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东娜

作品数:16 被引量:30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盆地
  • 5篇凹陷
  • 4篇地震沉积学
  • 4篇三角洲
  • 4篇准噶尔盆地
  • 4篇沉积学
  • 3篇地层
  • 3篇浅水
  • 3篇浅水三角洲
  • 3篇主控因素
  • 3篇白垩系
  • 3篇层序
  • 2篇低渗
  • 2篇低渗透
  • 2篇地震
  • 2篇东南
  • 2篇崖13-1气...
  • 2篇油层
  • 2篇油气
  • 2篇三肇凹陷

机构

  • 15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6篇赵东娜
  • 14篇朱筱敏
  • 6篇吴冬
  • 6篇董艳蕾
  • 3篇朱世发
  • 3篇朱茂
  • 3篇李洋
  • 2篇张思梦
  • 2篇刘志峰
  • 2篇刘媛
  • 2篇李维
  • 2篇孙玉
  • 2篇王欣
  • 1篇王瑞
  • 1篇张守鹏
  • 1篇潘荣
  • 1篇王濮
  • 1篇曾洪流
  • 1篇刘芬
  • 1篇朱如凯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内蒙古石油化...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第五届全国沉...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针对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开展了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将陵三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8)。陵三段发育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4种沉积亚相。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受海洋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垂向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海洋波浪混合作用(S5),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6—S8),每一个阶段呈现了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的沉积作用方式和独特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基准面旋回及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
李洋朱筱敏赵东娜董艳蕾张明君吴冬杨朝强王庆帅
关键词:崖13-1气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辫状河三角洲
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发育与实例分析被引量:69
2013年
通过总结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结合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对浅水三角洲特征及其分类方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供源体系可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的发育需要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广坡缓、古水体浅、湖平面升降旋回变化、气候适宜、砂质底载荷河流供源充足等有利地质条件;浅水三角洲具有粒度粗、沉积水动力强的沉积特点,单砂体薄、复合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发育分流河道、河口坝难以保留,垂向上相序不连续、缺乏传统三角洲三层式结构等特征。实例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发育交错层理等强水动力沉积构造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改道频繁、砂体纵横叠置、厚度大、延伸远,有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朱筱敏潘荣赵东娜刘芬吴冬李洋王瑞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分布及油气成藏模式被引量:14
2015年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自排2井区发现春光油田后,未能取得更大的勘探突破,该区存在斜坡带薄层砂体识别困难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不清等问题。通过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石油地质的综合研究,明确了研究区白垩系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以及滨浅湖坝砂、滩砂和湖泥微相。有利的储集砂体、阶梯式输导体系和保存封堵条件是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油气藏的主控因素。由于保存条件的不同,工区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发育的油气藏,其油品具有显著的差异。进而建立了斜坡带下部、中部和上部3种不同的成藏模式,最终指出斜坡带下部的SQq_1—SQq_2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和有利层位。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董艳蕾朱筱敏赵东娜
关键词:滩坝油气藏下白垩统准噶尔盆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南一段沉积相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综合利用岩性、测井、地震属性反演等资料,识别出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南一段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分析了每种沉积相的亚相和微相的发育特征。通过等值线图件的编制并结合地震属性反演,勾绘了南一段各个旋回的沉积相平面图,分析了沉积相的展布特征。本区南一段沉积时期以湖泊为沉积背景,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北部并延伸至中部,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南部,最后以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特征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了南一段的沉积相模式。
李静逸刘志峰赵东娜吕玉珍路云英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沉积相
中国南沙海域大中型盆地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被引量:10
2014年
中国南沙海域大中型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盆地大多形成于新生代,自下而上沉积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地层。不同的盆地沉积分布主控因素不同。碎屑岩沉积受控于3大古水系:即华南古陆南缘造山带古水系控制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扇三角洲,巽他陆架古水系控制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三角洲,婆罗洲古水系控制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碳酸盐沉积受控于水体和构造条件,温暖、干净、适度动荡的浅水环境有利于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形成与生长。多种沉积相类型构成多种油气储集体,中新统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最为重要,烃源岩分布具规律性。研究认为块体漂移控制了南沙大中型盆地油气分布,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发育3类岩性地层圈闭。
吴冬朱筱敏张厚和朱茂赵东娜耿名扬李维廖宗宝
关键词:南沙海域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勘探目标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及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地震、钻井、录井和古生物资料分析,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结合下白垩统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特征、气候周期性变化特征等,将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指出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岩性和电性资料上的响应特征。根据车排子地区特定的缓坡斜坡构造背景,建立起无坡折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型,将三级层序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湖侵体系域以粗粒扇三角洲前缘和细粒滨浅湖沉积为主,湖退体系域则发育粒度相对较粗的滨浅湖滩坝沉积。研究区沉积演化旋回性特征明显,幕式构造运动和古气候旋回变化对层序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赵东娜朱筱敏董艳蕾吴冬陶文芳王欣
关键词:层序地层主控因素下白垩统准噶尔盆地
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下白垩统泉头组4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被引量:14
2010年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鉴定。分析认为: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细砂岩和岩屑细砂岩,成熟度较低;次生溶蚀孔隙提供了大量有效储集空间,所占比例甚至可达25%;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解、破裂等成岩作用,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A1期和A2期。压实、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生孔隙遭到破坏,形成致密储集层;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不大;溶解、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使储集层物性得到改善,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由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使储集层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蚀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对三肇凹陷低渗透储集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刘媛朱筱敏张思梦赵东娜
关键词: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孔隙演化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白垩系沉积相研究新认识及其油气藏分布特征
2008年
通过古气候分析、岩性分析、砂体形态分析和砂体构型研究等,认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砂质辫状河沉积。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以及油气成藏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该区白垩系油气藏分布的特征和规律:一是位于有利的沉积相带,沉积相带控制着砂体发育位置和储层发育特征;二是位于断裂带附近,要有断裂沟通油源,孤立砂体不成藏;三是位于构造高部位或背斜之上。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地方是对白垩系进行油气藏勘探的有利部位。
刘志峰赵东娜王濮金振奎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白垩系沉积相
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沙一段实例分析被引量:45
2013年
地震沉积学是当今国际沉积学研究热点,在薄层砂体勘探开发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地震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陆相沉积盆地的研究实践,提出了适合中国陆相沉积盆地薄层砂体识别预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流程,即在高频层序地层格架中,通过90度相位转换、分频处理、优选属性并开展地层切片、岩心刻度地层属性切片、识别薄层砂体、确定沉积体系类型和演化、预测岩性圈闭等工作。同时,以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和砂体预测为研究实例,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明确了沙河街组沙一段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演化,预测了有利岩性油气圈闭勘探地区。
朱筱敏李洋董艳蕾赵东娜王欣朱茂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沙河街组
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古近系陵水组海陆过渡带沉积特征及演化被引量:7
2014年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赵东娜朱筱敏林金成董艳蕾杨朝强王庆帅
关键词:海陆过渡带渐新统琼东南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