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素因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英文
  • 2篇早始新世
  • 2篇始新世
  • 2篇古新世
  • 1篇地层
  • 1篇动物群
  • 1篇有蹄类
  • 1篇上古
  • 1篇年代学
  • 1篇偶蹄类
  • 1篇盆地
  • 1篇裂齿
  • 1篇裂齿目
  • 1篇化石
  • 1篇更替
  • 1篇PALEOG...
  • 1篇ASIA
  • 1篇ASIAN
  • 1篇CHRONO...
  • 1篇EVENTS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路易斯安那州...
  • 3篇加利福尼亚大...
  • 3篇新罕布什尔大...
  • 2篇普渡大学
  • 1篇美国犹他大学

作者

  • 5篇丁素因
  • 3篇童永生
  • 2篇郑家坚
  • 2篇王元青
  • 2篇李茜
  • 1篇李茜
  • 1篇黄学诗

传媒

  • 4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1
  • 1篇198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ASIAN EARLY PALEOGENE CHRONOLOGY AND MAMMALIAN FAUNAL TURNOVER EVENTS
Biostratigraphic,chemostratigraphic,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ies of the Paleocene and early Eocene sedimen...
丁素因童永生王元青李茜William C.GLYDEPaul L.KOCHKathryn E.SNELL孟津Gabriel J.BOWEN
关键词:ASIACHRONOLOGY
亚洲古近纪早期的年代学和哺乳动物群更替(英文)被引量:6
2011年
对广东南雄盆地、江西池江盆地、安徽潜山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古新世和早始新世沉积物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第一次给亚洲早古近纪地层框架提供了严格的年代限定。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地层划分为4个生物年代单位(陆生哺乳动物期),从老到新为上湖期、浓山期、格沙头期和伯姆巴期4个亚洲陆生哺乳动物期。南雄盆地古地磁数据显示上湖期的底界约位于C29r的上2/3位置。南雄盆地的古地磁资料及池江盆地最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结果显示上湖-浓山期界线在C27n的上部和C26r的下部之间,接近C27n-C26r转换界面。这一记录支持将上湖-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陆生哺乳动物期中的Torrejonian-Tiffanian期以及海相记录中丹尼-塞兰特期(Danian-Selandi-an)的界线相对比。二连盆地古地磁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典型的格沙头动物群延续至C24r,并且可能向下延伸至C25r和C26n。南雄盆地的记录指示浓山组和古城村组可能相当于C26r的上部。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的浓山-格沙头期的界线可能在北美哺乳动物分期的Tiffanian期中。衡阳盆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证据指示,以短暂的碳同位素漂移为标志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出现在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之间,位于C24r中,与海相记录中的坦尼特-伊普里斯期(Thanetian-Ypresian)界线一致。伯姆巴期岭茶动物群的时代似乎与北美Wa-satchian-0带的动物群可以比较。上湖期和浓山期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特有的动物组成。发生在上湖期和浓山期界线处的动物群更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期界线以及丹尼-塞兰特期界线一致。在相隔很远的生态系统上的这种巧合,可能反映出各自独立的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和/或进化上的响应。格沙头动物群的地方性色彩更弱,有与北美Clarkforkian期动物群共有的属一级分类单�
丁素因童永生William C.CLYDEPaul L.KOCH孟津王元青Gabriel J.BOWEN李茜Kathryn E.SNELL
关键词:古新世早始新世年代学
湖南常桃盆地北柱兽类化石及相关地层问题被引量:4
2001年
记述了在湖南省常桃盆地延泉剖面上发现的北柱兽类一新属新种——湖南窄柱兽(Stenostylops xiangensis gen. et sp. nov.)。新属以其长大于宽的窄长的上颊齿区别于北柱兽类任何已知属。新记述的种类表明含化石层的地质时代为早始新世或可能稍早。
黄学诗郑家坚丁素因
关键词:早始新世
关于Interogale和Anchilestes属分类位置的讨论被引量:1
1989年
Interogale和Anchilestes属原被归入(犭亚)目(哺乳纲)。本文根据属型种Interogale datan-gensis的吻区结构及Anchilestes impolitus的颊齿特征,对两属的分类位置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代表裂齿目的两个古老类型。
丁素因郑家坚
关键词:裂齿目
江西池江盆地上古新统一种类似偶蹄类的古有蹄类(英文)被引量:2
2007年
奇蹄类和偶蹄类是现代的主要有蹄动物,它们的起源一直是古哺乳动物学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在早始新世奇蹄类出现之前,亚洲已有牙齿形态与奇蹄类相近的有蹄类存在。偶蹄类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里记述的古新世新村里赣蹄兽就是一个明证。新村里赣蹄兽(Ganungulatum xincunliense gen.et sp.nov.)化石产于江西大余青龙镇新村里附近的晚古新世池江组滥泥坑段,化石地点编号为72035(76)。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南方古对锥兽Archaeoryctes notialis Zheng,1979和滥泥坑赣脊兽Ganolophus lanikenensis Zhang,1979。赣蹄兽材料为一对不完整的下颌骨,右下颌骨保存i2-3,c和p4-m3,左下颌骨存有p3-m3(IVPP V 14154)。其特征是下齿式为3?·1·4·3;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有些斜;犬齿小;p3有初始的跟座,p4三角座明显,跟座小;下臼齿为丘形齿,牙齿由m1向m3增大,三角座前后收缩,下前尖位于舌侧,并靠近下后尖,下后尖较下原尖靠后,m3有一增大的跟座,跟盆向舌侧开放。新村里赣蹄兽下颊齿低冠,呈丘形齿,下臼齿三角座前后收缩和m3下次小尖增大等特征,说明了赣蹄兽与亚洲古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真兽类,例如(?)兽类、裂齿类、中兽类和全齿类不同,而与Prothero et al.(1988)提出的有蹄类(Ungulata)牙齿相似,表现出与某些有蹄类密切相关。与已知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有蹄类比较,赣蹄兽与"踝节类"("condylarths")中的豕齿类(hyopsodontids)和眛兽类(mioclaenids)比较相近。但从其下犬齿小,p4相对较大,臼齿化程度高,以及下臼齿下前尖在舌面位置和与下后尖接近等特征来看,赣蹄兽更接近mioclaenids。修仁古亚兽(Palasiodon siurensis)是亚洲仅有的mioclaenid,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下古新统上湖组,但在牙齿形态上容易与这里记述的赣蹄兽区别,古亚兽下颊齿短宽,m3很退化。与其他已知的mioclaenids比较,赣蹄兽在大小上和牙齿形态上与北美T
丁素因孟津李茜王元青童永生Judith A.SCHIEBOUTPaul L.KOCHWilliam C.CLYDEGabriel J.BOWEN
关键词:古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