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淑贞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吸虫
  • 5篇探针
  • 5篇恶性疟
  • 5篇DNA探针
  • 4篇血吸虫
  • 3篇日本血吸虫
  • 3篇日本血吸虫成...
  • 3篇疟疾
  • 3篇DIG
  • 2篇原虫
  • 2篇疟原虫
  • 2篇卫氏并殖吸虫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学
  • 2篇克隆
  • 2篇核酸
  • 2篇DNA文库
  • 2篇并殖吸虫
  • 1篇血膜
  • 1篇血片

机构

  • 11篇南京医学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后勤...

作者

  • 12篇陈淑贞
  • 11篇张兆松
  • 6篇吴观陵
  • 5篇赵慰先
  • 2篇孙新
  • 2篇张林元
  • 2篇吴宜琴
  • 2篇沈一平
  • 1篇管晓虹

传媒

  • 6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南京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年份

  • 2篇1994
  • 5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2篇199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免疫筛选及抗原表达克隆的鉴定被引量:9
1994年
用表达载体λgtll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并直接以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抗体筛选,从1.5×10~4个噬菌体克隆中筛选出9个阳性克隆.经Western印渍分析,Sjll4,Sill5,Si116 3个克隆显示有大于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融合蛋白带,并被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所识别,其分子量分别为130、135和 130kDa.经重组DNA技术获得单一性日本血吸虫抗原蛋白,对于研究日本血吸虫病、血吸虫和宿主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大量制备标准化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或疫苗侯选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冯笑川吴宜琴陈淑贞张兆松管晓虹吴观陵赵慰先
关键词:CDNA文库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
合成酶联DNA探针对恶性疟病人的检测被引量:4
1991年
应用一种合成的P.f特异的21个硷基的酶联DNA探针(PFRl—AP),对培养的海南株P.f DNA及恶性疟病人血样进行检测。DNA杂交结果表明,该探针检测纯化的P.f DNA最低限度达8pg;62例经血片镜检确诊的P.f病人血样,39例杂交反应阳性,阳性率为75%。如将阴性病例的检测血样增加至100μl,则累计阳性率可达88.46%。3例P.f+P.v混合感染者杂交反应阳性。5例P.v患者血样为阴性反应,32例正常人亦未出现杂交反应。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该探针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与^(32)P标记的P.f基因群DNA或重组DNA的现场检测结果相近似,而且对P.v及正常人DNA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也好。
陈淑贞张兆松林珍王荣芝
关键词:恶性疟混合感染者血片核酸杂交
光生物素化重组DNA探针对恶性疟病人的检测研究被引量:3
1992年
本研究采用光生物素(PHOTOPROBE^(TM)BIOTIN)标记重组质粒pPF14作为探针,以斑点杂文试验检测恶性疟病人血样。共检测恶性疟病人35例,阳性29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者1例为阳性。总计检测36例,阳性30例,阳性符合率为83.3%;正常人血样33例,阴性30例,阴性符合率为91%。此外,阳性检出率与原虫密度之间基本呈正相关,检出最低的虫血症水平为0.005%。
张兆松陈淑贞孙新林珍王荣芝
关键词:DNA探针恶性疟疾
应用(Dig)-DNA探针进行恶性疟流行病学调查
1993年
重组的恶性疟原虫DNA片段用洋地黄毒苷配基标记后作为探针(pPF_(14)-F-Dig),以斑点杂交试验对海南省恶性疟流行区人群的274份血样进行检测,并同时作厚薄血片镜检。结果显示,274例样本中血片镜检阳性1例,带虫率为0.36%;pPF_(14)-F-Dig 探针检出阳性15例(其中1例为镜检阳性者),阳性率为5.47%;pPF_(14)-F-Dig 与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1/1,阴性符合率为94.87%。每张硝酸纤维素膜可查96份样本,故该探针具有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价值。
张兆松王荣芝陈淑贞
关键词:DNA探针疟疾
非放射性马来丝虫DNA探针pBm15-F-Dig的制备及其用于微丝蚴检测的研究被引量:2
1993年
本文报道以异羟基洋地黄毒苷配基(Dig)标记种特异的马来丝虫重组DNA片段,制备非放射性DNA探针,并用于微丝蚴检测的初步结果。含有马来丝虫特异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Bm15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1,筛选扩增后提取质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SalI消化,低融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特异片段,随机引物法以Dig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可检出lpg同源DNA,240pg的微丝蚴DNA,100μl病人血样中的3.5~7条微丝蚴,与10ng的人白细胞DNA和正常人血样不发生杂交反应。
孙新张兆松陈淑贞吴观陵赵慰先
关键词:马来丝虫微丝蚴
日本血吸虫成虫核糖核酸提取方法的研究被引量:8
1993年
本文应用酸性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提取核糖核酸(RNA),并与胍盐/热酚法、胍盐/氯化铯超速离心法的提取结果进行比较。3种方法所分离的RNA,在纯度及完整性上均较满意,但其得率以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为高,此法简单易行,既经济又省时,对来源不易的少量组织,尤为相宜。
陈淑贞蔡银龙张兆松吴观陵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核糖核酸纯化
(Dig)-DNA探针检测恶性疟病人的研究被引量:7
1991年
采用异羟基洋地黄毒苷配基(Digoxigenin,(Dig)-11-dUTP),以随机引物法标记含有恶性疟原虫(P.f.)DNA的重组质粒片段(酶切克隆pPF14),制成pPF14-F-Dig探针。用此探针,以斑点杂交试验检测提纯的P.f.DNA及海南地区疟疾病人。结果显示,pPF14-F-Dig探针至少可检出40pg的P.f.DNA和低至0.005%原虫血症。38例P.f.病人中,检出阳性33例。3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者中,2例阳性。4例间日疟病人中,阴性3例,可疑1例。21例正常人血皆为阴性。
张兆松陈淑贞林珍王荣芝
关键词:疟原虫DNA探针疟疾
血吸虫免疫学的研究现状
1990年
对血吸虫的各种抗原的深入研究,对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疫苗制备及防治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抗原的研究血吸虫抗原的研究已有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抗原愈趋纯化。maddison 复习近年有关文献后指出,虽然对不同的抗原,采用多种方法应用于免疫诊断,但纯化的抗原仅能显示一定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很少能表明感染的持续时间,虫荷及化学疗法的效果。澳大利亚等国六个研究室同样得出粗制的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具有最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者指出,发病状态(有无肝脾肿大)能影响血清反应,
宁兆民倪少贤陈淑贞
关键词:血吸虫免疫学疫苗
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文库构建Ⅱ.基因组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2
1994年
以EcoRI酶切安徽地区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电泳分离回收0.4~4kb的DNA片段。与EcoRI酶切并经牛肠碱性磷酸脂酶处理的大肠杆菌质粒pUR222载体,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重组连接,构建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文库,获得1.08×106个重组克隆。经重组克隆质粒的快速鉴定和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探针菌落原位杂交证实,重组克隆中含有与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同源的DNA插入片段,并初筛到19个阳性重组克隆。表明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文库构建成功。
冯笑川张林元沈一平张兆松陈淑贞吴观陵赵慰先
关键词: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文库
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库的构建、免疫学筛选及阳性克隆的初步鉴定被引量:3
1993年
作者构建了一个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表达库,该库的大小含有5×10~5重组体。采用慢性感染血吸虫病人混合血清对重组空斑进行免疫学筛选,已初筛出9个阳性斑,其中8个克隆的溶源表达产物,经SDS-PAGE表明,有2个克隆各表达了分子量大于116kD的融合蛋白,在Western blot分析中均被血吸虫病人血清所识别。
陈淑贞蔡银龙冯笑川张兆松吴宜琴吴观陵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