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娜娜

作品数:11 被引量:3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科技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西施舌
  • 4篇基因
  • 3篇线粒体基因
  • 3篇线粒体基因组
  • 3篇基因组
  • 3篇蛤蜊
  • 3篇RRNA
  • 2篇双壳
  • 2篇微量元素
  • 1篇中国蛤蜊
  • 1篇双壳纲
  • 1篇双壳类
  • 1篇四角蛤蜊
  • 1篇头足纲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微量元素分析
  • 1篇物种
  • 1篇细菌
  • 1篇线粒体

机构

  • 10篇淮海工学院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赵娜娜
  • 10篇申欣
  • 10篇孟学平
  • 9篇程汉良
  • 6篇田美
  • 5篇阎斌伦
  • 3篇董志国
  • 3篇郝珏
  • 3篇梁猛
  • 2篇刘兆普
  • 2篇郑立波
  • 1篇高如承
  • 1篇王妍
  • 1篇陈建安
  • 1篇曾云
  • 1篇于清
  • 1篇郑雯雯

传媒

  • 4篇水产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食品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头足纲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GenBank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信息,对头足纲15个物种基因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头足纲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5 617~20 306bp,基因组编码链的A+T含量为59.58%~78.12%,表现出不同程度的AT偏好性;15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PCGs相对保守,有2个共同的基因块,可作为头足类的线粒体基因组标志;萤乌贼、鸢乌贼、茎柔鱼、太平洋褶柔鱼、大王乌贼PCGs cox1、cox2、cox3、atp6、atp8为双拷贝,且重复基因的变异很小,这是头足纲物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显著特征;多数PCGs以ATG为起始密码,以TAA为终止密码,在cox2、cob、nad2-nad6中存在不完全终止密码;在13个PCGs中,nad2和nad4L的差异最大,atp8和cox1最保守;15个种类的遗传距离为0.033~0.561,大脐鹦鹉贝与其他种类的遗传距离最大(0.529~0.561);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
赵娜娜孟学平申欣程汉良阎斌伦郑立波朱笑琳刘兆普
关键词:头足纲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特征
双壳纲贝类18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被引量:6
2011年
双壳纲贝类栖息于环境多变的海域,是一个形态学和生态学都具有多样性的类群,清晰而可靠的进化关系对于养殖与相关种类的管理具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双壳类宏观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报道较少。研究用18S rRNA基因(18S)分析了双壳类3个亚纲贝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从GenBank下载帘蛤目、海螂目、贻贝目、胡桃蛤目、蚶目、珍珠贝目6个目94个种类的18S全/部分序列107个,通过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4.1软件和PHyML软件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了双壳类18S变异规律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18S有插入/缺失序列,存在长度多态性。序列比对显示有5段约30 70bp的保守区,4段约130 550bp的高变区。碱基组成平均为T:24.4%,C:23.6%,A:24.5%,G:27.5%。G+C含量为51.1%。在1796个比对位点中,变异位点占31.7%,简约信息位点占24.0%。目内科间遗传距离为0.003 0.043,目间遗传距离为0.026 0.093。NJ树和ML树显示贻贝目、珍珠贝目、胡桃蛤目、蚶目和海螂目的缝栖蛤科先分别聚为支持率很高(BPN=94 100)的单系支,后聚为一大支(BPN=100)。蛤蜊科与帘蛤目的其他科分离形成一置信度很高的单系支(BPN=93)。帘蛤科种类聚为置信度较低(BPN=60)的一支。海螂目、帘蛤目的种类没能完全聚到所属支系,彼此嵌套,缝栖蛤科的种类从海螂目中分离出来。18S资料揭示帘蛤目的蛤蜊科、海螂目的缝栖蛤科已经进化为独立的支系。
孟学平申欣程汉良赵娜娜
关键词:双壳纲RRNA基因
中国西施舌隐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证据
本研究以线粒体DNA为模板,Long-PCR和常规PCR扩增技术相结合、克隆测序和引物步移法测序相结合,获得了蛤蜊科的3个物种—西施舌(日照和漳州西施舌2个个体)、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mtDNA)。比...
赵娜娜
关键词:线粒体全基因组克隆测序
西施舌可食部分微量元素分析与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分析西施舌可食部分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评价其营养价值和重金属污染情况。用硝酸-高氯酸消化法消解组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technique,ICP-AES)法测定黄海日照、东海漳州、北部湾越南某海区(毗邻广西北海)3个地区西施舌闭壳肌、外套膜、斧足、鳃、内脏团5个部位(组织/器官)的12种元素。比较Ag、As、Cd、Co、Cr、Cu、Fe、Mn、Pb、Se、Sn、Zn元素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部位的分布和含量。结果显示:10种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78.3%~112.1%,相对标准偏差为0.16%~7.46%;西施舌富含Fe、Zn、Mn、Cu、Se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g和Sn元素含量低;多数元素在同域不同部位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日照西施舌外套膜、内脏团Fe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同域其他组织及漳州、越南西施舌所有组织;西施舌As、Cd的含量超过国家卫生限量标准,但Cd的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澳大利亚、香港的限量标准。
孟学平郝珏梁猛申欣赵娜娜程汉良阎斌伦田美
关键词:西施舌微量元素可食部分
基于ITS2和16S rRNA的西施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前,我国西施舌群体分子遗传差异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分析我国南北沿海(9个群体)、与广西北海毗邻的越南(1个群体)西施舌核DNA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和线粒体DNA的16S rRNA基因(16S)片段核苷酸序列及其二级结构,为解决争议问题提供分子生物学资料。扩增获得西施舌ITS2片段和16S序列,其长度分别为389—402 bp和306 bp,加之下载序列共147条;序列分析显示,74个ITS2序列共有17种基因型,73个16S序列有15种单倍型,其中,长乐(CL)群体独享9种ITS2基因型和5种16S单倍型,非长乐群体(nCL)多数为群体间交叉共享1种或几种基因(单倍)型;基因(单倍)型核苷酸变异位点占5.7%(ITS2)和11.8%(16S);基于ITS2和16S的CL群体和nCL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内遗传距离之比分别为2.42和11.08,nCL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均为0.007;二级结构显示CL群体ITS2的9种基因型和16S的5种单倍型均区别于nCL群体,nCL的ITS2和16S二级结构分别相似;ITS2和16S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CL西施舌形成支持率很高(98,96)的单系支,而nCL群体则交叉聚为另一支(98,96)。研究结果揭示,福建西施舌是腔蛤蜊属(Coelomactra)的一个新种。
孟学平申欣赵娜娜田美曾云陈建安董志国程汉良阎斌伦
关键词:西施舌ITS1RRNA
基于nad5的西施舌漳州群体遗传分化水平分析——以蛤蜊属2个物种差异水平为参照被引量:1
2015年
扩增了西施舌日照、连云港、北海、漳州4个野生群体、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各1个群体共73个样本的NAD5基因片段,测序获得了480bp核苷酸序列,分析核苷酸的多态性,旨在评估福建漳州西施舌与日照、连云港、北海西施舌之间的分化水平。结果:从73个序列中共检测到44种单倍型(Hap),其中西施舌4个群体有29种Haps,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分别有10种和5种Haps,漳州群体与北海、日照、连云港群体单倍型有明显差异;将西施舌分为北海、日照、连云港组(GP1)和漳州组(GP2)2个组,分析核苷酸差异,GP1与GP2间的T、A、G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GP1与GP2间的遗传距离与组内(GP1、GP2)遗传距离之比为25.1—41.8,四角蛤蜊与中国蛤蜊之间的遗传距离与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之比为24.4—36.7,GP1、GP2间的差异达到了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种间差异水平,而日照、北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只有0.009,北海与日照群体地理位置虽远,但遗传差异则很小;AMOVA分析显示漳州西施舌发生了极显著遗传分化(FST=0.966—0.978,P<0.01)。
孟学平申欣屠海淼朱笑琳赵娜娜程汉良阎斌论
关键词:西施舌四角蛤蜊中国蛤蜊
两株西施舌内脏团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2013年
自健康西施舌内脏团中分离得到两株细菌,命名为NZT-1、NZT-2,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RNA基因分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两株菌均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生化反应显示,菌株NZT-1为梅氏弧菌的概率为89.07%,NZT-2为梅氏弧菌的概率为66.21%,两菌株均产纤维素酶、蛋白质酶、右旋糖酐酶,NZT-1产淀粉酶;16Sr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菌株NZT-1、NZT-2与弧菌属的EHP1菌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6%、95%,初步鉴定两株菌属弧菌属。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两株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为5.0~10.0,最适生长温度28℃。
赵娜娜孟学平申欣程汉良于清刘兆普
关键词:西施舌细菌RRNA
漳州西施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腔蛤蜊属(Coelomactra)存在新种的证据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长PCR扩增漳州西施舌线粒体DNA(ZZ-mtDNA),用引物步移法测序,获得线粒体基因组DNA全序列,研究其基因组特点。结合双壳类49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基因间核苷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漳州西施舌系统演化地位。研究结果表明:漳州西施舌线粒体基因组DNA全长17 199bp,A+T含量为64.2%,编码36个基因,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tRNAs),2个核糖体RNA基因(lrRNA和srRNA),全部基因均位于重链上,tRNASer为单拷贝,tRNAMet为双拷贝;非编码区占10.9%(1 882bp/17 199bp),其中,主非编码区为882bp,与RZ-mtDNA主非编码区差异明显,另有一个较大(400bp)的非编码区为漳州西施舌特异性非编码区;以双壳纲帘蛤目文蛤属3种贝类、贻贝目贻贝属4种贝类、珍珠贝目牡蛎科的6种贝类为参照,对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差异分析显示,漳州西施舌与日照西施舌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基因、tRNA组成、非编码区均揭示漳州西施舌是腔蛤蜊属的一个新种。
孟学平申欣赵娜娜田美梁猛郝珏程汉良阎斌伦董志国
关键词:西施舌线粒体基因组
基于COⅠ的中国西施舌DNA条形码被引量:8
2011年
以我国大连(DL)、日照(RZ)、启东(QD)、长乐(CL)、漳州(ZZ)和北海(BH)6个野生群体西施舌为研究对象,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PCR产物双向测序,用ClustalX进行DNA序列比对,用MEGA4.1和PhyML软件构建NJ树和ML树,用Arlequin3.11软件进行分子方差分析,研究COⅠ这一特定基因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西施舌地理群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获得658bp的COⅠ核苷酸片段,其T、C、A、G含量分别为42.4%、14.8%、21.8%、21.0%,A+T(64.2%)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变异位点占15.3%(101/65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占14.1%。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043,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4~0.0883。群体间氨基酸序列无变异。长乐、漳州群体(DH组)与其他群体(HB组)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956~0.970)。NJ树和ML树显示长乐、漳州群体聚为一支,北方的大连、日照、启东群体和南方的北海群体聚为置信度较高的另一支(BPN=99),2支间的遗传距离为0.0837,是2支内群体间遗传距离的17.8~23.5倍。本研究结果表明,COⅠ基因片段序列作为鉴定福建西施舌条形码是可行的,但不能将其余群体区别开来。
孟学平高如承申欣郑雯雯赵娜娜程汉良田美
关键词:西施舌线粒体DNA条形码
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自GenBank检索到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基因结构比较分析,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演化规律,为线粒体基因组在物种演化和鉴定上的应用研究提供资料。结果共获得45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布于双壳类5个目中。多数种类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5~32 kb。平均 A+ T =62.9%。多数种类基因分布在重链上,而蚌目的基因分布在2条链上;少数种类(蚌目13个、帘蛤目的2个、贻贝目的1个、海螂目的1个,巨蛎属的贝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含有13种蛋白质基因,其余种类为12种,缺少atp8;文蛤属4个种类、巨蛎属中4个种类、蚌目的11个种类、贻贝属中的紫贻贝和地中海贻贝的PCGs、rRNA基因排序在同属内或科内相同;珍珠贝目牡蛎科的10个种类线粒体基因组可分为7种类型;扇贝科海湾扇贝2个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结构相似外,其余种类无共享基因块;贻贝科的紫贻贝和海湾贻贝基因结构极相似。绿贻贝的结构独特,co x 2为双拷贝;海螂目的北方钻岩蛤基因结构与其它目的相似性极低。多数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占7.64%~40.26%,主非编码区大小为374~4341 nt。基于12种PCGs核苷酸/氨基酸的属内种间最小分歧度分别为0.2~1.0/0~1.0(文蛤属)、0.4~2.0/0~3.2(贻贝属)和1.9~13.9/0~6.4(巨蛎属)。
孟学平申欣赵娜娜田美郑立波程汉良阎斌伦董志国
关键词: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组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