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东秀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栉江珧
  • 2篇中国近海
  • 2篇片段
  • 2篇近海
  • 2篇基因
  • 2篇COI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多样性
  • 1篇形态性状
  • 1篇形态学
  • 1篇性状
  • 1篇翼形
  • 1篇群体分化
  • 1篇种壳
  • 1篇资源保护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分类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学
  • 1篇虾虎鱼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7篇薛东秀
  • 4篇王海艳
  • 4篇张涛
  • 1篇张素萍
  • 1篇班绍君
  • 1篇徐凤山
  • 1篇刘进贤
  • 1篇潘洋
  • 1篇郑小东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近海“栉江珧”分类的初步研究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Linnaeus,1767)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的大型经济食用贝类,因受不同栖息海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态变异较大,致使该种类在分类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严重影响了增养殖等相关研究...
薛东秀张涛王海艳
关键词:栉江珧COI
文献传递
三种壳口颜色脉红螺(Rapana venosa)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与COⅠ基因片段差异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脉红螺壳口通常有3种颜色:"黑白条纹螺"、"中间螺"和"橙色螺"。本论文对3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mt16S rRNA、COⅠ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厣宽/壳高、厣高/壳高、厣高/体螺层、厣高/壳口长、厣高/壳口宽、厣高/厣宽的形态学特征指数和出肉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相关变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对湿重的影响效果不同。"黑白条纹螺"壳口长和壳口宽对湿重影响最大,而"中间螺"和"橙色螺"各形态特征对湿重均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根据各形态特征均值建立的居群形态聚类图显示,"中间螺"和"橙色螺"形态差异较小,二者与"黑白条纹螺"的形态差异较大。然而基于mt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无遗传分化,为同一种。
班绍君薛东秀张涛潘洋王海艳
关键词:脉红螺形态性状
有棘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28S和COI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被引量:3
2009年
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28S rD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表型的DNA序列差异很小,28S rDNA(1 075 bp)无差异,而COI(659 bp)碱基差异最大为1.5%,不能提供这两种表型的栉江珧划分为两个种的证据。
薛东秀张涛王海艳郑小东孟凡玉
关键词:RDNACOI
中国近海栉江珧属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进展
2024年
本文收集了涉及中国栉江珧属(Atrina Gray,1842)分类和分布的文献,结合近年来栉江珧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以及野外调查情况,对栉江珧属种类和地理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了中国共有7种栉江珧属贝类,并对其分类分歧进行了讨论;概括各栉江珧属种类的地理分布,广东是中国近海栉江珧属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其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目前中国栉江属种类的资源现状,对栉江珧属种类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深入开展全国范围的栉江珧属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薛东秀王海艳马兴浩张涛
关键词:物种分类地理分布资源保护
基于形态学和DNA序列鉴定中国江珧(Atrina chinensis)
江珧科种类在不同生境中形态变异极大,因此,基于形态学特征进行物种分类存在较大分歧。中国南海有一种俗称为'沙插'的江珧,本文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中国江珧(Atrinachinensis Deshayes,1841)。然而,它...
薛东秀王海艳张涛张素萍徐凤山
关键词:栉江珧DNA序列
文献传递
基于28S rRNA基因片段的翼形亚纲(Bivalvia:Pteriomorphia)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从GenBank下载的翼形亚纲11个总科80个种类的28S部分序列,对翼形亚纲11个总科贝类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在获得的1252个序列位点中,去除插入缺失位点,变异位点共359个,其中简约位点300个。翼形亚纲各总科内各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14,明显小于各总科间的遗传距离(除蚶总科与拟锉蛤总科,双肌蛤总科与襞蛤总科以及两总科与贻贝总科外)。贝叶斯树和最大似然树均支持翼形亚纲为单系群,并将11个总科分为3个聚类簇:聚类簇Ⅰ为珍珠贝总科(Pterioidea)、牡蛎总科(Ostreoidea)和江珧总科(Pinnoidea),聚类簇Ⅱ为贻贝总科(Mytiloidea)、蚶总科(Arcoidea)和拟锉蛤总科(Limopsoidea),聚类簇Ⅲ为襞蛤总科(Plicatuloidea)、不等蛤总科(Anomioidea)、双肌蛤总科(Dimyoidea)、扇贝总科(Pectinoidea)和锉蛤总科(Limoidea)。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者提出的分类系统,构建了包括4目11总科的翼形亚纲分类系统。
薛东秀王海艳张涛张素萍徐凤山
关键词:RRNA基因分子系统学
中国北方沿海竿虾虎鱼(Luciogobius guttatus)隐存多样性与群体历史动态
2016年
竿虾虎鱼(Luciogobius guttatus)隶属于拟虾虎鱼亚科(Gobionellinae),已知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岩基砾石质潮间带。日本学者发现竿虾虎鱼在日本沿海存在三个谱系,但在我国,针对竿虾虎鱼的研究仅限于形态测量和野外调查记录。基于线粒体DNA和核基因序列标记,本研究从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两个角度,揭示竿虾虎鱼在我国北方沿海的隐存多样性与群体历史。结果表明,与日本分布的竿虾虎鱼对比,我国北方沿海分布的竿虾虎鱼存在以崂山为潜在屏障的偏南、偏北两个谱系,分别对应于日本沿海的谱系A和谱系C,缺少谱系B。本研究推测,末次冰期对竿虾虎鱼的有效种群扩张和群体的分化及扩散起到关键作用,且不同谱系对冰期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不一致。本研究初步查明了中国北方沿海竿虾虎鱼的隐存多样性现状,为我国竿虾虎鱼的保护提供了分子依据。
邓颖达薛东秀刘进贤
关键词:线粒体DNA核基因群体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