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新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5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非边缘部位肝癌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治疗非边缘部位肝癌的微创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59例非边缘部位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施行LH(LH组)和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组)。结果:LH组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OH组,白蛋白、皮质醇改变明显小于OH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为非边缘部位肝癌患者施行LH安全、有效、微创。
- 罗汉传刘绍平陈培升贺新新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腹腔镜检查剖腹术
- 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5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精准肝切除42例(精准组),非规则性肝切除33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术后和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常规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12±435)ml和(1325±55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25±157)ml和(856±37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术后第3天:ALT分别为(385±296)U/L和(442±403)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2,P>0.05),AST分别为(132±115)U/L和(306±352)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TBil分别为(28±12)mmol/L和(32±1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P>0.05);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9.3±3.5)d和(14.2±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7.1%(3/42)和21.2%(7/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4/42)和27.3%(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8.6%(12/42)和42.4%(14/33),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8.1%(37/42)和78.8%(26/33),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具有较好的疗效。
- 罗汉传贺新新刘绍平陈培升
- 关键词:精准肝切除原发性肝癌
- 血流阻断的缺血预处理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流阻断的缺血预处理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6名原发性肝癌并采用肝脏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在肝脏部分切除术阻断肝门血流前先分别给予1个5 min缺血和再灌注的处理。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术前、术后1天、3天、7天时分别进行生化检查,并于术前及术后1h对Fas-mRNA表达、Caspasc-3活性及AI进行测定,观察记录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1天、3天、7天时两组间的AST、ALT、TBIL等生化指标的含量情况相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l d,两组患者AL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3.28±3.85天,对照组为19.48±4.92天,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两组患者的Fas-mRNA表达、Caspasc-3活性相比于阻断前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断前均未见肝细胞凋亡,术后l h时,两组组均可见肝细胞凋亡,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组(P<0.05)。结论:血流阻断的缺血预处理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的重要特点,应用于肝癌切除术中在保护肝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 陈培升罗汉传覃俊仕吴瑞正贺新新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脏部分切除术
- 胃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SD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
- 贺新新
- 关键词:胃癌VEGFSDF-1Α
- 文献传递
- 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复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4年3月期间79例行经皮RFA治疗的肝癌复发患者临床资料,79例患者复发病灶共106个,病灶大小0.8~5.0 cm,平均(2.8±1.0)cm。结果:消融治疗成功率为98.1%,肿瘤完全消融率94.2%。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72.7%)、肝区疼痛(90.9%)、胃肠道症状(20.8%)、黄疸(6.5%),无肝功能衰竭、胆瘘、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5 d,平均(2.2±1.0)d。术后随访7~64个月,平均(38±14)个月,54例出现复发,复发率70.1%。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6.2%。结论:经皮RFA治疗复发性小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优先考虑作为该病治疗的术式选择。
- 刘绍平罗汉传林源贺新新
- 关键词:肿瘤复发导管消融术
-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其肝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等均会出现严重减退。因此,理想的外科处理方法应该能够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和避免出血复发。同时,要求其手术过程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小,手术并发症少。目前,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仍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脏肿大及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创伤及机体恢复方面的差异,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 贺新新罗汉传陆文奇刘绍平覃俊仕陈培升吴瑞正
- 关键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开腹继发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进展被引量:72
- 2009年
- 目前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探讨腹腔镜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进展,可行性及优越性,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报道,主要阐述了目前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法、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术后处理及恶性溃疡穿孔的处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腹腔镜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效果是肯定的,是更佳的手术方式。
- 贺新新陆文奇
- 关键词: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 2011年
-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是肿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肿瘤的发生、发展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是决定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肿瘤细胞能分泌许多内皮细胞增殖因子。
- 贺新新陆文奇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肿瘤生长生物学特征肿瘤患者
-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进展
- @@目前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探讨腹腔镜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进展,可行性及优越性,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报道,主要阐述了目前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
- 贺新新陆文奇
- 关键词: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手术效果
-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施行的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有2例中转开腹,2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时间230~380 min,平均290 min;术中失血量300~1 500 mL,平均620 mL;术后禁食1~3 d,平均2 d;术后住院时间8~14 d,平均10 d。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可行,对机体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贺新新罗汉传陈培升刘绍平
- 关键词:腹腔镜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