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翼

作品数:54 被引量:36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4篇土壤
  • 12篇三峡库区
  • 12篇库区
  • 11篇耕地
  • 9篇小流域
  • 8篇坡耕地
  • 7篇紫色土
  • 5篇土地利用
  • 5篇泥沙
  • 5篇泥沙来源
  • 5篇紫色土坡耕地
  • 5篇EX
  • 4篇预制
  • 4篇生物炭
  • 4篇示踪
  • 4篇水分
  • 4篇通量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丘陵区

机构

  • 54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西南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临沂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成都工业学院
  • 1篇黄河上中游管...
  • 1篇四川省辐射环...
  • 1篇四川省电力设...

作者

  • 54篇龙翼
  • 28篇严冬春
  • 17篇文安邦
  • 14篇张信宝
  • 12篇史忠林
  • 11篇周萍
  • 10篇贺秀斌
  • 9篇高明
  • 8篇王子芳
  • 7篇熊东红
  • 6篇张云奇
  • 3篇陈晓燕
  • 3篇唐强
  • 3篇高进长
  • 3篇翟娟
  • 3篇苏正安
  • 3篇邓华
  • 2篇王小燕
  • 2篇鲍玉海
  • 2篇庄文化

传媒

  • 10篇环境科学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人民长江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核技术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9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盘丘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形态及通量被引量:16
2021年
为了解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石盘丘小流域水田、旱坡地、林地、柑橘园和菜地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流失浓度与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流失通量的顺序为水田[17.73 kg·(hm^(2)·a)^(-1)]>柑橘园[4.86 kg·(hm^(2)·a)^(-1)]>旱坡地[4.33 kg·(hm^(2)·a)^(-1)]>菜地[4.00 kg·(hm^(2)·a)^(-1)]>林地[2.41 kg·(hm^(2)·a)^(-1)];全磷流失通量的顺序为菜地[4.97 kg·(hm^(2)·a)^(-1)]>柑橘园[1.87 kg·(hm^(2)·a)^(-1)]>水田[0.93 kg·(hm^(2)·a)^(-1)]>林地[0.27 kg·(hm^(2)·a)^(-1)]>旱坡地[0.19 kg·(hm^(2)·a)^(-1)];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繁的4~5月,占全年氮、磷流失总负荷的53.80%~96.52%和56.03%~87.78%;氮流失主要以硝态氮(16.16%~52.70%)的形态流失,全氮流失通量与径流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826);在菜地中颗粒磷是磷流失的主要形态(83.30%),但在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中表现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形态氮、磷流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菜地应针对强降雨情况下颗粒磷流失的问题采取措施,水田应避免在降雨集中时期施肥;科学施肥和合理地土地利用方式配置是治理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邓华高明龙翼黎嘉成王蓥燕王子芳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次降雨产沙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1年
为探究引起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次降雨因子,通过天然降雨观测资料,分析忠县石盘丘小流域2019年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特征和典型次降雨条件下A和B 2个集水区产沙过程的变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次降雨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年119场降雨资料中,有19场为侵蚀性降雨。全年侵蚀性中雨共发生10次,是侵蚀性降雨中最常见的降雨类型。暴雨及以上降雨是造成研究区产沙量最大的降雨类型。(2)在典型中雨、大雨和暴雨产沙事件中,B集水区产沙量分别是A集水区的5.13,1.66,7.56倍。对3场典型次降雨产沙过程进行分析发现,B集水区产沙过程线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变化程度更剧烈。(3)各PIn因子与研究区产沙量的相关性系数大小排序为PI30>PI10>PI15>PI60>PI5>PI90>PI。对各类降雨因子与研究区的产沙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系数大小排序为P>PIn>In>I>T。A、B集水区产沙量与次降雨量P和PI30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总之,在三峡库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要加强对暴雨及以上降雨造成农业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与预警响应能力;P和PI30能较好地反映三峡库区天然次降雨对农业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对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次降雨侵蚀力进行估算时,可将PI30作为主要参考因子;农林水复合生态系统与结构简单的传统农耕模式相比,具有更丰富多元的层次结构,不仅能全面开发利用小流域的农业资源,更有利于保持水土,且其对降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也更强。
崔璨王小燕孙宁婷陈方鑫陈晓燕龙翼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侵蚀性降雨产沙过程降雨量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草本地埂植物根系分布及抗拉力学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究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分布及抗拉特征,为揭示地埂植物根系固结地埂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以三峡库区自然恢复的蓑草、人工种植的韭菜和蚕豆这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根系在不同地埂土壤深度的分布规律及根系抗拉特性。[结果](1)在0—40cm深度土壤中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直径变化表现出:蚕豆根系>韭菜根系>蓑草根系。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直径与地埂土壤的土层深度间服从指数函数关系。(2)在0—40cm地埂土层深度范围内,韭菜根系生物量与蓑草根系和蚕豆根系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韭菜和蚕豆地埂植物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蓑草地埂植物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3)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的单根平均抗拉力次序为蚕豆根系(10.53N)>蓑草根系(6.03N)>韭菜根系(4.51N),3种地埂植物根系单根抗拉力与根径呈幂函数关系(p<0.05)。3种地埂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表现为蓑草根系(45.91 MPa)>蚕豆根系(18.02MPa)>韭菜根系(12.20 MPa)。(4)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黏聚力变化顺序为:蓑草根系(0.013 1kPa)>蚕豆根系(0.009 4kPa)>韭菜根系(0.005 5kPa)且3种地埂植物根系黏聚力与土层深度呈指数函数关系(p<0.01)。[结论]自然恢复的蓑草地埂在三峡库区较其他两种人工种植的地埂植物有更好的固结地埂效果,从而有效控制坡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草本植物固结地埂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提供新思路。
周萍文安邦严冬春史忠林龙翼
关键词:根系分布
一种测定地表土壤入渗速率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地表土壤入渗速率的方法,是在圭夫仪出水口附近布设两个高度相同,直径不同的同心环状的大小金属圆管,并在圆管之间覆土,加水使覆土水分饱和,然后进行地表土壤入渗速率的测定即可。本发明的优点体现在:1、利用该装...
熊东红龙翼严冬春翟娟苏正安
预制卡槽式空心砖及一种生态地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造价低、结构简单的预制卡槽式空心砖,包括砖体,在砖体的一侧有一个凸起的外卡槽,在砖体的另外一侧有一个向内凹的内卡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生态地埂,包括生态地埂主体,所述生态地埂主体是由预制卡槽式空心砖相互拼...
严冬春文安邦龙翼熊东红
文献传递
运用CSSI示踪技术研究三峡库区小流域泥沙来源
为探索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CSSI)技术在侵蚀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采集三峡库区新政小流域7种不同覆被类型源地表层土壤和塘库表层沉积物,测定有机质含量、δ13Cbulk及脂肪酸δ13C.通过Tukey's HSD和Po...
史忠林龙翼张信宝文安邦严冬春
关键词:三峡库区泥沙来源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被引量:19
2017年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选取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柑橘果园(CO)、林地(FL)、旱坡麦地(WD)、旱坡菜地(VD)、温室大棚蔬菜地(VG)、水稻田(PL)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分布规律,并进行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元素Pb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VG、CO、PL、VD、FL、WD,土壤重金属元素Cr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CO、VG、PL、VD、FL、WD,土壤重金属元素Cu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VG、VD、CO、PL、FL、WD,土壤重金属元素Zn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CO、VG、PL、WD、VD、FL,土壤重金属元素Cd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VG、CO、WD、PL、VD、FL。土壤重金属Pb含量与Cr、Cu、Zn、Cd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r含量与Cu和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Pb、Cr、Cu、Zn、Cd的单项污染指数变化分别为0.06、0.14、0.15、0.14和1.70,综合污染指数为0.91,污染等级为警戒线,污染水平属于Ⅱ级,尚清洁,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由大到小表现为:VG、CO、VD、PL、WD、FL。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重金属Pb、Cr、Cu和Zn均属于轻度生态危害。土壤重金属元素Cd在林地、旱坡麦地和水稻田土壤中属于中度生态危害,而在柑橘果园、旱坡菜地和温室大棚蔬菜地土壤中属于较强生态危害。5种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Cd、Pb、Cu、Cr、Zn。
周萍文安邦史忠林严冬春龙翼
关键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2
2021年
明确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未利用的新垦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为三峡库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析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优化施肥(GNPK)、化肥减量配施秸秆(RSD)和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BC)处理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尤以RSD和BC处理最为显著;各处理以<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优势粒级,施肥能显著增加5~0.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R_(0.25)(>0.25 mm团聚体含量)值,降低分形维数(D)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PAD_(0.25))值(P<0.05);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BC(6.73 g·kg^(-1))和RSD(5.45 g·kg^(-1))效果显著优于NPK(5.05 g·kg^(-1))和GNPK(3.63 g·kg^(-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34.92%~59.49%),>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低(1.55%~6.01%),BC处理显著提高了5~2 mm和2~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P<0.05),而NPK、RSD和GNPK在0.5~0.25 mm贡献率提升最为显著(P<0.05);各施肥处理均能提高油菜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差异较大,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作物产量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生物炭和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中,大、中团聚体形成,有效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作物增产,是改良紫色土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邓华高明龙翼赖佳鑫王蓥燕王子芳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生物炭秸秆紫色土旱坡地
中国湖泊沉积物^(137)Cs和^(210)Pb_(ex)断代的一些问题被引量:30
2012年
^(137)Cs和^(210)Pb_(ex)是湖泊沉积物断代常用的两种核素,沉积物中核素的深度分布,不但随核素的大气沉降量变化,也与流域环境变化和沉积后核素的再分布有关。我国环境复杂,人类活动强烈,^(137)Cs和^(21)Pb_(ex)深度分布的非理想曲线常见于我国一些湖泊的沉积物。本文简要介绍了湖泊沉积物^(137)Cs和^(21)Pb_(ex)深度分布理想曲线和断代基本原理,在参阅大量有关中国湖泊沉积物^(137)Cs和^(21)Pb_(ex)断代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137)Cs和^(21)Pb_(ex)非理想深度分布曲线的解译和沉积物断代的几个常见问题。主要观点如下:1)我国湖泊沉积物不存在所谓的1974年和1986年蓄积峰;2)一些湖泊沉积出现的非单峰型^(137)Cs深度分布曲线,可能与人类活动或湖流扰动湖泊底泥、流域侵蚀产沙环境变化和^(137)Cs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补给等因素有关;3)沉积物中的核素垂向运移,不改变剖面中1963年^(137)Cs蓄积峰的位置,不影响其断代标志意义;4)流域环境突发事件引起的沉积剖面中的^(137)Cs和^(21)Pb_(ex)明显异常,是断代的可靠标志等。最后介绍了根据沉积剖面^(137)Cs和^(21)Pb_(ex)总量与本底值对比,求算沉积速率的核素质量平衡法。
张信宝龙翼文安邦贺秀斌
关键词:^137CS^210PBEX湖泊
长寿湖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7
2020年
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污染物种类多、来源广、危害大。目前,关于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的研究较少。以三峡库区长寿湖水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累积指数(I 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合沉积年代学序列,对沉积物中重金属Co,Cd,Cr,Cu,Ni,Pb和Zn的垂直变化特征、重金属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地累积指数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累积顺序为Cd>Co>Zn>Ni>Pb>Cu>Cr,其中Cd和Zn累积较明显,属于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大多数低于150,说明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较轻,但自1889年以来,RI值一直大于150,应当引起重视。应用主成分析法分析长寿湖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流域土壤的自然风化和土壤侵蚀,同时也受到龙溪河流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导致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
高进长高进长唐强龙翼张信宝
关键词: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地累积指数主成分分析法三峡库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