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树萍

作品数:303 被引量:1,883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6篇期刊文章
  • 81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9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86篇新生儿
  • 52篇早产
  • 50篇产儿
  • 49篇早产儿
  • 40篇出生体重
  • 35篇低出生体重
  • 35篇低出生体重儿
  • 35篇母乳
  • 26篇超低出生体重
  • 26篇超低出生体重...
  • 25篇胆红素
  • 25篇心脏
  • 25篇先天
  • 25篇先天性
  • 25篇红素
  • 25篇META分析
  • 23篇婴儿
  • 22篇胆红素血症
  • 22篇基因
  • 22篇高胆红素

机构

  • 2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86篇南京市妇幼保...
  • 11篇南京医科大学...
  • 9篇连云港市妇幼...
  • 9篇淮安市妇幼保...
  • 8篇复旦大学
  • 8篇江阴市人民医...
  • 8篇徐州医科大学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7篇常州市妇幼保...
  • 6篇东南大学
  • 6篇无锡市妇幼保...
  • 6篇南通市妇幼保...
  • 5篇江苏大学附属...
  • 5篇湖北省妇幼保...
  • 5篇南通市第一人...
  • 5篇扬州大学附属...
  • 5篇泰州市人民医...
  • 5篇徐州市妇幼保...
  • 5篇扬州市妇幼保...

作者

  • 302篇韩树萍
  • 196篇余章斌
  • 80篇郭锡熔
  • 45篇邱玉芳
  • 44篇陈玉林
  • 40篇董小玥
  • 33篇陈小慧
  • 31篇朱春
  • 27篇朱金改
  • 27篇沙莉
  • 26篇顾筱琪
  • 19篇孙青
  • 18篇李萌萌
  • 15篇胡晓山
  • 14篇孔丽萍
  • 13篇彭宇竹
  • 12篇朱莎莎
  • 12篇曹荔
  • 12篇潘亚
  • 11篇朱春

传媒

  • 19篇实用儿科临床...
  • 17篇中华围产医学...
  • 16篇中国当代儿科...
  • 15篇中国循证儿科...
  • 14篇中华新生儿科...
  • 1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0篇中华儿科杂志
  • 10篇临床儿科杂志
  • 8篇江苏医药
  • 8篇中国新生儿科...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6篇国际儿科学杂...
  • 6篇中国医师协会...
  • 4篇中国儿童保健...
  • 4篇3RD SH...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医学遗传...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3篇第六届围产医...
  • 2篇医学综述

年份

  • 11篇2023
  • 9篇2022
  • 16篇2021
  • 9篇2020
  • 14篇2019
  • 3篇2018
  • 22篇2017
  • 25篇2016
  • 17篇2015
  • 19篇2014
  • 31篇2013
  • 23篇2012
  • 26篇2011
  • 16篇2010
  • 20篇2009
  • 11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窒息新生儿胆红素测定及抗自由基作用的探讨
1999年
目的:通过对窒息新生儿胆红素测定,以探讨胆红素抗自由基作用。方法:计100例新生儿分为两组,窒息组及正常对照组,各50例;窒息组中又分为两组,轻度窒息及重度窒息组,各25例,均于生后第3天抽静脉血,测定总胆红素。结果:窒息儿组胆红素浓度较正常儿组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重度窒息儿组胆红素浓度较轻度窒息儿组低,两组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新生儿窒息时胆红素作为抗氧化剂自身被消耗,胆红素有抗自由基作用。
石丽娥韩树萍张馨安
关键词:胆红素自由基窒息新生儿窒息
全文增补中
江苏省13家医院极早产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影响极早产儿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后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母乳喂养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13家协作单位NICU收治的胎龄<32周极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和死亡时间分为存活组、新生儿早期死亡组、新生儿晚期死亡组和新生儿期后死亡组,比较各组患儿临床资料,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胎龄<32周极早产儿2467例,存活2127例(86.2%),死亡340例(13.8%),其中新生儿早期死亡251例(73.8%),新生儿晚期死亡62例(18.2%),新生儿期后死亡27例(7.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0.835,95%CI 0.751~0.929)、出生体重(OR=0.998,95%CI 0.997~0.998)、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OR=0.481,95%CI 0.365~0.635)是极早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P均<0.05);1 min Apgar≤3分(OR=2.459,95%CI 1.743~3.467)、使用有创机械通气(OR=2.308,95%CI 1.730~3.078)、肺出血(OR=3.888,95%CI 2.383~6.345)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使用有创机械通气(OR=3.598,95%CI 2.119~6.111)、Ⅲ~Ⅳ级脑室内出血或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OR=2.328,95%CI 1.266~4.280)、肺出血(OR=4.055,95%CI 1.990~8.261)、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3.933,95%CI 2.157~7.174)是新生儿晚期和新生儿期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胎龄、出生体重、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极早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使用有创机械通气、1 min Apgar≤3分、肺出血、Ⅲ~Ⅳ级脑室内出血或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极早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江苏省NICU母乳喂养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韩树萍
关键词:死亡率
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现状分析
孙小凡余章斌董小玥孙青韩树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预测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 绘制本地区新生儿经皮胆红素(tr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百分位列线图,结合临床风险因素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贵州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胎龄≥35周,出生体重≥2 000 g)。连续记录这些新生儿生后168 h内的TcB值。将生后72 h内对应的危险区TcB测定值作为预测指标,采用小时TcB百分位列线图,结合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小时TcB百分位列线图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测价值。采用分类数据关联性分析、Pearson χ^2检验或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5 250例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在生后40 h内,TcB值快速上升,40~96 h上升速度较前有所减缓,96 h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TcB第95百分位数在96 h已趋于稳定。本研究中,第40、75和95百分位TcB峰值分别为173、217和248 μmol/L。5 250例新生儿中,277例(5.3%)处于72 h内高危区,阳性预测值为22.02%;1 087例(20.7%)和1 854例(35.3%)分别处于72 h内中高危区和中低危区,阳性预测值分为10.58%和3.72%;2 032例(38.7%)处于72 h内低危区,阳性预测值为1.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72 h后TcB高危险区与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72 h内危险区水平有关联。与胎龄≥40周的新生儿相比,胎龄≥37~〈40周者更有可能处于高危区(OR=1.80,95%CI:1.29~2.51);与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相比,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处于高危区的可能性可降低42%;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相比,混合喂养(母乳为主)的新生儿处于高危区的可能性降低(OR=0.51,95%CI:0.29~0.88);随着72 h内TcB危险区水平的降低,研究对象72 h后处于高危区的可能性逐渐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72 h内预测新生儿高�
陈兰石碧珍韩树萍陈超刘玲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胆红素
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近7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及治疗现状,为后期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管理的质量改进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4年我院活产儿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收集母婴同室、门诊新生儿的光疗及...
韩树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管理措施实施后的治疗现状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及治疗现状,为后期本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管理的质量改进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4年在本院出生的活产儿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收集母婴同室、门诊光疗及住院的相关情况,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08年至2014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住院新生儿24997例,其中11298例(45.20%)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率由2008年的38.28%(714/1865)上升至2014年的57.46%(3288/5722)。母婴同室的平均光疗率为8.81%(8892/100910),而2012年、2013年及2014年母婴同室光疗率[分别为7.60%(1432/18837)、5.69%(1074/18863)和3.82%(862/22555)]均低于平均值。门诊平均光疗率为9.06%(9142/100910)。2008年至2014年本院共收治35例达换血标准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28例接受换血后好转,余7例拒绝换血患儿通过光疗及药物治疗出院时胆红素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率较高,通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管理模式可及时识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进行适时干预。
孙小凡余章斌董小玥孙青韩树萍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人医护管理交换输血全血光疗法
小分子非编码RNAs的非经典调控方式在肥胖中的研究进展
2021年
肥胖是一种以脂质过度堆积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人们健康带来沉重的负担。小分子非编码RNAs(miRNAs)通常可通过沉默复合体抑制转录后基因表达,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miRNAs的非经典调控方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包括结合编码RNAs(mRNAs)5′UTR激活基因表达、于转录水平调控mRNAs、作用于非编码RNAs(ncRNAs)、调控线粒体基因、编码调节肽、作为Toll受体的配体等。这些新型非经典调控方式为miRNAs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本文就miRNAs的非经典调控方式以及与肥胖发生相关机制展开综述。
谢寒影王星云王军韩树萍陈小慧
关键词:肥胖代谢综合征非编码RNA脂质代谢
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 g)的临床资料,分析败血症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共369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败血症138例,包括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84例、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54例。EOS患儿病原菌以粪肠球菌(24%)、链球菌类(21%)为主,LOS患儿病原菌以葡萄球菌类(41%)、肠杆菌类(29%)为主。EOS及LOS的发生率均随着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升高而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高是EOS的保护因素(OR=0.996,95%CI:0.993~0.998,P<0.05),阴道分娩是EOS的危险因素(OR=2.781,95%CI:1.190~6.500,P<0.05);肠外营养时间长是LOS的危险因素(OR=1.129,95%CI:1.067~1.194,P<0.05)。结论粪肠球菌是极低出生体重儿EOS最常见的病原菌,而LOS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类最为常见。出生体重高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OS发生的风险,而阴道分娩可能增加EOS的发生风险;肠外营养时间长可能增加LOS的发生危险。
胡晓山朱金改姜承耀陈小慧余章斌韩树萍
关键词:病原菌极低出生体重儿
Folbp1在胚胎期多氯联苯暴露致子代心脏发育缺陷中的作用及机制
韩树萍
研究发现:①胚胎期PCBs暴露导致斑马鱼心脏发育畸形。随着PCBs质量浓度的增加,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和死亡率增加;PCBs暴露对AHR信号转导途径造成明显影响;②以中胚层来源的细胞株P19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
关键词:
基于RASSF1A为标志的无损性孕妇血浆中胎儿RHD-DNA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基于表观遗传标志RASSF1A为标志的孕妇外周血浆中胎儿RHD-DNA检测路径,用于无损性产前胎儿RhD血型预测。方法首先采用PCR-SSP对孕妇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做RHD基因多个外显子检测,以确定其RHD基因型;其次对无外显子表达或部分外显子表达的孕妇,对其外周血浆中胎儿游离的DNA采用RTPCR扩增其RHD基因exon7与10,同时扩增SRY基因;另对exon 7、10和SRY都为阴性的标本检测甲基化RASSF1A基因作为胎儿DNA存在的标志。待胎儿分娩后,将基因检测结果与婴儿血清学检测结果比对,以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57位受检孕妇中,含RHD全部外显子者有17人;3人含exon 1和10,为RHD1-CE(2-9)-D10杂化基因;37人不含外显子。后两者40名孕妇中,22人检测出SRY基因,出生胎儿均为男性;另有2人为假阴性结果。39人检测出exon 7和10,其中38人基因型结果与胎儿出生后血清学结果相符,1例假阳性结果;1人未检测到SRY、exon 7和10的标本,检测到RASSF1A证明胎儿DNA存在,且胎儿出生后证实为RhD阴性女婴。结论建立了基于RASSFIA为标志的、符合中国人RHD基因特点的RhD阴性孕妇血浆游离DNA中胎儿RHD基因的检测程序,可用于临床无损性产前胎儿RhD血型预测。
马玲刘衍春郑凌韩树萍吴敏慧刘毅魏鹏孙俊
关键词:RHD阴性RASSF1A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