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冬梅

作品数:17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清
  • 3篇心梗
  • 3篇介入
  • 3篇急性心梗
  • 3篇变化及临床意...
  • 3篇AMI患者
  • 3篇IL-1
  • 2篇单采
  • 2篇单采血小板
  • 2篇动脉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血小板
  • 2篇周期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机构

  • 17篇承德市中心医...
  • 7篇承德医学院

作者

  • 17篇黄冬梅
  • 8篇邹雪松
  • 8篇赵志国
  • 3篇姜浩
  • 2篇顾玉
  • 2篇刘建伟
  • 2篇阎泽君
  • 1篇杨晓云
  • 1篇陈玲玲
  • 1篇李莹
  • 1篇郭靖涛
  • 1篇王昌盛
  • 1篇胡玉弘
  • 1篇冯军
  • 1篇孙学慧
  • 1篇张学东
  • 1篇陈一丽
  • 1篇张立红
  • 1篇刘学斌
  • 1篇龚志平

传媒

  • 3篇河北医学
  • 3篇中文科技期刊...
  • 2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不同捐献周期血小板生成素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体内血小板生成素检测值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献血周期对捐献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各年龄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对其外周血TPO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连续多次间隔2周、3周机采血小板1次的献血者TPO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4周机采血小板1次的献血者的T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频率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TPO的影响不同,>4周机采血小板1次是相对安全的。
董志伟温艳王翠珩邹雪松黄冬梅李松侯延新刘彩侠于海静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
血清AFP、PHCA、CA19-9联检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2012年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人肝癌抗原(PHCA)和糖链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HCC(HCC组)和36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AFP、PHCA和CA19-9三指标检测,分析3项指标对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HCC组血清AFP、PHCA、CA19-9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三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839、0.649;PHCA的临界值为25.79U/L;HCC组中AFP、PHCA、CA19-9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为92.3%,与单项指标的敏感度71.8%、71.8%、61.5%相比,显著增高(P<0.05)。结论 AFP、PHCA、CA19-9三指标联合应用,提高HCC的诊断灵敏度,提高诊断水平。
花海洋李建辉张学东赵志国黄冬梅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癌抗原糖链抗原19-9
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3年
在培养高素质检验人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医术、教学、科研综合素质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检验医学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将分享承德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摸索出的方法与心得,并将教学成果进行深入转化,与临床实际工作、实验室诊断路径、科研能力提升相结合,实现教学利益最大化。
顾玉刘秋霞黄冬梅阎泽君姜浩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师型教师
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本院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病原菌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对256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及菌株分离鉴定,并做药敏试验。结果:在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总株数66.4%,主要是大肠埃希氏菌,占总株数39.8%;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总株数33.6%,其中以粪肠球菌为主,占总株数10.2%;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分别为46.2%、33.6%;大肠埃希氏菌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6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已达50%;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达44.6%、48.2%,对红霉素达79.8%。结论:鉴于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临床必须做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防止细菌耐药性。
李凤侠张立红李保华黄冬梅陈一丽
关键词:尿路感染病原菌检测耐药性
两种抗凝剂对血小板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对比两种抗凝剂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取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未抗凝血20ul于血小板稀释液中,手工计数作为参考,再分别用EDTA-K2抗凝管和枸橼酸钠抗凝管抽取患者静脉血,抽完血后分别于5min、10min、20min、30min、1h、2h在ABX Panter60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并对两份标本进行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有无聚集。结果:EDTA-K2抗凝管组血小板的计数值明显低于手工计数的参考结果,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计数值也随之降低,血涂片染色可见大部分血小板呈聚集状,仅少量散在血小板;枸橼酸钠抗凝管组血小板的计数值接近手工计数的参考结果,且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明显改变,血涂片中血小板呈正常均匀散在分布,无聚集现象。结论:EDTA盐作为抗凝剂会导致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少,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标本,要进行图片染色,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以防误诊。
刘学斌邹雪松黄冬梅董志伟
关键词:假性血小板减少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钠血小板聚集
冠心病单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52例CHD患者作为实验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30~78岁,平均(63.5±9.4)岁,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累及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分别检测PCI术前、术后40分钟、术后7天血清中VEGF的水平,并选取5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血管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25~78岁,平均(61.3±8.3)岁,分别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前、后40分钟、造影后7天血清中VEGF的水平。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而分析比较两组血清VEGF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外周血中术前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水平,(521.18±38.11)ng/L vs(322.24±31.88)ng/L,且实验组PCI术后40分钟VEGF水平显著高于其术前水平,(521.18±38.11)ng/L vs(584.81±53.35)ng/L,PCI术后7天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下降至低于PCI术前水平,(521.18±38.11)ng/L vs(497.14±49.74)ng/L。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前后40分钟及造影后7天,血清VEGF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早期灵敏反映PCI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再内皮化过程及血运重建情况,或可成为反映冠状动脉缺血、缺氧的重要指标。
杨晓云郭靖涛赵志国黄冬梅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M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L-1、HCY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实验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水平的变化。方法:按照WHO指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诊断为急性心梗病人40例,且行PCI术,分别检测术前、术后7天血清中IL-1、HCY的水平,选取3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IL-1、HCY的血清水平,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血清水平术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MI组HCY的血清水平术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IL-1、HCY水平术前、术后1周存在显著差异,且其血清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L-1、HCY水平是反映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炎症的重要指标,连续、联合检测术前、术后IL-1、HCY的血清学水平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
黄冬梅邹雪松王昌盛肖丽萍龚志平刘冰慧赵志国
关键词:急性心梗IL-1HCY
CEA、CYFRA21-1、ProGRP血清学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YFRA21-1)、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第二临床学院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58例肺癌患者,40例良性疾病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roGRP,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EA、CYFRA21-1。结果: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ProGRP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ProGRP对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三项血清学指标两两联合及三项联合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明显提高。
刘长飞雷威刘建伟赵志国黄冬梅
关键词:肺癌细胞角蛋白
浅谈承德地区HBV的基因分型与阿德福韦酯的疗效及耐药变异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析承德地区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与阿德福韦酯的疗效及耐药变异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60例患者均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FQ-PCR(荧光定量PCR)法对其进行HBV-DNA的定量检测、HBV的基因分型及乙肝病毒YMDD变异情况的检测。对这60例患者的HBV﹣DNA(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有效抑制率和转阴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的转换率和转阴率及耐药性的变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这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的基因分型为B型的患者有40例(67%),HBV基因分型为C型的患者有20例(33%)。使用阿德福韦酯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HBV的基因分型为B型的患者其HBV﹣DNA的有效抑制率和转阴率分别为70%(28/40)和40%(16/40),为C型的患者其HBV﹣DNA的有效抑制率和转阴率分别为70%(14/20)和40%(8/20);HBV的基因分型为B型、为C型的患者其ALT的复常率分别为70%(28/40)和70%(14/20);HBV的基因分型为B型、C型的患者其HBeAg血清的转阴率分别为45%(18/40)和35%(7/20);HBV的基因分型为B型、C型的患者其HbeAg血清的转换率分别为10%(4/40)和10%(2/20)。这60例患者的HBV﹣DNA有效抑制率和转阴率、ALT的复常率、HBeAg血清的转阴率和转换率较基线均有显著改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ALT的复常率、HbeAg血清的转换率在HBV的基因分型为B、C两基因分型患者间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在HBV基因分型为B型的40例患者中,有24例(60%)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存在YMDD变异的情况。在HBV基因分型为C型的20例患者中,有12例(30%)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存在YMDD变异的情况。结论:HBV的基因分型不仅与乙肝病毒的复制和临床变异有关,还与进行药物治疗的效果有着实质性的联系�
胡玉弘李莹冯军陈玲玲黄冬梅邹雪松
关键词: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耐药变异
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不同捐献周期储存铁变化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对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体内储存铁检测值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献血周期对捐献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各年龄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36名,其年龄、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均符合我国法规要求,对其外周血SI、SF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与首次献血组相比,平均献PLT间隔为2周组的SF和S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小板间隔3周组的SF值和S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0周岁以上的长期固定捐献者和生育期的女性捐献者,每隔2~3周捐献1次单采血小板可能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献血时应加强对MCV、RDW的关注,必要时测定SF含量,以排除隐性铁缺乏者,筛选出适合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董志伟温艳王翠珩姚俊金邹雪松黄冬梅李松侯延新刘彩侠于海静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