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生
- 作品数:20 被引量:8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文献解读与文化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最近三五年来,关于岭南文化的研究,迅速升温,势头正旺.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新见解,我除受到鼓舞外,有时也引起一些反思.问题之一是:文化研究如果不以文献解读为依据,往往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性,徒有体系化的外观,缺乏实质性的论证,未必于事有补.
- 蔡鸿生
- 关键词:岭南文化《广东新语》
- 市舶时代广府的新事物
- 2014年
- 广州是市舶贸易的发源地,也是市舶管理制度的推行区。唐宋时代的市舶贸易,是蕃汉交往的经济形式,具有鲜明的跨文化贸易的特征,广州出现了一系列与市舶事务相关的新事物:新官制、新族群、新社区、新舶货、新行业和新礼仪。设市舶使,置市舶司,立市舶法,都是在"广府"先行先试的。市舶时代的广州模式,到洋舶时代难免发生变异。例如,"市舶司"与"粤海关","蕃坊"与"夷馆区","舶牙"与"十三行",都是不可截然分开的。随着和平贸易被商业战争所代替,"广州通海夷道"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迁,蕃客淡出,洋商登场,古老的"互市"已一去不复返了。
- 蔡鸿生
- 俄罗斯馆与《资本论》中的王茂荫被引量:2
- 1989年
- 《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3章"货币或商品流通",有一条编号(83)的脚注,按现行"全集"本的译文为: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卡·阿伯尔博士和弗·阿·梅克伦堡译自俄文,1858年柏林版第1卷,第54页。)自3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为正确译述这段注文,对其中涉及的人名、官衔和币制,作过大量考释,逐步消除了转译造成的困惑。正如郭沫若同志在《〈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一文中指出的:"
- 蔡鸿生
- 关键词:资本论公使馆伯尔币制
-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中华效应
- 2021年
-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著,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其翻译成中国文言小说,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书名在中国刊行,轰动一时。本文介绍《茶花女》中译本的出版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内容,从海外文学的译介流传所引发社会反响以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史的角度,论述晚清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命运。
- 蔡鸿生
- 关键词:《巴黎茶花女遗事》西学东渐
- “商队茶”考释被引量:26
- 1982年
- 清代对欧洲的茶叶贸易,分南北两路;南方由广州经海路输入西欧,北方由恰克图经陆路贩运俄国。欧洲人对"茶叶"的称谓,也因闽南方音与北方官话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借词: 英人呼茶曰"替",法人呼茶曰"代",俄人呼茶曰"柴"。茶、柴二音相近,以其贩走北路故也。北路茶叶贩运的基本形式是商队,故被称为"商队茶"。在近代欧洲茶叶市场上,俄国的"商队茶"具有比海运国家更强的竞争能力。关于这一点,魏源《海国图志》卷八十三作过如下解释:
- 蔡鸿生
- 关键词:商队茶叶市场茶叶贸易山西商人考释茶商
- 从“头”学起——重温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被引量:1
- 2002年
- 首先就这个题目做一些说明。为什么要“重温”?重温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说,有三个原因:第一,本书是陈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名著。名著就不止要读,而且要经常复习。
- 蔡鸿生
- 关键词: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代政治制度政治史种族文化
- 璞科第与白云观高道士被引量:4
- 1991年
- 在清季中俄关系史上,璞科第(Д.Д.Покотидов)是一名带有神秘色彩的风云人物。他既是彼得堡著名的“中国通”,又是财政大臣维特伯爵一手栽培的秘密外交能手。
- 蔡鸿生
- 关键词:中俄关系史财政大臣道士清季中国通
-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的学术风格被引量:4
- 2005年
- 岑仲勉先生的学术道路,带有朴实无华的平民色彩。在中外史地考证中,不迷古,不崇洋,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治学经验。
- 蔡鸿生
- 关键词:突厥
- 俄罗斯馆医生与清朝宗室的晋接
- <正>清代入华的耶稣会士,以医术在内廷行走,经《圣教奉褒》著录者,如樊继训、罗怀忠等,早已为人所知。至于北京俄罗斯馆医生与清朝宗室的晋接,则文献缺略,不易稽考。本文所述, 只是近年搜辑中饿文化关系史料之一得。拾遗订坠,聊...
- 蔡鸿生
- 文献传递
- 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
- <正>唐宋时代的昆仑奴,是一群所谓“头卷体黑”的南海岛民,以善水、驯象为能事。入华之后,他们因体态和技能的特殊性,享有比“胡旋女”和“高丽婢”更著的名声。不仅屡见于诗文和笔记,甚至还成为传奇的题材。随着近代国际汉学的兴起...
- 蔡鸿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