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利新

作品数:77 被引量:1,835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江苏省预防医学科研基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麻疹
  • 27篇疫苗
  • 21篇流行病
  • 21篇流行病学
  • 19篇流行病学特征
  • 12篇接种
  • 11篇脊髓灰质炎
  • 7篇麻疹监测
  • 7篇风疹
  • 7篇病毒
  • 6篇疫情
  • 6篇腮腺炎
  • 6篇流行病学特征...
  • 6篇流行性
  • 6篇流行性腮腺炎
  • 6篇接种率
  • 6篇急性弛缓性麻...
  • 6篇儿童
  • 5篇强化免疫
  • 5篇消除麻疹

机构

  • 75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广东省疾病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云南省疾病预...
  • 3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江苏省疾病预...
  • 2篇天津市疾病预...
  • 2篇山东省疾病预...
  • 2篇四川省疾病预...
  • 2篇北京市朝阳区...
  • 2篇海南省疾病预...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重庆市疾病预...
  • 2篇西藏自治区疾...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77篇郝利新
  • 54篇马超
  • 41篇温宁
  • 35篇樊春祥
  • 31篇罗会明
  • 31篇苏琪茹
  • 30篇王华庆
  • 19篇杨宏
  • 17篇尹遵栋
  • 15篇马静
  • 14篇李黎
  • 13篇梁晓峰
  • 13篇安志杰
  • 9篇张燕
  • 8篇曹雷
  • 8篇许文波
  • 7篇祝双利
  • 7篇汪海波
  • 7篇王富珍
  • 7篇余文周

传媒

  • 66篇中国疫苗和免...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8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4
  • 1篇1996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医疗卫生人员2019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率和2020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了解医疗卫生人员2019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率、2020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1月选取5个省份92所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分析2019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率和2020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8975名调查对象中,2019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率、2020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率分别为24.97%、7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称、收入是影响调查对象2019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的因素;地区、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称、收入、基础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2019年度流感疫苗接种史是影响调查对象2020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因素。结论医疗卫生人员2019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率低,但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意愿较高;需加强医疗卫生人员流感相关知识培训和疫苗接种工作。
孔庆福张旋唐林侯芊张国民郝利新王富珍尹遵栋梁晓峰
关键词: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接种率意愿影响因素医务人员
医防融合,促进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免疫接种被引量:3
2022年
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疫苗接种一直是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难点之一。尽管近年来各地出台了相关接种共识,但长期以来我国疾病预防和临床医疗两大系统之间缺乏相对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儿科医生在免疫接种工作中角色缺位,而基层接种人员面临疾病鉴别、科学评估和向上转诊等困境,导致疫苗接种犹豫问题凸显,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多学科管理和三级转诊模式亟待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医防融合,儿科医生积极参与,有效促进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疫苗接种。
王琳郝利新白云骅
关键词:疫苗接种
2015年3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评估2015年3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预计3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2月将有所增加。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仍然存在,但发生较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极低。近期我国大陆地区仍将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散发病例,其他可感染人类的禽流感可能有散发病例报告。随着学校陆续开学,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聚集性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随着气温升高,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强度会继续下降。麻疹将进入流行季节,疫情持续上升并出现局部暴发流行的风险较高。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极低。结论 2015年3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将较2月上升;需关注埃博拉出血热、人禽流感、流行性感冒、麻疹、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孟玲张彦平周蕾郝利新向妮娟杨静曹洋洪志恒倪大新李群金连梅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中国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38
2010年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8、2009年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3.52/10万和22.54/10万,报告发病数分别为310826例和299329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年龄组构成以<15岁发病最多,分别占全部病例数的84.81%、85.05%;2008年8~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236.66/10万),2009年5~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184.83/10万);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4~7月和11月~翌年1月。结论 2009年腮腺炎报告发病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发病水平仍很高,主要以学龄儿童发病为主。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预防控制腮腺炎策略。
马静郝利新罗会明温宁马超樊春祥梁晓峰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疫苗素养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2
2022年
疫苗素养是健康素养的组成部分,提升公众疫苗素养的水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疫苗认知,保持疫苗信心。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外关于疫苗素养的研究增多,但中国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筛选中外文献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疫苗素养的定义、内容、测量工具、研究成果、提升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中国公众疫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人群疫苗素养水平监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孟冰冰侯芊徐慧马超郝利新
江苏省儿童和成人麻疹传播影响因素的1∶3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探讨江苏省8月龄~14岁儿童(儿童)、≥15岁成人(成人)麻疹传播影响因素,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儿童、成人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采用1:3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开展调查。结果共有24组儿童,74组成人纳入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发病危险因素为出疹前7~21 d医院就诊史(就诊史)、去过人口密集室内场所、最常去医院级别高,保护因素为孩子母亲患过麻疹、含麻疹成分疫苗史(疫苗史);成人麻疹发病危险因素有就诊史、出疹前7~21 d外出旅行史(旅行史),保护因素有疫苗史、本地长期居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儿童,危险因素为就诊史(OR=165.13,95%CI:2.32~3 980.88),保护因素为疫苗史(OR=0.06,95%CI:0.01~0.86)。对于成人,就诊史(OR=12.71,95%CI:4.25~38.02)、旅行史(OR=6.74,95%CI:1.51~30.18)为危险因素,接种史(OR=0.18,95%CI:0.06~0.49)为保护因素。结论要达到控制消除麻疹目标,应改进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儿童疫苗覆盖率,对成人也应探索可行的疫苗接种策略。
刘元宝胡莹邓秀英陆培善汪志国马福宝马超苏琪茹郝利新
关键词:麻疹病例对照研究疫苗免疫
中国2017-201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43
2020年
目的分析中国2017-201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全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全国2017-2018年麻疹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7年和2018年全国分别报告麻疹5941例(0.43/10万)和3940例(0.28/10万)。在全部麻疹病例中,<8月龄、8月龄-4岁、5-14岁、15-24岁和≥25岁病例分别占15.10%、40.44%、11.73%、5.65%、27.08%。在8-23月龄(3017例)、2-6岁(613例)和7-19岁(1734例)病例中,无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分别占40.84%、33.12%和21.11%。在575例具有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结果的病例中,555例(96.52%)为本土H1基因型,4例为B3基因型,18例为D8基因型。结论2017-2018年全国麻疹发病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尚未阻断本土麻疹传播流行。需继续提高适龄儿童MCV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有效处置麻疹疫情。
马超苏琪茹郝利新温宁樊春祥杨宏王华庆尹遵栋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研究疫苗接种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的范围综述
2023年
目的 探讨公众疫苗接种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5种中英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中检索2000-2022年发表的公众疫苗接种选择偏好的离散选择实验(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DCE)相关研究文献,通过范围综述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分析影响疫苗接种选择偏好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41篇相关研究文献。公众疫苗接种选择偏好主要受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成本、保护持续时间等疫苗属性的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流行程度、到接种点的距离、接种建议来源等非疫苗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疫苗接种选择偏好。结论 公众疫苗接种选择偏好主要受疫苗属性的影响,应用DCE可以确定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
杨玉珍侯芊贾亚超康伟文艺郝利新
关键词:疫苗接种选择偏好影响因素
中国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被引量:132
2012年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采取的措施,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方法对全国麻疹发病、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运转指标及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11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0.74/10万,较2010年下降74.12%,降至历史新低。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省(自治区,下同)报告发病率居全国前5位,新疆、四川、浙江、陕西、甘肃省麻疹病例数居全国前5位,5个省的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7.61%。年龄别发病率以<5岁儿童最高(8.21/10万),其中尤以<1岁儿童(23.52/10万)和1岁儿童(8.87/10万)最高。≤1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53.90%,≥15岁病例占27.58%。全国2011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34642例,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84/10万,疑似麻疹病例48h内完整调查率93.30%,散发疑似麻疹病例血标本采集率90.37%,血清学检测结果7d内报告率93.85%,62起麻疹爆发中血清学确诊比例为98.39%,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起数占75.81%。全国共报告223例麻疹病例的病原学标本基因亚型鉴定结果,221例为H1a基因亚型,2例为d11基因型。结论中国预防控制麻疹成效显著,麻疹发病水平降至历史新低,MSS运转质量进一步提高。但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仍需更大努力,应将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及时、全程接种率作为核心的免疫措施,继续做好重点地区MCV的集中查漏补种和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杜绝二代病例的发生,从而阻断麻疹病毒持续传播,最终实现消除麻疹。
马超郝利新苏琪茹马静张燕曹雷罗会明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2010年含麻疹成分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0年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ed Vaccine,MCV)强化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y,SIA)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及MCVSIA的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截至2012年3月13日报告的2010年MCVSIA发生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共收到2010年MCVSIA15330例AEFI个案,报告发生率为148.21/100万剂;其中男性165.02/100万剂,女性130.41/100万剂;主要发生在≤1岁儿童,报告发生率为473.78/100万剂。不良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为139.74/100万剂,其中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13.70/100万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26.05/100万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主要临床损害为过敏反应(25.12/100万剂)和神经系统反应(0.90/100万剂)。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接种后≤1d。报告13例死亡病例,均为偶合症。仅1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留有轻微后遗症。结论 2010年MCVSIA中未发现疫苗存在安全性问题,不良反应以一过性一般反应为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在预期范围内。
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许涤沙郝利新马超罗会明王华庆
关键词:强化免疫活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