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嫚

作品数:20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艺术
  • 7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箜篌
  • 4篇艺术
  • 3篇文化
  • 3篇两河
  • 3篇两河流域
  • 3篇贵妃
  • 2篇音乐
  • 2篇人文
  • 2篇太宗
  • 2篇唐代
  • 2篇唐太宗
  • 2篇图像
  • 2篇文物
  • 2篇流播
  • 2篇教育
  • 2篇考古
  • 2篇乐器
  • 2篇乐舞
  • 2篇壁画
  • 1篇当代音乐

机构

  • 19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西安美术学院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作者

  • 20篇贾嫚
  • 4篇杨洪冰
  • 1篇侯颖
  • 1篇史兵
  • 1篇侯颖

传媒

  • 3篇文艺研究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人民音乐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音乐研究
  • 1篇人文杂志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音乐天地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域研究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陕西教育(高...
  • 1篇西北民族论丛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箜篌在中国新疆地区的流播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古代的乐器箜篌在古代乐舞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文献记载,箜篌分为卧箜篌(中国本土)、竖箜篌(外来乐器)两大类。卧箜篌在中国出现很早,在春秋战国时,南方的楚国即流传。①文献典籍中最初称之"坎侯"或"空侯",是类似古代琴瑟类的乐器,因自身条件的缺陷到南北朝后逐渐消失。竖箜篌(本文在以下论述中称之"箜篌")源于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在西亚被称为竖琴(Harp,
贾嫚
关键词:箜篌流播春秋战国文献典籍两河流域
陕西民间乐舞的风格特征
2009年
乐舞作为生命跃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与人个体共生死,与民族同荣衰的艺术形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从手舞足动、大声啼哭便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可以说乐(大声啼哭)、舞(手舞足动)是与生俱来,在语言、文字尚未产生之前,人类就开始运用声态语言、肢态语言传递信息,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借助乐舞来反映社会发展、劳动生活和美好的个人情感愿望。据《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贾嫚
关键词:乐舞艺术形式传递信息知识技能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思考被引量:2
2012年
文章首先对我国开展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文章从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人格品德标准三方面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文章拟通过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的必要性和构建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推进高等艺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贾嫚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教育人才培养又好又快发展人格品德学术性
“柘枝”从唐到宋之迭嬗——冯晖墓彩绘砖雕花冠舞伎考被引量:10
2013年
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中国唐代达到鼎盛,源自中亚地区的"柘枝舞"便是此文化交流的结果。本文以西安地区出土的五代冯晖墓彩绘砖雕花冠舞伎为焦点,上溯李唐,下及北宋,对唐代"柘枝"做初步探索,旨在说明,冯晖墓花冠舞伎从"柘枝舞"演变为队舞之"花心",不仅是唐代燕乐向宋代队舞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重新认识胡俗乐发展和"柘枝"变迁的一个重要依据。
贾嫚
关键词:花心
老腔影子——艺术的前沿还是边沿被引量:3
2011年
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自身行为为载体记忆着本民族的生命烙印和鲜活的深层文化基因,通过某种具体的、有共同特征的表现形式得到公众认可。这种形式的表现涵盖了“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审美认知,是本民族的内核文化属性的真实体现。
贾嫚
关键词:艺术影子文化基因共同语言经济生活
陕西民间乐舞中的“傩”
2008年
为探索"傩"文化的潜在价值,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认为傩文化是先民遗存的活态文化基因,其包含着人类自身丰富的潜性思维方式及原始宗教与乐舞艺术。因此,它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对三秦大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杨洪冰贾嫚
关键词:傩文化
从西亚到新疆——箜篌自西向东的流播路径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以中亚各地及新疆近年来出土的箜篌实物以及文物资料中的箜篌图像为线索,结合文献资料,梳理箜篌在传人新疆后,与本地文化发生接触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旨在说明弓形、角形两种箜篌与所流经地域的密切关系,从西亚到新疆,从竖琴到箜篌,可清晰看到箜篌自西向东流播中与沿途不同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过程,也体现了西亚、中亚、东亚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交相辉映。
杨洪冰贾嫚
关键词:箜篌两河流域
胡琴中的胡汉交融
胡琴为北方少数民族马上乐器,在唐宋之际传入内地。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以及河西走廊瓜州界榆林窟、陕西榆林佳县境内的关帝庙中的胡琴图像对照考量,探索胡琴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的流传和发展,旨在说明这些胡琴图像所反映的不仅...
贾嫚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2023年
“啸”有狂放不羁的发音方式,又有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是将抒发情绪的高歌行为局限在音乐中,使之成为有节制、合乎节拍的乐。在唐太宗妃韦氏墓中发现一组乐舞壁画,其中有女伎跪坐吹啸的形象,以此图为例,上溯汉魏,下汲两宋,对啸乐发展做大致梳理,旨在说明,从先秦两汉时期的意向表现,到魏晋时期的超世神韵,进而纵深于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啸经历了一个从意象到具象的变化过程,在承袭汉魏汉族传统的同时,又深受胡风胡俗的影响,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可以从唐太宗妃韦氏墓中一窥端倪。
贾嫚
关键词:墓室壁画
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中唐代箜篌图像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竖箜篌或曰胡箜篌,源自西亚两河流域的竖琴,先后流播于希腊、埃及、印度、中亚等地,经当时西域传入中国,是为中西文化交流之产物。从今西安地区出土文物考察,最早竖箜篌图像的出现可追溯至北周时期。到唐代,胡风、胡乐构成唐代乐舞文化中一个重要因素,从西方传入的竖琴也迅速传播中土,成为兼容中华文化因素的"竖箜篌"。在西安地区出土的墓室壁画、随葬乐俑、佛教像碑、金银玉器中的箜篌图像丰富多样,其形制、功能、演奏技法等也发生了诸多变异。理清箜篌传入唐代长安后的本土化过程,对探索其在唐代乐舞的地位和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大意义。
贾嫚
关键词:出土文物箜篌图像中西文化交流本土化过程两河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