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恩文

作品数:20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黎明职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7篇语言文字
  • 3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英语
  • 4篇叙事
  • 4篇院校
  • 4篇声音
  • 4篇呼啸山庄
  • 4篇教学
  • 4篇高职
  • 4篇盖斯凯尔夫人
  • 4篇《呼啸山庄》
  • 3篇叙事声音
  • 3篇高职院校
  • 2篇一神教
  • 2篇英语教学
  • 2篇语言
  • 2篇宗教
  • 2篇男儿
  • 2篇教学模式
  • 2篇父亲
  • 1篇大学公共英语
  • 1篇大学英语

机构

  • 15篇黎明职业大学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魏恩文
  • 1篇东红
  • 1篇东红
  • 1篇唐宪义

传媒

  • 13篇黎明职业大学...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华医学写作...
  • 1篇厦门科技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5
  • 1篇199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四首挽歌语言风格赏析被引量:11
2000年
本文对英国十九世纪女诗人克里斯蒂娜·乔金娜·罗塞蒂的《当我离世而去 ,最亲爱的》、《记着我》、《逗留》、《安息》四首挽歌的语言特色进行探析。这四首诗优美纤巧、哀婉动人 ,表现了诗人对死亡的探讨、冥想与体验及对爱的依恋。诗人运用完美的形式 ,和谐的音韵 ,简单、质朴的词汇 。
魏恩文
关键词: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挽歌语言风格
虐待行为与《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被引量:1
2011年
小说《呼啸山庄》中,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希斯克里夫遭受了欣德利和约瑟夫等的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虐待造成了希斯克利夫对周围人们的负性认知、自我意识异常等病态心理素质,进而造成了其异常人格。成年后的希斯克利夫是各种形态家庭暴力的施行者,他由曾经遭受虐待的对象变成了虐待行为的施行者。希斯克利夫虐待行为涉及的成员有其配偶伊莎贝拉·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妹妹)、儿子希斯克利夫·林顿、凯瑟琳·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女儿)、哈顿(欣德利的儿子)。希斯克利夫实施虐待行为乃出自复仇及企图控制上述受暴者的目的。
魏恩文
关键词:希斯克利夫虐待行为人格《呼啸山庄》
老龄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2022年
引言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为了建设更完善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应政策(见下表)。
翁东东陈珺魏恩文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老龄社会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互联网普及率
隔离与融合——《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际观被引量:1
2007年
在《呼啸山庄》中,"文明"、"理性"隔离了希刺克厉夫与其恋人凯瑟琳,使他们孤立于周围的世界。强烈的隔离感与孤独感使他们充满了绝望,这正是现代主义人际观的写照。艾米莉也试图表现一种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沟通、融合的美景,这符合了后现代主义人际观。具体体现在凯瑟琳对呼啸山庄刻骨的眷恋及对希刺克厉夫心灵交融的情感上。第三代人物哈里顿和小凯瑟琳消除了文化、环境的隔膜,最后和谐相爱的情节也是后现代主义人际观的表现。
魏恩文
关键词:《呼啸山庄》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情况调查与对策——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选取黎明职业大学学生作为调查问卷的测试对象,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进行测评。结论:高职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处于差的水平者比例较高,分别有30.12%、41.45%、57.67%的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能力处于差的水平;41.09%、53.60%的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调整能力处于差的水平。53.67%、73.60%的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学习结果的反思与总结能力处于差的水平。提出应采取在教学中重视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英语学习目标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营造支持性英语学习环境及主动提供学习资源等措施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魏恩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
论《玛丽·巴顿》的叙事声音
2009年
《玛丽·巴顿》的叙事声音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其通过对19世纪英国工人阶层生存状态和心灵的展示,揭示了阶级的压迫性,对当时英国社会中所出现的劳资冲突进行了质疑。同时叙事声音宗教色彩浓烈,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以基督教的教义为自己行为、话语的指南,宣扬了上帝的仁爱、怜悯和慈惠。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声音一直沿用着温顺的词语,但却显示着女性意识。其中冷峻和温暖的话语交织,显示出女性的智慧、理性,表达着女性的自尊与独立。
魏恩文东红
关键词:《玛丽·巴顿》叙事声音意识形态性宗教性女性意识
《理智与情感》的美德幸福观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理智与情感》的人物进行分析,认为按照其德性特点可分为3类:完全核心美德者(埃莉诺、爱德华·费尔拉斯、布兰顿少校)、次完全核心美德者(玛丽安、达什伍德夫人等)、缺乏必要的美德者(约翰·达什伍德先生与夫人、威洛比、露西·斯蒂尔等)。提出《理智与情感》中仁爱是产生、培养及实现个体及群体(家庭、社区)幸福的条件,是个体及群体幸福的支撑及幸福最深刻的本性,既是实现幸福的工具同时也是幸福的内容本身。理性(节制、智慧和知识)则是个体及群体幸福的保障。
魏恩文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美德幸福观
女性语言·主体性·颠覆性——论《简·爱》的叙事声音
2008年
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的叙事声音与当时英国19世纪的主流意识(统治意识)处于对立和游离状态。其叙事声音具有开放、非线性、流动、零碎、讲述身体等女性性别特征的语言修辞特色。《简.爱》的叙事声音也体现出女性主体性特征,即充满着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叙述声音是夏绿蒂.勃朗特为了保持女性的主体性进而颠覆父权而必须争夺的场所,它颠覆了千百年来父权对女性僵化角色的界定。
魏恩文
关键词:《简·爱》叙事声音主体性颠覆性
强化输出训练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被引量:1
2010年
探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输出训练匮乏的问题,提出强化输出训练的英语教学模式,即包括理论基础、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协助学习)、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认为建立以输出训练为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将所积累的输入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流畅地输出,并获得语境体验。
魏恩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对宗教、社会常规与权力关系的遵从与突破——论《呼啸山庄》的叙事声音被引量:1
2008年
从叙事声音角度,借鉴宗教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常规、权力关系理论探讨了《呼啸山庄》中叙事声音的特质,认为文本中的叙事声音同时具有遵从宗教、社会常规及权力关系与突破宗教、社会常规及权力关系的特点,即在奈莉、约瑟夫等仆人所代表的无产者及以林敦家族所代表的有产者的叙事声音中对19世纪英国基督教、社会常规及权力关系的支持与维护,而以凯瑟琳.恩萧、希刺克历夫为代表的具有强力意志的"另类"叙事声音对这种社会常规与权力关系的颠覆与破坏。由此,代言社会规范的叙事声音模糊成文本的背景,布满了理性、秩序与常规的色彩,而反叛常规的叙事声音则充满了尖锐与突破,是偏离社会普遍行为模式的个性化心理或行为的自由表达。在理性声音的映衬下,这些声音越发严厉而突显,以一种强力意志对抗着19世纪英国社会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宗教、社会常规与权力关系。
魏恩文
关键词:《呼啸山庄》权力关系叙事声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