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绮林

作品数:83 被引量:458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7篇腭裂
  • 28篇唇腭裂
  • 27篇正畸
  • 16篇牙槽
  • 16篇植骨
  • 15篇牙槽突
  • 11篇牙槽突植骨
  • 11篇上颌
  • 11篇手术
  • 11篇腭裂患者
  • 11篇唇腭裂患者
  • 10篇正畸治疗
  • 10篇矫治
  • 8篇单侧
  • 8篇下颌
  • 8篇畸形
  • 7篇牙合
  • 7篇颌骨
  • 7篇完全性唇腭裂
  • 6篇单侧完全性唇...

机构

  • 60篇北京大学口腔...
  • 23篇北京大学口腔...
  • 4篇深圳市儿童医...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济南市口腔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赤峰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作者

  • 83篇贾绮林
  • 15篇马莲
  • 9篇傅民魁
  • 6篇彭兆伟
  • 6篇曾祥龙
  • 4篇刘璐玮
  • 4篇钟燕雷
  • 3篇曹喆
  • 3篇韩剑丽
  • 3篇李巍然
  • 2篇王以玲
  • 2篇孙杰
  • 2篇许天民
  • 2篇黄金芳
  • 2篇高雪梅
  • 2篇王秀婧
  • 2篇姚源
  • 2篇张晓芸
  • 2篇郑云飞
  • 2篇阎燕

传媒

  • 23篇中华口腔正畸...
  • 1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0篇口腔正畸学
  • 3篇北京口腔医学
  • 3篇现代口腔医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口腔医学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健康世界
  • 1篇材料工程
  • 1篇全球华人口腔...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侧唇裂结合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植骨与正畸治疗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评价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的长期疗效.方法40例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19男,21女),手术进行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3.8岁,年龄范围8至33岁.根据牙槽植骨手术时裂隙尖牙萌出与否将患者分为尖牙萌出组和尖牙未萌出组:尖牙萌出组24例;尖牙未萌出组16例.骨瓣材料采用髂骨松质骨.术前及术后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术后观察期为1至8年,平均2.4年.以Bergland标准评价裂隙部位的牙槽骨高度.结果尖牙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6%;尖牙未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4%.两组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二期牙槽植骨的疗效很好,尖牙萌出与否不是影响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牙槽突植骨临床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贾绮林傅民魁马莲
关键词:唇裂牙槽突裂植骨
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二维与三维影像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 9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1例 ) ,牙槽突裂隙为 10侧。年龄范围 12~ 2 6岁 ,平均年龄 15 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 :Ⅰ型 :2侧 ;Ⅱ型 :2侧 ;Ⅲ型 :5侧 ;Ⅳ型 :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 2个月内 ,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 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 ,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 。
贾绮林傅民魁马莲
关键词:腭裂唇裂正畸治疗牙槽突植骨
成年女性正畸患者颊颞部软组织变化的三维测量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成年女性颊颞部不同区域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选取40位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拔牙患者20例,非拔牙患者20例;对照组为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20位。实验组在正畸治疗粘矫治器之前(T0)及正畸治疗开始后5个月(T1)、10个月(T2)、15个月(T3)、20个月(T4),用3dMDface^(TM)扫描仪拍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T0-T4平均20.3个月。对照组距首次拍摄后平均17.6个月后再次拍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通过Geomagic2013 Wrap对三维图像进行二次处理,重叠T0-T1、T0-T2、T0-T3、T0-T4期图像,比较分析颊颞部不同区域软组织突度变化。结果成年女性开始正畸治疗5个月后,拔牙组软组织突度变化量颞部-0.46 mm,上颊部内侧区域-0.55 mm,上颊部外侧区域-0.66 mm,下颊部内侧区域-0.97 mm,下颊部外侧区域-1.31 mm。随治疗进展,软组织突度变化量无明显的增加或进一步减小。拔牙与否对颊颞部软组织的减小量无明显影响。17.6个月后未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颊颞部软组织突度几乎没有变化。结论成年女性正畸治疗过程中,颊颞部各区域软组织变化量随治疗时间推移没有明显变化,拔牙与否及短期内增龄性变化对软组织变化没有明显影响。
谢天伊贾绮林
关键词:面部软组织增龄性变化
成人骨性Ⅲ类错下颌骨联合形态与下切牙位置的关系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了解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需接受正颌手术的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70人(ANB<-3°),男性37名,女性33名,年龄范围18~28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将患者分为均角(43例)及高角(27例)二组。利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分析。结果高角组较均角组下颌骨联合形态更高、更窄,高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长轴的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78117),而均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牙槽骨长轴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81774),同时下颌骨联合基骨唇侧骨板的舌倾角度在高角组较均角组有减小的趋势。结论治疗骨性Ⅲ类错患者时需考虑下颌骨联合的形态,尤其高角病例由于下颌骨联合的形态较高较窄,提示我们去代偿或代偿性移动下切牙的范围可能要小。
姚源贾绮林
关键词:下切牙
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颌补偿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矢状和垂直向不调对牙颌代偿的影响。方法选择需接受正颌手术的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93例,ANB<-3°。在垂直向不调的研究中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将患者分为低角(16例)、均角(50例)及高角(27例)三组。通过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颌骨矢向不调与牙测量项目做相关性分析。选择SN/AB角与SN/U1角、SN/L1角、SN/OP角对不同垂直向的牙代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在矢状向与牙的相关性分析中,SN/AB与SN/L1的相关性最高(r=0.61)。回归分析表明,SN/AB每改变1,°低角组SN/U1改变0.11°、SN/L1改变0.51°、SN/OP改变0.11°,均角组分别为0.14°、0.40°、0.18°,高角组分别为0.50°、0.95°、0.19°。结论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越严重,上切牙代偿性唇倾越多,下切牙代偿性舌倾越多,平面代偿性减小越多。
姚源关瑞芳贾绮林
关键词:上颌骨切牙磨牙
口腔正畸治疗要点 Ⅲ.正畸诊疗中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2006年
贾绮林傅民魁
关键词:口腔正畸治疗正畸医师高危因素教育背景外科手术
正畸治疗过程中引起的牙髓变化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口腔证畸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于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虽然正畸治疗带来的益处不言而喻,但其附加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其中之一即为牙髓反应。大量研究表明,适宜的正畸力不会造成牙髓的病理性损害[1],
刘璐玮贾绮林
关键词:牙髓反应正畸治疗病理性损害正畸力
应用正畸移动装置在牵引成骨新成骨中移动牙的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正畸移动装置在牵引成骨新成骨中移动牙的方法的可行性,建立动物模型,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将六只成年(12~15月龄)雄性小尾寒羊(绵羊)的下颌两侧随机分组,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骨成熟期分为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四周组(非成熟骨组)和半年组、一年组(成熟骨组)。对照组分为常规对照和空白对照。非成熟组对侧为常规对照,成熟骨组对侧为空白对照。实验组在下颌第一双尖牙的近中牙槽嵴位置行手术骨皮质切开,放置牵引成骨器,术后5天开始牵引成骨,每12小时牵引加力一次,1.2mm/d,牵引6天,在第一双尖牙近中形成7.2mm新生骨段;分别在一周、两周、三周、四周和半年、一年后,在第一双尖牙近中约2cm位置牙槽嵴顶植入种植钉作为支抗,使用正畸轻力移动牙齿的方法应用镍钛拉簧牵引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力值约100g(0.98N),3周后第一双尖牙移入牵引成骨骨段。常规对照组,使用同样正畸方法牵引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3周。结果实验组牙齿顺利移动进入牵引成骨骨段,松动度Ⅰ度,局部牙龈红肿、轻度炎症,X线检查示无X尖周病变、无明显牙根吸收。结论使用正畸力在牵引成骨新成骨中移动牙齿的方法切实可行,本研究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应用于后续的研究中。
曹喆贾绮林曾祥龙
关键词:牵引成骨正畸动物模型
不完全性腭裂修复术后患者替牙期的颅面特征初探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与健康儿童替牙期颅面形态的差别,进一步了解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颅面特征。方法选择20例不完全性腭裂修复术后,处于替牙期的患者作为腭裂组,年龄7~11岁;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腭裂健康儿童35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头颅侧位 X 线片进行 X 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腭裂组全颅底长、上颌长、下颌有效长度分别为86.48 mm、44.79 mm、65.45 mm,对照组分别为91.27 mm、48.84 mm、70.4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完全性腭裂患者颅面部发育不足,呈Ⅲ类骨面型。
孙杰贾绮林
关键词:腭裂头影测量
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后牙齿自行调整的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本研究以15名恒牙期安氏Ⅱ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下牙弓均拔除第二双尖牙,拔牙时的平均年龄为13.4岁。拔牙后上颌即开始方丝弓矫正器治疗,下牙弓牙齿自行调整,平均观察6.6个月。通过拔牙前后的牙 模型测量及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发现,下牙弓拔牙间隙明显减小,下前牙直立,下颌磨牙前移,下牙弓拥挤度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下牙弓自行调整期间牙齿的移动情况对于第二双尖牙拔除的安氏Ⅱ类病人的治疗有益。
贾绮林高雪梅
关键词:拔牙矫治牙齿移动头影测量下颌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