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国
- 作品数:50 被引量:171H指数:9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重磁场特征与找矿启示被引量:6
- 2020年
- 宣城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段的安徽省南陵-宣城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一轮找矿工作的重点勘查区。为查明成矿深部背景,发掘成矿潜力,亟待了解深部结构特征。本文使用地面测量1∶25000重力和1∶10000磁力数据,通过重磁场分离和密度、磁化强度三维反演,结合岩矿石的密度、磁化率等物性测量结果,以及区域地质和矿床资料,以期揭示深部构造及与成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河庄背斜、陈家湾向斜、马山埠背斜和昆山向斜等褶皱构造横向上剩余密度正负差异显著呈相间分布的深部特征,垂向上褶皱构造的最大深度约为2 km;在褶皱构造下方分布北西浅、往南东逐渐加深的低密度、低磁性层,推测可能为研究区内茅山-九连山推覆构造的滑脱面。马山埠背斜轴部花岗闪长斑岩附近的重高磁高组合异常是铜山-荞麦山矽卡岩型矿床的找矿线索,然而成矿岩体规模较小,深部磁化强度弱,马山埠背斜附近深部找矿潜力有限。茶亭矿区呈重高磁高组合异常特征,同时成矿的石英闪长玢岩岩体与围岩灰岩、上覆火山岩磁性差异明显,这些特征是重要的找矿线索。文章研究结果证实,茶亭下方-400^-1900 m磁化强度正异常区域对应茶亭铜金矿床,这为在研究区其他地点深部进一步寻找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铜金矿床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 陈安国周涛发周涛发杜建国刘东甲杜建国
- 关键词:地质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找矿
- 郯城-莒县1668年特大地震遗迹亟待保护被引量:1
- 2011年
-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1668年7月25日晚)征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亘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震级为81/2,由于此次地震的大部分极震区位丁郯城-莒县境内,故称郯城-莒县地震。这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发生震级最大的一次破坏性地震。
- 郑海刚姚大全陈安国赵鹏
- 关键词:地震遗迹特大地震破坏性地震震级
- 考古和工程开挖中构造信息提取和研究
- 姚大全刘东旺沈小七童远林郑颖平李光陈安国郑海刚杨立新宫希成吴卫成王志张东贾庆元叶润清王峰张钟云
- 该项目以地处华北、华南活动地块区过渡地带为主要研究区,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建设开挖契机,在各场点进行分析、编录和样品采集,重点识别提取各场点资料所反映的构造新活动信息。项目实施以来在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西周—春秋期文化层中...
- 关键词:
- 关键词:文物考古
- 气象GPS数据用于形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为了论证气象GPS观测数据用于地壳形变研究的可行性。本文运用TEQC软件,对安徽气象GPS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检测,按照IGS的质量标准给出了质量报告,筛选出了可用于后续解算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GAMIT/GLBOK(版本号10.34)软件,对可用观测数据进行了解算。结果显示站点水平位移分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与文献四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由此,我们认为气象GPS观测数据用于地壳形变研究是可行的。
- 郑海刚刘东旺季永华王雪莹沈小七陈安国
- 关键词:GPS观测TEQC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Moho深度与成矿背景探讨被引量:9
- 2017年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计算布格重力异常,采用波数域迭代的Parker-Oldenburg位场迭代反演方法,通过重力数据反演获得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三维Moho面结构,结合研究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研究区的深部构造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Moho面总体从南西往北东有逐渐变浅趋势,最浅处位于长江口海域和杭州湾海域约28~29km,最深处位于大别山区约38~39km;长江中下游及邻区下方Moho面的隆起形态呈"V"字型,与地表的"V"字型构造特征相呼应,Moho面隆起的最深处位于"V"字型转折端附近,向两侧Moho面呈抬升状,北东走向的"V"字型东支隆起幅度和规模都要明显大于北西走向的"V"字型西支;卫星化极磁异常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正磁异常高值集中分布在"V"字型东支的宁芜、庐枞、繁昌、怀宁等火山岩盆地;钦杭成矿带东段Moho面也明显上隆,隆起的中心沿钦杭成矿带的南侧边界断裂的东南侧线性分布。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东段的Moho面条带状隆起带可能指示了地幔上隆、岩浆上涌并在壳幔边界处与下地壳发生底侵作用的深部边界,来自于壳、幔的深部含矿岩浆通过深大断裂等地壳薄弱点向上运移,并在适当的位置形成金属矿集区。
- 陈安国周涛发刘东甲葛粲
- 关键词:卫星重力异常卫星磁异常莫霍面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
- 西安及邻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习性初探
- 2012年
- 对西安及邻区展布的华山山前断裂、渭河断裂和临澶一长安断裂等重要断裂进行重点观测,并以1556年华县地震和史前地震遗迹调查为主线进行考察编录,对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习性进行追溯。
- 姚大全陈安国郑海刚
- 关键词:活动习性晚第四纪山前断裂地震遗迹渭河断裂
-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被引量:2
- 2012年
- 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
- 姚大全邵晶陈安国郑海刚
- 关键词:地震考古
- 2011年1月安徽安庆M_S4.8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与发震构造讨论被引量:5
- 2011年
- 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发生MS4.8地震,本次地震发生在下扬子地块长江沿线前陆变形带。震后现场工作队调查汇总了建筑物破坏情况,计算得出较为精确的烈度分布。采用FOCMEC方法计算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安徽地震台网对本次地震主余震的定位结果,结合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震源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参考烈度分布的椭圆长轴优势方向,得出NE向的宿松-枞阳断裂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的结论。
- 陈安国倪红玉刘东旺沈小七刘泽民郑海刚
- 关键词:烈度分布震源机制解
- 山西襄汾陶寺古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分布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距今43003900年,为陶寺文化的命名地.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先秦史籍中最早出现“中国”的遗迹,(由此)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苏秉琦,1999).在构造位置上陶寺遗址位于著名的临汾盆地南侧,临汾盆地具有孕育强震的深部介质和构造背景,历史上曾在其附近发生公元649年临汾7%级地震(丁国瑜,1998),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8%级地震(武烈,齐书勤,1988).
- 姚大全何驽陈安国高江涛郑海刚
- 关键词:考古
- 东大别地区重大地震事件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 2012年
- 本文应用东大别地区层析成像研究结果,对研究区重大地震事件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霍山地区的2次MS≥6.0级地震在深部地壳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970年以来的12次MS≥4.0地震在25 km深度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比较接近。
- 郑海刚沈小七陈安国缪鹏
- 关键词:地震地壳结构层析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