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荣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垂体
  • 8篇催乳
  • 8篇催乳素
  • 4篇催乳素瘤
  • 3篇基因
  • 3篇垂体催乳素
  • 3篇垂体催乳素瘤
  • 2篇胆囊
  • 2篇胆囊收缩
  • 2篇胆囊收缩素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前叶
  • 2篇转录
  • 2篇细胞
  • 2篇活性
  • 2篇活性肠肽
  • 2篇甘丙肽
  • 2篇肠肽
  • 2篇垂体前叶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作者

  • 11篇许荣
  • 7篇黄曼影
  • 7篇单惠敏
  • 6篇周远征
  • 3篇郭传海
  • 2篇杨全会
  • 2篇高列
  • 2篇狄安稞
  • 2篇韩小四
  • 2篇王悦
  • 1篇吴雪梅
  • 1篇赵三妹
  • 1篇张荣

传媒

  • 5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国生理学会...
  • 1篇中国科协首届...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 5篇1995
  • 1篇199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垂体催乳素瘤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许荣
关键词:催乳素瘤垂体腺瘤
甘丙肽(galanin)对大鼠垂体前叶催乳素和β-内啡肽释放的调节被引量:3
1995年
本工作探讨甘丙肽是否参与垂体前叶催乳素和β-内啡肽释放的调节。实验分两部分:(1)在体实验,给清醒自由活动的大鼠第三脑室内微量注射甘丙肽(1μg或3μg/只),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催乳素和β-内啡肽的浓度。结果如下:每只大鼠给1μg或3μg的甘丙肽后,都显著兴奋催乳素的静息分泌,3μg甘丙肽对催乳素分泌的兴奋效应显著大于1μg的作用。两种剂量的甘丙肽都不影响限制性应激引起的催乳素的释放;对β-内啡肽的静息分泌和应激引起的释放也无明显影响。(2)离体实验,在体外培养的垂体前叶细胞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甘丙肽(0.05,0.5和1.0μg),孵育1h后,用上述方法测定培养液中催乳素和β-内啡肽的浓度。其结果是三种剂量的甘丙肽都显著兴奋β-内啡肽的分泌,兴奋效应随甘丙肽的剂量增加而增大,有显著的剂量效应;但三种剂量的甘丙肽对催乳素的分泌均无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甘丙肽对垂体前叶催乳素和β-内啡肽释放的调节作用不同。中枢的甘丙肽可能通过一定的下丘脑机制兴奋垂体前叶催乳素的静息分泌,但不影响应激引起的催乳素的释放,也不影响β-内啡肽的静息分泌和应激引起的释放。外周的甘丙肽虽然对垂体前叶细胞的催乳素分泌无直接作用,但兴奋?
许荣周远征黄曼影单惠敏王悦郭传海韩小四
关键词:甘丙肽垂体前叶催乳素Β-内啡肽
17-β-雌二醇对大鼠垂本前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1998年
实验采用无血清原代培养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不同剂量(1010、108和106mol/L)的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α,TG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mol/LE2作用24h后,对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而108mol/L和106mol/LE2则显著升高TGFαmRNA,分别为对照组的15倍和16倍(p<0001);同时明显降低TGFβ1mRNA,使TGFβ1mRNA水平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70%和55%(p<0001)。说明一定浓度的E2对正常大鼠垂体前叶细胞TGFα和TGFβ1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提示这两种生长因子可能以自分泌/旁分泌机制。
吴雪梅张荣张荣单惠敏许荣单惠敏
关键词:原位杂交17-Β-雌二醇
血管活性肠肽和组异肽对催乳素基因转录调控作用的比较被引量:5
1995年
实验用SD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原代培养及原位杂交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olypeptide,VIP)或组异肽(PeptideHistidineIsoleucine,PHI)对催乳素(Prolactin,PRL)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VIP或PHI与垂体前叶细胞一起孵育24h后,胞内PRLmRNA随VIP及PHI浓度的加大而升高(P<0.01)。10 ̄(-8)、10 ̄(-7)、10 ̄(-6)mol/L的VIP分别使胞内PRLmRNA升高为对照组的3.0、4.0、4.7倍;10 ̄(-9)、10 ̄(-8)、10 ̄(-7)mol/L的PHI则分别使细胞内PRLmRNA升高为对照组的2.5、3.8、5.5倍。进一步分析表明,虽然VIP及PHI均促进PRL基因转录,但它们的作用强度不同。10 ̄(-8)、10 ̄(-7)mlo/L的PHI分别使细胞内PRLmRNA的含量升高为相同浓度VIP的1.5倍及1.6倍(P<0.05),提示PHI促进PRL基因转录的作用比VIP强。
狄安稞许荣单惠敏黄曼影周远征王悦
关键词:血管活性肠肽催乳素转录垂体下丘脑
基因疗法及其在垂体肿瘤的应用
2002年
基因疗法主要适用于体积较大、有局部浸润的垂体肿瘤。采用的目的基因包括潜药激活基因、抑癌基因、细胞生长周期调节基因、血管发生相关生长因子及受体基因等 ,已取得初步进展。
高列许荣
关键词:基因疗法病毒载体垂体肿瘤抑癌基因受体基因
Melatonin对大鼠垂体催乳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本工作旨在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在体和体外培养的17-β-雌二醇 (17-β-estradiol,E2)诱发的SD大鼠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有报道MLT能抑制...
杨全会赵三妹许荣
关键词:垂体催乳素瘤MELATONIN细胞增殖和凋亡
文献传递
离体细胞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被引量:6
1995年
离体细胞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单惠敏,黄曼影,王悦,周远征,许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早在1969年,人们就开始把分子杂交技术应用到组织切片和细胞标本上 ̄[1~3]。现在,虽然在探针标记上大致可把原位杂交分为同位素标记和非同...
单惠敏黄曼影王悦周远征许荣
关键词:离体细胞细胞培养原位杂交细胞杂交
胃泌素释放肽和血管活性肠肽对E_2诱致的大鼠垂体泌乳素(PRL)瘤细胞PRL基因转录的调控
1995年
胃泌素释放肽和血管活性肠肽对E_2诱致的大鼠垂体泌乳素(PRL)瘤细胞PRL基因转录的调控狄安稞,单惠敏,黄曼影,许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研究室,北京100005)先前我们所得的结果表明,胃泌素释放肽(GR?..
狄安稞单惠敏黄曼影许荣
关键词:催乳素瘤基因转录胃泌素释放肽
甘丙肽(GAL)和胆囊收缩素(CCK)对垂体前叶催乳素和β-内啡肽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
1994年
甘丙肽(GAL)和胆囊收缩素(CCK)对垂体前叶催乳素和β-内啡肽释放的影响许荣 ,周远征,黄曼影,单惠敏,郭传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北京100005)本工作通过在体(invivo)和离体(invitro)实验,探讨甘丙肽(gal?..
许荣周远征黄曼影单惠敏郭传海
关键词:甘丙肽胆囊收缩素催乳素
褪黑素通过减弱催乳素基因增强子的突变抑制大鼠垂体催乳素瘤的增生被引量:4
2005年
本工作旨在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抑制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诱发的Sprague-Dawley大鼠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瘤增生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每只大鼠每日定时皮下注射一定剂量的MLT(0.25、0.50mg)能显著抑制E2诱发的大鼠垂体PRL瘤的增生;偏低(0.05mg)或过高剂量(1.00、2.00mg)的MLT也抑制PRL瘤的增生,但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显示,与正常垂体对照组比较,PRL瘤中PRL基因增强子出现五处突变,-1885bp位点由C突变为G,-1857^-1855由ACA替换为G,-1792^-1791插入G,-1383^-1382插入GGTGTGTG片段,-1265^-1250缺失GTGTGTGTGTGTGTGT片段。0.25mg/dMLT处理组,PRL瘤中的PRL基因增强子上述个别突变部位仍然存在(-1885由C突变为G),突变消失(-1792^-1791无插入G),大部分表现为突变减弱(-1856^-1855缺失AC,-1385^-1384缺失TG,-1250^-1253缺失GTGT)。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RL基因增强子活性显示,正常垂体、PRL瘤和0.25mg/dMLT处理的PRL瘤三组中,PRL基因增强子的活性分别为(13448.17±3012.74)、(161831.67±60996.01)和(10212.17±2634.71)OD单位。PRL瘤组增强子活性较正常垂体升高11倍(P<0.001),MLT处理组增强子活性较PRL瘤组降低93.69%(P<0.001)。上述三组PRL基因增强子空间结构的分析表明,PRL基因增强子DNA的曲折程度为PRL瘤组>MLT处理组>正常垂体。以上结果证实,MLT抑制大鼠垂体PRL瘤增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减弱PRL基因增强子的突变,也提示MLT可减弱PRL基因增强子的突变,从而下调PRL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降低DNA的曲折程度有关。
高列杨全会许荣
关键词:褪黑素催乳素瘤增强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