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福龙

作品数:24 被引量:33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碎屑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锆石
  • 5篇缝合带
  • 4篇碎屑锆石
  • 4篇同位素
  • 4篇灰色关联
  • 4篇灰色关联分析
  • 3篇雅鲁藏布江缝...
  • 3篇油气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3篇盆地
  • 3篇前陆
  • 3篇前陆盆地
  • 3篇网络
  • 3篇物源分析
  • 3篇陆盆
  • 3篇班公湖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南京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24篇蔡福龙
  • 14篇丁林
  • 9篇连承波
  • 9篇张军涛
  • 7篇许强
  • 6篇李汉林
  • 6篇张利云
  • 5篇岳雅慧
  • 5篇钟建华
  • 4篇来庆洲
  • 4篇赵永军
  • 4篇渠芳
  • 4篇王厚起
  • 3篇张清海
  • 3篇杨迪
  • 2篇刘德亮
  • 2篇徐晓霞
  • 1篇张以春
  • 1篇马士坤
  • 1篇王宏伟

传媒

  • 6篇地质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0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江孜地区古近纪地层源区分析——对造山带早期地壳加厚的制约被引量:4
2013年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宗卓组之上,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介于350~80 Ma,900~470 Ma以及1 300~950 Ma;次要的峰值介于2 800~1 500 Ma,全岩^(87)Sr/^(86)Sr介于0.707 505~0.713 174,^(143)Nd/^(144)Nd介于0.512 206~0.512 355,ε_(Nd)(0)介于-5.52^-8.43。甲查拉组物源区以再循环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和上三叠统郎杰学群为主,少量物质来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述研究表明,甲查拉组沉积在周缘前陆盆地的背景下,且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在始新世期间经历了明显的地壳加厚。
蔡福龙丁林王厚起岳雅慧来庆洲
关键词:藏南碎屑锆石ND同位素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被引量:31
2006年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藏东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及甘孜、理塘走滑断裂上主要花岗岩体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分析,取得了测试样品的表观年龄.并且运用模拟退火法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历史模拟,获得了样品的热演化史,从而对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的活动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前期活动主要反映在甘孜-理塘逆冲断裂带上。为中新世早期20~16Ma;后期活动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为~5Ma以来.裂变径迹结果指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是分步向外扩展的,即上部地壳通过走滑断裂及与之相联的逆冲断裂联合作用,在中新世形成甘孜-理塘边界,在5Ma迁移到龙门山边界.藏东不同阶段的变形被内部的逆冲断裂所吸收,不存在数百公里级的长距离走滑挤出构造事件.
来庆洲丁林王宏伟岳雅慧蔡福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区俯冲—增生过程
2019年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的残余,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打开—闭合的全过程.本文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区南侧的纳久混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放射虫年代学,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碎屑组分统计研究.我们的数据表明,纳久混杂岩中硅质岩含有大量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包含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典型分子,根据放射虫时代组合确定其时代为早Barremian阶;混杂岩中砂岩岩块主要为岩屑砂岩,不同样品碎屑锆石得出的最大沉积年龄介于95~73 Ma之间.碎屑锆石U-Pb年龄源区分析表明,碎屑物质来自北侧的冈底斯岩浆弧和拉萨地体.纳久混杂岩南侧的砂岩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碎屑锆石U-Pb年龄源区表明具有典型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特征.我们的数据表明,纳久混杂岩基质时代为早白垩世,砂岩岩块时代为晚白垩世,与北侧的早白垩世蛇绿岩共同组成了白垩纪的增生楔,随着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仰冲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上.
郭旭东丁林丁林王厚起蔡福龙
关键词:放射虫
气测参数信息的提取及储层含油气性识别被引量:9
2007年
储层含油气性是评价储层的重要指标,而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R型因子分析对大量气测参数优化组合降维分析,在气测参数大部分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提取少数几个因子得分意义下的气测解释综合参数,根据其方差贡献的相对大小确定权重。在试油证实的层位中,分别选取油层样品、油水同层样品、含油水层样品和干层样品对应的气测解释参数构造参考序列,把待识别样品对应的气测解释综合参数当作比较序列,进行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已证实储层与待识别储层的关联度。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待判储层的含油气性。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正判率高,实用性强。
连承波钟建华李汉林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
关键词:气测R型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含油气性
西藏改则洞错地区白垩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对班公-怒江洋俯冲闭合的制约被引量:11
2015年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0.92 Ma和74.23±0.76 Ma。仲岗安山玄武岩锆石的ε_(Hf)(t)值为-7.3^+4.4,具有岛弧玄武岩特征,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该地区仍然继续向北俯冲;晚白垩世安山岩锆石的ε_(Hf)(t)值为+3.1^+11.1,其可能是亏损地幔混熔了部分的陆壳物质而形成的,且不整合在蛇绿岩之上。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改则地区的闭合时限在100~75 Ma之间。
付佳俊丁林许强蔡福龙岳雅慧郭钰
关键词:U-PB年代学HF同位素
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被引量:5
2008年
为了探讨煤储层渗透预测的方法,基于工区的试井资料,对煤储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煤层埋深、储层压力、地应力和有效地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以工区的试井资料为依据,选取相应的参数,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非线性的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煤储层渗透率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结果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预测的煤储层渗透率与实测的煤储层渗透率之间的误差较小,且非线性的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结果明显优于线性回归预测的结果;基于试井资料建立煤储层渗透率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其预测结果是可靠。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
关键词:煤储层渗透率BP神经网络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八宿地区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
2023年
八宿微陆块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部,其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属性存在争议,有增生楔和微陆块两种观点。古生代地层(邦达组和错绒沟口组)岩性为板岩、千枚岩,夹灰岩、砂岩等岩块。本文对八宿地区邦达组和错绒沟口组进行了野外调查、砂岩镜下观察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1)地层中砂岩的地层最大沉积年龄为510.2±2.5 Ma,结合岩块中古生物化石、玄武岩和辉绿岩锆石年龄,其沉积时代初步限定为寒武纪-早石炭世。2)地层属于具有变质基底的微陆块,而不是增生楔。3)邦达组和错绒沟口组中碎屑锆石多为岩浆成因,测得U-Pb年龄可划分为650~500 Ma、1200~700 Ma、1850~1550 Ma和2600~2400 Ma,表明物源区存在强烈的泛非期和格林威尔造山期构造岩浆事件。4)邦达组和错绒沟口组所在的微陆块与南羌塘地体具有相近的物源区,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属于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尹峥丁林李金祥王厚起王厚起次仁拉姆赵晨圆邓广隆蔡福龙
关键词:物源分析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封闭方式和过程被引量:59
2017年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是海陆热力对比变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和亚洲气候转变的起点.本文根据近30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大陆初始碰撞的研究历史.对比了十多种初始碰撞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响应对大陆初始碰撞最为敏感,而古地磁学作为独立的证据也是非常好的定量研究方法.关于碰撞过程,与西方传统观点认为55~50Ma碰撞首先发生在西部衔接点,随后向东闭合的模式不同;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与欧亚大陆首先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部发生正向碰撞,时间为65~63Ma,随后向东西两侧穿时性碰撞.大陆碰撞是一个复杂的造山过程,涉及构造、沉积、变质和岩浆作用等多个方面,不同学科的学者通常喜欢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定义碰撞.我们建议使用多学科结合、相互验证的方法,避免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现象发生,尽量将每个阶段发生的事件真实地还原到碰撞造山演化的时间序列中.
丁林Satybaev MAKSATBEK蔡福龙王厚起宋培平纪伟强许强张利云Qasim MUHAMMADBaral UPENDRA
关键词:青藏高原欧亚板块
青藏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古高度重建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成岩改造特征,被认为是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重建古高度的理想载体之一.对青藏高原腹地现代食草动物(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牙齿珐琅质的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δ13C(PDB)平均值为-11.3‰±1.1‰,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为-10.2‰±1.4‰,与高原以C3植物为主的植被景观是一致的;δ18O(PDB)值也同样表现出从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喜马拉雅山地区吉隆盆地平均值最低,为-11.8‰±3.4‰,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平均值为-11.1‰±1.1‰,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最高,为-9.0‰±1.1‰.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是河水(或降水)与食物(植物)氧同位素的混合,不适合直接用来进行高度预测.建立了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对降水、植被及高度的响应关系,为利用食草动物牙齿化石氧同位素重建青藏高原古高度提供了依据.
许强丁林张利云杨迪蔡福龙来庆洲刘静史仁灯
关键词:食草动物青藏高原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方法被引量:12
2008年
为了探讨储层含油气性评价的有效方法,将灰色关联分析用于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气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确定相对独立的储层含油气性气测解释参数。选取储层含油气性构造参考序列,把储层对应的气测参数当作比较序列,利用均权灰色关联分析求得不同气测参数与储层含油气性的关联度,进而确定待识别储层与已知含油气性储层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中不同气测参数的权重。将待识别储层对应的气测参数当作比较序列,利用加权灰色关联理论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待识别储层与已知含油气性储层的关联度,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待识别储层的含油气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测资料均权和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储层含油气性模式识别方法对数据量没有太高的要求,且计算方法简单,正判率高。
连承波李汉林钟建华蔡福龙张军涛
关键词:气测灰色关联分析含油气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