为38.77%。
孟龄濮绍京赵波万平曲延英
关键词:小豆
北京地区小豆白粉病的病原鉴定
小豆[Vigna angularis(Willd.)Ohwi&Ohashi]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豆、红小豆、赤豆、赤小豆等。具有营养丰富,生育期短,耐瘠、耐荫,适应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小豆白粉病在北京地区经常发生,危害...
李茸梅万平魏艳敏尚巧霞赵晓燕
关键词:小豆白粉病病原菌
小豆种质资源花期叶绿素含量及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小豆花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等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以了解小豆叶绿素含量的驯化选择变异和与生育期及产量的关系。【方法】利用SPAD-502PLUS便携式手持叶绿素仪,测定相对叶绿素含量。【结果】不同小豆材料始花期开始14d内,相对叶绿素含量不断升高,栽培小豆种质资源的相对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小豆和半野生小豆。栽培小豆相对叶绿素含量与百粒重、种子长和种子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大叶长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野生小豆相对叶绿素含量与生育期、单株产量和种子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大叶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驯化进程中,相对叶绿素含量向上选择。栽培小豆相对叶绿素含量增加,与百粒重、种子长和种子宽增加趋同;野生小豆相对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单株荚数、单荚粒色和单株产量增加。
王天奇赵波李奕松刘靖崧侯亚楠杨凯万平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绩效评价
小豆农艺性状QTL定位
【研究背景】小豆是起源中国的功能小杂粮和传统出口创汇作物,早在12,000年前已在中国被驯化,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铁锌,皂苷、三萜、异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小豆生育期短、耐瘠薄、低肥水消耗、固氮环保、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营养...
万平李媛杨凯赵波李奕松王天奇
关键词:农艺性状QTL定位候选基因
文献传递
小豆野生型与缺铁敏感突变体转录组比较分析
【研究背景】小豆(Vigna angularis),俗名红小豆、赤豆等,起源于中国,是重要的食用豆之一。小豆是双叶子植物,主要采用以'还原'为主的铁吸收机理I。然而在碱性土中,铁元素多以溶解性极低的三价铁盐状态存在,这是...
王均帅杨凯赵波李奕松万平
关键词:小豆野生型转录组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