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芷烨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宗教
  • 1篇代人
  • 1篇当代人
  • 1篇当代人文精神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自我
  • 1篇新儒家
  • 1篇新唯识论
  • 1篇熊十力
  • 1篇印顺
  • 1篇圆融
  • 1篇赵朴初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精神
  • 1篇儒家
  • 1篇儒学
  • 1篇舍勒
  • 1篇社会主义
  • 1篇圣者
  • 1篇适应论

机构

  • 8篇湘潭大学
  • 1篇湖南省社会科...
  • 1篇湖南省社会主...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

  • 9篇陈芷烨
  • 3篇徐孙铭
  • 1篇李琳

传媒

  • 2篇求索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湖南省社会主...

年份

  • 6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印顺批判熊十力《新唯识论》之深层分析
2008年
印顺和熊十力于1948—1950年之间围绕《新唯识论》相关问题展开的争论,是一场以儒、佛之争为载体,触及到基本哲学立场、价值取向、治学方法等问题的学术论争。如果将这一争议置于与内学院吕澂等人从唯识立场出发对《新论》的评价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批判佛教"的语境中考察,对问题的实质将会有更清楚地了解。
陈芷烨徐孙铭
关键词:印顺
舍勒的佛教现象学诠释及其限度
2008年
舍勒对佛教的研究立足于现象学而展开,在佛学诸要素中,舍勒不注重从意识结构的角度去探讨佛学的特质,而是直接从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入手,剖析佛教的实质。他认为佛教实质是一种受苦的形而上学,这一学说对苦的本质以及如何去苦有其独特的理解。舍勒指出,佛教慈悲观念的实质意义在于否定自我与个体,从而最终趋向于虚无。舍勒从人格(位格)角度对佛陀等圣者形象所做的现象学描述,具有普适的哲学意义。
陈芷烨
关键词:舍勒佛教受苦
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
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工作,是现代新儒家消化、吸收传统佛学资源,建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形上体系十分关键的一环。他们的这一工作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现代新儒家的佛教哲学史研究,这种整理工作是他们得以在更高层次上运用和...
陈芷烨
关键词:新儒家阿赖耶识
明清社会劝善书及功过格的历史作用及价值——以《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为例被引量:4
2008年
在我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以来,一种有效规范民间道德生活秩序的方式是致力于用宝卷、劝善书、功过格等形式将道德伦理观念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开展各种形式的民间劝善活动。通过劝善书与功过格对各种道德德目的细致规定,人们可以更确切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道德秩序及状况,同时,劝善书与功过格也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资源整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芷烨
关键词:劝善书功过格
基督教问题再思考——从有限自身把握无限他在的角度评析基督教
2003年
宗教指向人的存在,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思。而人的存在状态的一个最基本事实是人面对无限他在的有限感。作为世界流传最广的基督教,思考人如何超越自身有限性把握无限他在的问题,对西方科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是西方文明的母亲。
李琳陈芷烨
关键词:基督教
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唐君毅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他对宗教的切挚体验与其独特的人格性情分不开,是和他对其文化哲学的中心概念'道德自我'的体认同步展开的;而力图复兴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以兼涵哲学、宗教、道德意蕴的儒家智慧...
陈芷烨
关键词:道德自我宗教意识判教
文献传递
老子混沌之“道”的当代人文精神被引量:3
2008年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陈芷烨徐孙铭
关键词:混沌性敬畏人文精神
唐君毅论儒学的宗教性被引量:2
2008年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陈芷烨
赵朴初“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论的创见被引量:1
2007年
赵朴初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宗教长期性的论述的,其特色是长期相适应,圆融互动。企图超越阶段建立"没有宗教现象存在的"那种社会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宗教界发扬其优良传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自身的稳定与更高程度的和谐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徐孙铭陈芷烨
关键词:宗教社会主义圆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