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奇

作品数:9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3篇有机地球
  • 3篇有机地球化学
  • 3篇原油
  • 2篇氮化合物
  • 2篇油气
  • 2篇化合物
  • 2篇抽提物
  • 1篇低温低压
  • 1篇地球化学研究
  • 1篇地质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矿物
  • 1篇油层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藏形成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气运移
  • 1篇有机氮

机构

  • 7篇江汉石油学院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陈奇
  • 7篇王培荣
  • 4篇赵红
  • 3篇朱俊章
  • 2篇王占生
  • 2篇林壬子
  • 2篇侯读杰
  • 2篇姚焕新
  • 2篇何文祥
  • 1篇张大江
  • 1篇包建平
  • 1篇梅博文
  • 1篇蔡春芳
  • 1篇朱扬明
  • 1篇陈祖林
  • 1篇黄光辉
  • 1篇文志刚
  • 1篇陈军红
  • 1篇陈传平
  • 1篇何文祥

传媒

  • 3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质谱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5
  • 1篇199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金刚烷在塔里木原油成熟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1995年
金刚烷类化合物(简称DIAMO)属成烃演化过程中的次生产物,一旦形成则非常稳定。笔者在Ro=0.48%的泥岩抽提物中检出DIAMO,表明从塔里木盆地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检出DIAMO的成熟度区间有扩大的可能性,其原因是DIAMO的形成不仅受热力作用控制,而且可能与酸的催化作用(即岩性)有关。通过热模拟实验还选出了4-MAD/3-MAD和4,9-DAD/3,4-DAD两个新参数。用52个塔里木原油样品试用,结果表明它们基本上有效。最后指出研究盆地原油尤其是混源油的成熟度时,应分别查明其轻、中、重各碳数段的成熟度,然后综合地质资料确定原油主体组成的成熟度。用单一参数或多种参数值“平均”来划分全盆地原油的成熟度的方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赵红王培荣陈奇姚焕新朱俊章陈军红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热演化金刚烷塔里木盆地原油
未熟-低熟阶段有机质的“两极分化”作用——低温低压加水热模拟实验被引量:16
1999年
用低温低压加水热模拟实验的数据再次验证 ,在源岩未熟 低熟阶段的热演化过程中 ,可溶和不可溶有机质都在不断同时发生着“缩聚”和“热解”反应 ,即“两极分化”作用 .可溶和不可溶有机质始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非烃和沥青质是干酪根与烃类间的重要的中间产物 .沥青质是未熟油中烃类的重要来源之一 .
王培荣陈奇何文祥朱俊章
关键词:未熟油热模拟实验有机质生油岩
塔中地区CⅢ油组油气运移及成藏史初探被引量:8
2001年
根据该区构造发育史、油源区分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原油物性特征、含氮和酚类化合物特征等 ,对塔中地区 C 油组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史进行了初步分析。综合推断 ,该区石炭系可能存在三次成藏期 :1在二叠纪 ,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进入生烃和排烃的高峰阶段 ,并聚集形成 TZ4油田。在白垩纪 ,受燕山构造运动影响 ,油气藏重新分配 ,断层开启 ,地层的翘倾作用使早期油藏遭到破坏 ,油藏经历水淹和生物降解作用 ;2燕山喜山期 ,特别是白垩纪以后的 1 0 0 Ma内 ,中、下奥陶统泥灰岩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 ,生成的烃类自西向东运移至 TZ1 0 ,TZ1 1 ,TZ4等圈闭 ,并与早期残余在油藏中的烃类混合。 3与此同时或较晚 ,由于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 ,中、上奥陶统不同带的源岩及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在较高成熟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气、轻质油 ,自东向西进入 TZ1和 TZ4油田。由于以上三期的油气注入及不同生源的油气混合 ,从而造成了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存在东西差异及多种油藏并存的油气分布面貌。
侯读杰张敏陈奇冯子辉宋兰斌刘伟
关键词:油气藏形成油气运移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石炭纪
伊敏湖底褐煤抽提物中有机氧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被引量:6
1995年
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伊敏湖底褐煤抽提物中3类有机氧化合物(酸、醇、酮)的组成特征。在酸性组分中,正构一元酸丰度最高,占29.2%,其分布以nC24为主峰,EOP为10.0;藿烷酸的丰度为20.69%,包括αβ,βα和ββ三种构型;相对丰度最高的是20Rββ升藿烷酸。在中性非烃组分中,正构醇和甲基酮分别占24.6%和5.78%,其中正构醇的分布以nC24为主峰,EOP为16.7,而甲基酮的分布以nC29为主峰。此外,还检测出了藿烯酸、甲基藿烷酸和甾醇、甾酮及藿酮。对比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可知,正构酸和醇都与正构烷烃具有生源联系。
王培荣姚焕新陈奇赵红张大江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褐煤煤成油油气勘探
沥青质和非烃中脂肪酸的组成差异被引量:7
2004年
沥青脂肪酸主要以酯键结合于沥青的非烃和沥青质中。应用皂化及GC/MS分析技术,对3个未熟—低熟原油样品和3个未熟烃源岩样品抽提物的非烃、沥青质中赋存的有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油样品中有机酸总含量低于抽提物中的,原油样品中赋存于沥青质中的脂肪酸与赋存于非烃中的相当或略多;检测到的脂肪酸类化合物类别基本相同,最丰富的是正构脂肪酸,呈双峰分布,但沥青质中的分布状态与非烃中的明显不同,沥青质中前峰群主峰碳相对后移,偶碳优势明显增强,后峰群包含的长链脂肪酸显著增多,支链脂肪酸相对变少。推测沥青质中脂肪酸被网状结构的沥青质"大分子"束缚而被"保护",不易遭破坏,因此保持了高偶碳优势等组成和分布特征。
王占生王培荣林壬子陈奇
关键词:有机酸沥青质脂肪酸
在陆相咸水沉积物中检出Δ~5-甾醇化合物及其生源意义探索被引量:2
2002年
利用GC/MS分析技术在塔5井、官77井和狮23井下第三系陆相咸水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到了丰富的Δ5-甾醇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定性研究,鉴定出19个化合物,碳数范围为C23—C31,丰度最高的化合物为24-乙基胆甾-5-烯-3β醇,占甾醇总量的75%左右。样品的母质类型及甾醇的分布特征表明,样品中丰富的C29甾醇可能主要来自于咸水环境中的某种藻类而非陆源物质。
王占生祥王培荣林壬子陈奇何文祥
关键词:藻类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02年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对取自塔里木盆地的东河、塔中和轮南油田不同时期开采出的原油样品进行剖析 ,研究其宏观组成和微观分子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原油饱 /芳比值随开采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 ;饱和烃与非烃 +沥青质的含量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 ,原油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后移 ,原油的轻 /重组分比降低。原油碱性氮、有机酸等非烃类化合物随开采时间的推移也呈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与原油在驱替过程中的自然色层吸附作用机理和原油中各种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该项研究对于深入探索驱油机理、预测原油润湿性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陈祖林朱扬明陈奇
关键词:原油组成有机氮化合物油层有机地球化学驱替过程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水-岩-微生物体系地球化学研究
张敏包建平梅博文王培荣张春明文志刚陈传平赵红蔡春芳侯读杰赵红静黄光辉何文祥陈奇李玉泉
该项目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建立了适用于高矿化度地层水短链有机酸分析的毛细管等速电泳法,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成因及其对岩石矿物的溶解实验研究,揭示了连续埋藏的砂泥岩成岩体系中矿物溶解-沉淀作用的机理;2)在国内...
关键词:
关键词:岩石矿物非烃化合物毛细管分析
用MID/GC/MS检测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及其地质意义探索被引量:11
1994年
用MID/GC/MS方法检测原油中微量金刚烷类化合物已有报导,本文的进展在于在临界成熟(Ro0.48%)的烃源岩抽提物中检出痕量的单金刚烷类化合物和在我国高成熟原油中不仅检出单、双金刚烷类且检出了叁金刚烷类化合物,从而扩大了我国原油中检出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成熟度区间,对其地质意义也作了初步探讨,提出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形成可能不仅受热力作用的控制,酸催化作用即烃源岩岩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对探索用金刚烷类化合物确定原油成熟度方面的应用研究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赵红王占生朱俊章陈奇王培荣
关键词:原油烃源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