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奥

作品数:9 被引量:215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典型草原
  • 3篇土壤
  • 3篇黄土高原
  • 3篇草原
  • 2篇云雾
  • 2篇针茅
  • 2篇植物
  • 2篇碳含量
  • 2篇碳密度
  • 2篇种子
  • 2篇种子萌发
  • 2篇瘤胃
  • 2篇瘤胃液
  • 2篇萌发
  • 2篇黄土高原半干...
  • 2篇旱区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区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林业局中...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9篇陈奥
  • 6篇程积民
  • 2篇张维
  • 2篇魏琳
  • 2篇李媛
  • 2篇吴艳芹
  • 2篇白于
  • 1篇赵新宇
  • 1篇李冰
  • 1篇龙明秀
  • 1篇韩明玉
  • 1篇安雨
  • 1篇杨文权
  • 1篇刘伟
  • 1篇寇建村
  • 1篇高阳
  • 1篇陈芙蓉
  • 1篇于鲁宁
  • 1篇朱仁斌
  • 1篇俞靓

传媒

  • 6篇草地学报
  • 2篇草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坡向对云雾山典型草原枯落物分解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为探讨不同坡向对草地枯落物分解特性的影响,应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云雾山典型草原主要优势种本氏针茅(Stipa bungeona)和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茎、叶)枯落物在阴阳坡1年内的分解失重情况及营养元素动态。结果表明:枯落物分解残留率呈逐渐下降趋势,1年后失重率在18.8%~39.94%之间,分解速率呈快-慢-快变化。指数回归方程拟合得到分解速率常数k值大小顺序为铁杆蒿叶(0.446)>本氏针茅(0.321)>铁杆蒿茎(0.220),阳坡(0.355)>阴坡(0.301),且不同物种和不同坡向对分解速率影响差异显著(P<0.001)。枯落物50%分解和95%分解所需的时间在1.39~3.45年和6.22~15.12年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分解速率常数k与枯落物初始氮含量成显著正相关(r=0.895),与C/N比成极显著负相关(r=-0.940)。枯落物1年分解过程中氮浓度波动上升,磷浓度波动下降,钾浓度持续下降。总体上N,P,K元素绝对量均下降,养分累积指数NAI<100%。不同元素由于在枯落物中初始含量、存在方式及降解中微生物作用的不同,释放和积累模式也不同。
吴艳芹程积民白于朱仁斌陈奥魏琳
关键词:典型草原坡向养分动态
不同干扰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2
2012年
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和放牧4种干扰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不同干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干扰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不同干扰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同。封育+施肥地在0~50cm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干扰类型,变化范围为24.08~34.99g.kg-1;其次为封育+火烧地,变化范围为19.59~32.05g.kg-1;在0~40cm各土层,放牧地有机碳含量均最低,为19.07~25.37g.kg-1。不同干扰类型对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与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本相似。不同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cm土壤表层;在0~50cm土层,4种干扰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分别为14.51,13.86,12.27和11.85kg.m-2。综上所述,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具有明显影响;放牧导致土壤碳密度显著下降,而施肥和封育可以提高土壤碳密度。
陈芙蓉程积民刘伟刘伟李媛陈奥
关键词: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
家畜采食对草地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为研究家畜采食对草地植物种子萌发的作用,本试验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大针茅(S. Grandis)、鹅观草(Roegneria varia)、刺儿菜(Cirsium segetum)、刺疙瘩(Olg...
陈奥
关键词:瘤胃液牛粪种子萌发
文献传递
我国果园生草研究进展被引量:148
2010年
果园生草栽培是在果树行间或全园种植草本植物作为覆盖物的一种果园管理方法,我国果园生草研究起步较晚。果园生草栽培对果园小气候、土壤、果实品质等都有很大影响。对我国果园生草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指出:草种的管理技术、草种与果树的配套研究、草种对果树根系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由此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我国果园生草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寇建村杨文权韩明玉陈奥李冰张维
关键词:果园生草草种果树土壤特性
火干扰对本氏针茅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以云雾山典型草原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为对象,研究了火烧后2年、10年和未烧草地群落的物种重要值、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枯落物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3个样地中,本氏针茅和白颖苔草(Carex rigesoens)是共优势种;火烧后2年和未烧地,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成为次优势种,而火烧后10年,赖草(Leymus secalinus)成为次优势种。2)火烧后2年地,群落的平均高度显著减小(P<0.05);火烧后10年地,群落的平均盖度显著减小(P<0.05);火烧后2年和火烧后10年地,群落的平均密度显著增加(P<0.05)。3)火烧后,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4)枯落物积累量变化表现为:未烧地>火烧后10年地>火烧后2年地,差异显著(P<0.05)。
李媛程积民于鲁宁陈奥
关键词:典型草原本氏针茅群落特征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被引量:8
2016年
本研究以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封育年限长芒草(Stipa bungeana)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库间分配规律。主要结果如下:放牧和封育5年、9年、15年、22年、25年、30年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化范围为212.72-350.42 Mg C·hm^-2,其中,封育30年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且显著低于各封育草地(P〈0.05)。草地植被碳密度以封育15年最高,达到15.65 Mg C·hm^-2,放牧草地最低,仅为7.82 Mg C·hm^-2。在库间分配上,根系碳密度所占平均比例达到82.56%。草地土壤碳密度在204.90-337.36 Mg C·hm^-2之间变化,随封育年限的延长持续增加,封育草地土壤碳密度是放牧牧草地的2.33-2.64倍。以上结果表明,封育可显著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但过长时间的封育阻碍草地的更新和固碳潜力发挥,合理利用才能促进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高阳马虎程积民安雨刘伟陈奥
关键词:封育碳含量土壤容重
牛瘤胃液对2种菊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为研究家畜采食对植物种子萌发的作用,采用牛瘤胃液及其1∶1和1∶10稀释液处理刺儿菜(Crisium seto-sum)和刺疙瘩(Olgaea tangutica)2种菊科植物的种子,比较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率、加权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和第一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牛瘤胃液处理后,刺儿菜和刺疙瘩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经牛瘤胃液原液处理后,刺儿菜种子萌发率由对照组中的88.8%减小至65.0%;刺疙瘩种子对牛瘤胃液更为敏感,在原液处理中其萌发率仅为12.7%,较对照组降低了66.6%,而且1∶1和1∶10的稀释牛瘤胃液也能显著降低其萌发率。此外,牛瘤胃液还推迟了刺疙瘩种子的萌发时间,但对具备萌发能力的刺儿菜种子萌发时间没有显著影响。
陈奥白于程积民
关键词:瘤胃液刺儿菜萌发率
作物灰色育种理论在杂交黑麦草新品系筛选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根据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黑麦草(Loliumspp.)杂交F4代8个品系的单株产量、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率、茎粗、叶宽、叶长、茎叶比、生育期、初花期净光合作用速率进行目标性状灰色关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黑麦草杂交F4代8个品系进行灰色多维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黑麦草单株鲜重与分蘖数(r=0.7968)、茎粗(r=0.7472)、叶长(r=0.7116)关联度最高;茎叶比与有效分蘖率(r=0.7631)、株高(r=0.7468)关联度较高;而初花期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叶宽(r=0.8431)和生育期(r=0.8264)关联最为密切。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与目标性状关联度较高的性状进行针对性选择。F4_5(卓越×百盛)、F4_6(多福×卓越)、F4_8(百盛×多福)3个杂交新品系综合性状最好,综合评估关联度分别为0.8582,0.7527和0.7340。
陈奥龙明秀张维马文文
关键词:黑麦草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本氏针茅种群抗旱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植物的抗旱性是植物在干旱环境下生存的基础,是植物适应不利环境的机制与策略。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3种主要草地类型(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典型区域,选取4个具有明显地带性的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种群,测定其若干抗旱性生理指标,分析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及这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值法对这些指标及不同地理分布本氏针茅种群的抗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叶绿素和丙二醛能反映生境的干旱程度;保护酶活性在种群间的变化并不规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同一种群内存在"互补"现象;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多数指标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与生境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利用UPGMA法对其构建的各种群间聚类关系图也不能反映种群间实际地理距离和生境的相似性;综合抗旱性强弱顺序为:内蒙古种群>甘肃种群>陕西种群>宁夏种群,总体趋势表现为水分条件越差抗旱性越强。
俞靓吴艳芹魏琳陈奥井赵斌程积民
关键词:本氏针茅地理种群抗旱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