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富华
- 作品数:18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氟康唑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1996年
- 为了解国产静脉用氟康唑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的疗效,以静脉用达克宁作对照,对17例消化道真菌感染进行临床观察。氟康唑组12例,痊愈9例,显效1例,进步2例,痊愈率75%(9/12),有效率83.33%(10/12),真菌清除率75%(9/12)。达克宁组7例,痊愈3例,显效1例,进步2例,无效1例,痊愈率42.86%(3/7),有效率57.14%(4/7),真菌清除率71.43%(5/7)。氟康唑不良反应恶心1例,皮疹1例,血转氨酶轻度增高1例,均自行好转,未停药。结果表明,国产静脉用氟康唑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翁航爱廖有量钟开银卢松何治军赖富华林玉筠胡大荣
- 射流雾化吸入维拉帕米治疗COPD的临床探讨
- 2005年
- 目的探讨射流雾化吸入维拉帕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34例轻、中度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病人,分为维拉帕米组15例,万托林组19例。用氧启动的射流雾化器分别吸入上述药物,每日2次,5-7天一疗程。结果维拉帕米组治疗前后PEF自身对照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6)。万托林组治疗前后PEF自身对照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75,P=0.0045)。维拉帕米组显效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万托林组显效1例,有效18例,无效0例;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Z=1.7626,P=0.0780)。结论轻至中度COPD急性加重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射流雾化吸入维拉帕米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较好改善,PEF得到明显提高,两组疗效相近但无心悸、手抖等不良反应。射流雾化吸入维拉帕米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特别是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等并发症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翁航爱勾琼何治军谭光根赖富华尹晓燕刘大鹏徐新献胡忆陈清蓉冯存梅程秀钱朝辉
- 关键词:射流雾化吸入维拉帕米万托林PEF秩和检验
- 雾化吸入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效果。方法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8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雾化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和口服组(口服泼尼松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①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比例和PEF)、血气分析(血PaO2、PaCO2和pH)及症状得分情况,并计算治疗后各时间点相对于治疗前各指标的改善情况;②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7 d和14 d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和症状得分均优于治疗前;雾化组治疗后3 d的以上指标优于治疗前和口服组,治疗后3 d的改善值大于口服组,其余时间点与口服组无差异;雾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口服组(P<0.01)。结论雾化吸入治疗可快速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症状,但后期治疗效果与口服组相当,且不良反应少,可推广使用。
- 王华丽赖富华
- 关键词:雾化吸入口服糖皮质激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 肺淋巴管肌瘤病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肺淋巴管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myomatosis,PLAM)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肺间质性疾病,1966年由Cornog和Enterline正式命名为肺淋巴管肌瘤病,几乎只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国内报告病例不足30例.我院从1997年~2003年共收3例,本文结合有关文献,主要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问题.
- 赖富华汪建新
- 关键词:肺淋巴管肌瘤病误诊病因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干预的再认识被引量:8
- 2013年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个常见的慢性致残性与致死性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COPD反复发作、进行性发展,使患者健康生命年损失和正常寿命年损失增加,即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损失增加[1]。DALY是衡量疾病负担的单位,是定量计算各种疾病造成的早逝与残疾对健康生命年损失的综合指标。
- 赖富华王华丽李夏渝骆玲翁航爱
- 关键词:干预性研究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的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气胸的治疗方法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42例COPD伴有呼吸困难,常规按COPD处理效果不佳,其胸片或CT明确并发气胸,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和胸腔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果 42例病例全部愈合,无死亡病例。结论 COPD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加重时应高度怀疑气胸,重视体格检查,强调胸部平片,积极治疗。
- 赖富华王华丽李夏渝骆玲方友华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
- 某基层医院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多重耐药菌是临床难题和公共卫生威胁,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当今感染控制工作最大的挑战之一。2010年1至2012年9月对某基层三乙医院呼吸内科所有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出多重耐药菌者进行了目标性监测。该科有50张编制病床,2012年床位占用率为155.47%,呼吸内科近年多重耐药菌株检出数有增多趋势,是多重耐药菌管理的重点部门,为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呼吸内科检出多重耐药菌株的患者隔离措施进行了目标性临测。
- 何健赖富华曾荣芳
-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株目标性监测
- 重庆城市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5
- 2011年
- 目的获得重庆市城市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COPD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1月,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南岸区城区南湖社区和裕华社区≥40岁常住居民2 133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查,筛查其中的COPD患者,采用修订后的阻塞性肺疾病负担研究(BOLD)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 024人调查问卷和肺功能检查合格,COPD患病率为7.9%(160/2 024),男性患病率15.5%(123/792),女性患病率3.0%(37/1 232);吸烟者COPD患病率达15.9%(118/743),COPD患者73.8%(118/160)有吸烟史;男性、高龄、低体质指数、有吸烟史、吸烟指数高、14岁以前经常咳嗽史、采用煤或生物燃料烹饪时无通风设备是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均OR>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PD患者中,仅58.8%曾经被诊断为COPD等呼吸气流受限疾病,仅24.4%曾经进行过肺功能检查,23.1%COPD患者无症状。结论重庆市城区COPD患病率高,漏诊多,肺功能检查率低;吸烟是COPD主要危险因素;应重视COPD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 翁航爱赖富华何治军勾琼徐新献谭光根杨明清尹晓燕刘大鹏李夏渝王忠胡忆陈清荣程秀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患病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及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的急性期慢阻肺患者124例,按照是否合并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分为无心血管疾病的COPD组24例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COPD组100例;同时,再将合并心血管疾病组分为冠心病33例、肺心病36例、心律失常31例三个亚组,分析每组相关危险因素及心电图异常特征。结果对照组与合并CVD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吸烟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合并肺心病组在病程和吸烟时间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COPD合并CVD后出现感染、高血脂、高血糖比例以及吸烟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电图结果分析中,显示10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COPD患者中,57例(57.00%)患者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在合并冠心病、肺心病以及心律失常三个亚组中,心电图异常的发病率分别为房性早搏(27.27%、30.55%、45.16)、右束支传导阻滞(21.21%、23.15%、29.03%)、肢体导联低电压(18.18%、19.44%、19.35%)、心电轴右偏(9.09%、30.55%、45.16%%)、肺型P波(3.03%、16.66%、3.22%)、顺钟向转位(0、5.62%、6.44%);其次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在合并肺心病组和心律失常组心电图异常比例升高尤为显著(P<0.05)。结论COPD患者合并CVD发生率较高,而吸烟时间、感染、高血脂、高血糖与其密切相关,结合患者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可对COPD合并CVD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 蔡晓莲龙舟刘禹赖富华郭宇航李瑾唐咸军胥洪燕陈华萍张明周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电图影响因素
- 某工商大学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临床病例流行病学及处置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高等院校如何处置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09年9月17日至12月2日某高等院校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期间隔离治疗的"发热"患者1 2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次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发病的两次高峰中,妥善地解决了该校发热患者的隔离与治疗,使该高等院校发热患者1 236例全部康复。结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多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的协同配合,科学有序处置。
- 赖富华曾荣芳赵淑玲伍刚
- 关键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