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尉
-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被引量:16
- 2011年
- 被动大陆边缘的油气勘探已成为世界热点,世界各被动大陆边缘的勘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都以油为主,但是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是世界上经典的以天然气为主导资源的含油气地区,其中天然气资源高达82%,凝析油与原油资源仅占18%。至2009年,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共发现20个大气田,分布在3个盆地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不但油气资源丰富,而且勘探开发的程度也很低,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与勘探价值。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沉积演化出发,结合大气田的地质资料,分析盆地内主要的生、储、盖层特征,研究盆地内大气田的形成条件,剖析大气田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主要的烃源岩为倾向于生气的腐殖型,成熟度很高,烃源岩的特征决定了西北大陆架是一个产气区;主要的储层为同裂谷期广泛发育的海相三角洲砂岩,储集物性良好;白垩纪后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了一套有效的区域盖层;生、储、盖层垂向上联系紧密、局部高效组合是形成大气田的主要条件。大气田的地理分布差异明显,埃克斯茅斯台地与兰金台地区域大气田分布较为密集;大部分大气田的埋藏深度较大,储层时代主要为上三叠统与中—下侏罗统;大气田全部分布于白垩系区域盖层之下。
- 刘伟何登发王兆明高金尉
- 关键词:大气田构造沉积演化成藏条件
- 四川盆地西南地区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动力学背景的指示
- 四川盆地属于扬子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在中上扬子克拉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的叠合盆地。其前新生代的构造沉积演化受华南板块、华北板块演化及其碰撞拼合后陆内俯冲作用的控制,新生代以来,明显又受到青藏高...
- 高金尉
-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磷灰石裂变径迹四川盆地
- 文献传递
- 北美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被引量:10
- 2011年
- 北美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全球有近1/5的大油气田分布其中。研究区限于落基山褶皱冲断带、马拉松—沃希托褶皱冲断带、阿巴拉契亚褶皱冲断带和因努伊特褶皱带所围限的北美克拉通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北美部分,称之为北美含油气域。根据北美地区构造沉积特征,结合盆地分布及其地质结构特征,将北美含油气域划分为5个构造区带。通过深入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有泥盆纪、二叠纪和白垩纪3个重要时期,对区内大油气田的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油气田分布在落基山前陆地区、马拉松—沃希托前陆地区和中陆地区、内克拉通地区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其中,在前陆地区最为集中。区内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主要位于泥盆系、二叠系和白垩系,圈闭类型主要是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和礁型圈闭以及构造和地层的复合圈闭。大油气田的产层深度主要在3km以上,其中泥盆系以大油田为主,二叠系大油田和大气田都较多,白垩系则以大气田为主。
- 高金尉何登发王兆明
- 关键词:大油气田构造沉积演化泥盆系二叠系白垩系
-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被引量:5
- 2014年
-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 高金尉何登发童晓光王兆明文竹杜鹏李涤刘政马德龙
- 关键词:大油气田白垩系侏罗系
- 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汶川M_S8.0地震同震破裂断层识别及其浅、表构造特征被引量:3
- 2011年
-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是该地震产生的第二大地表破裂带。综合应用地质、钻井以及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利用横贯前山带的多条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对彭灌断裂带产生同震破裂的断层进行准确识别和解释。研究表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断裂带是一套由3条主要断层和次级广泛发育的断裂组合构成,浅层表现为叠瓦构造样式,断裂之间发育小型双重构造。汶川M_S8.0地震在彭灌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是由该断裂带前缘③号主断层活动产生的。彭灌断裂整体看上陡下缓,为轴面多次转折形成断坪一断坡式组合样式。分析认为彭灌断裂初步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晚侏罗世之后大规模逆冲推覆,新生代继续活动,是多期次继承性断层。根据浅表地质主要断裂构造以及同震地表破裂特征,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沿走向可分为白鹿和汉旺两个次级构造段。对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的浅、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可为进一步认识前山带主要断裂构造带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约束。
- 鲁人齐何登发John Suppe孟征高金尉贺鸿冰
- 关键词:地震解释地表破裂龙门山中段
-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楔的发现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动力学机制的约束被引量:10
- 2010年
-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中段山前带重要的构造样式之一。工区A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后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达45.5 km;B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前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约16.6 km;构造楔的形成导致上部断裂和岩层隆升并褶皱变形,A、B剖面山前地层相对川西平原最大抬升量分别为8 km和3 km。构造楔沿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走向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几何形态;分析其形成时间较晚,可能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通过对深层叠加构造楔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定量计算,其正演运动学模型与实际剖面解释相吻合。深层叠加构造楔的形成在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有着其相应的成因机制,在所能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与成因,可以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动力机制提供一定的约束。
- 鲁人齐何登发John Suppe管树巍马晓鸣王明健桂宝玲高金尉
- 关键词:滑脱层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楔龙门山中段
-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浅层冲断系统的结构、形成与演化被引量:12
- 2010年
- 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浅层冲断系统存在多套滑脱层,具有上下分层变形特征。浅层滑脱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T_3~x3)的碳质页岩夹煤层,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瓦构造;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五段(T_1j^(4-5))的膏岩层,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冲起构造和构造楔;深层为下寒武统的泥页岩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和滑脱褶皱。该区滑脱断层所控制的地层变形和缩短量各不相同,其中三叠系上统缩短量最大,大于30 km;三叠系下统至古生界地层缩短量约为14.5 km;侏罗系以上的地层缩短量则较小。研究区内的通济场断裂(F_3)为印支末期形成的一套逆冲断层组,其下部交于下寒武统滑脱层,深度约为10 km;关口断层(F_4)和彭县断裂(F_5)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形成的逆冲断层,下部交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滑脱层,深度大约为8~10 km。这些断层以前展的方式破裂,并且长期活动。龙门山中段自中生代以来存在多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诺利末期、印支晚幕、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是龙门山活动最强烈的两个阶段,在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表现为大量断裂的长期活动,地壳缩短和龙门山快速隆升,并形成多种构造样式。
- 鲁人齐何登发John Suppe马晓鸣桂宝玲王明健高金尉
- 关键词:地震剖面滑脱断层断层相关褶皱龙门山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