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中俊
-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钱钟书视域中的翻译之名和译品之实被引量:3
- 2017年
- 钱钟书认为"翻"即"翻转花毯","译"即"误解作者、误告读者"。他的"化境"说,并非学界一贯以为的要求译本达到"至幽至雅""至高无上"的醇美境界。"化境"有两层含义:一、"化"通"礭"通"讹",误解误告是译本常态,即失本成译;二、理想的译作应是"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的流畅通达的好文章,要求原作者假借译者之口用译入语说话、遵守译入语的"文章正轨"。钱钟书翻译思想的文章学思路,与严复"信达雅"说一脉相承,并与西方"文化转向"之后的当代译论殊途同归。是否恪守"忠实"标准是区分传统译论和现代译论的重要标志,由此来看,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具有现代意识。
- 葛中俊
- 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被引量:18
- 1997年
- 葛中俊
- 关键词:翻译文学目的语翻译作品国别文学
- 译者身份对翻译选择的影响——比较哲学视域下《道德经》的英译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译者的职业身份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实践。为探讨译者身份对《道德经》翻译过程的具体影响,结合安乐哲与郝大维的《道德经》英译本,分析译者的比较哲学家身份对译者翻译观与翻译选择的影响。译者身份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具体包括译者身份对翻译选材、在中西哲学观比较中建构道家哲学语境、在道家哲学中诠释核心思想术语和用过程性语言体现过程哲学这四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的职业身份既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观,又影响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 贺莎莎葛中俊
- 关键词:译者身份比较哲学《道德经》翻译选择
- 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文本价值观被引量:1
- 2010年
- 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译作的成功并非完全是原作价值的体现。译作具有独立的文本价值,其价值持有者是译者,而非原作者。霍克思译《石头记》在西方语境中比他译《红楼梦》得到更好接受的事实,足可说明其独立而巨大的文本价值。霍译本雅致而创新,不只表现在书名翻译的取舍上,更多体现在故事情节的编辑重构、诗学话语的选择与竞争、作品体例及其人物译名的独到处理等诸多层面。从可读性和创造性视角探讨霍译本的文本价值是翻译研究和红学研究的新课题,值得我们为此作出持续的努力。
- 葛中俊傅勇林
- 关键词:霍克思《石头记》可读性文本价值
- “隐士”杜甫:雷克思罗斯英译杜诗文本价值观被引量:1
- 2010年
- 雷克思罗斯创造性地将中国道家思想赋予英译杜诗,其笔下的杜甫呈现出与传统印象不同的"道家隐士"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大获成功。本文着重分析雷译杜诗中的道家思想,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文本价值;道家思想的嵌入为杜甫诗歌增添了新的文学性。文章最后阐述了翻译中补偿与竞争的必要性。
- 葛中俊唐佳萍
- 关键词:诗歌翻译道家思想隐士文本价值
- 论钱钟书翻译家身份的阐释与建构被引量:2
- 2018年
- 钱钟书的学者和小说家身份被学术界所认可和接受,但他的另一种重要文化身份——翻译家,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实际上,钱钟书是具有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双重支撑的翻译家。他的译论出自其论译专文、谈译片段、涉译序跋和论译书札等30余种文献;其翻译实践主要表现为散见于《谈艺录》和《管锥编》中6种外语与汉语之间的征引译释,合计4,000余条、近30万字。"言"为心声、"行"为心表,翻译言论和翻译行为反映其翻译思想。文章从中国传统文章学、对比翻译等角度来探讨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描写并提炼其征引译释中"借译为文""夹写夹译"的学术写作模式和译释策略,阐释其翻译思想"妥协、竞争、突围"的层次性特征,建构以"失本成译""文章正轨"和译之"化境"为要素的翻译思想体系和其翻译家的文化身份。
- 葛中俊
- 关键词:文化身份翻译家翻译思想
- 雅致与创新:霍译《石头记》独立的文本价值
- 2011年
- 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译作的成功并非完全是原作价值的体现。译作具有独立的文本价值,其价值持有者是译者,而非原作者。霍译《石头记》在西方语境中比他译《红楼梦》得到更好接受的事实,足可说明其独立而巨大的文本价值。霍译《石头记》雅致而创新,不只表现在书名翻译的取舍上,更多体现在故事情节的编辑重构、诗学话语的选择与竞争、作品体例及其人物译名的独到处理等诸多层面。从可读性和创造性视角探讨霍译《石头记》的文本价值是翻译研究和红学研究的新课题,这方面的努力将带来丰硕成果。
- 葛中俊傅勇林
- 关键词:可读性文本价值
- “失本成译”和译之“化境”:钱钟书的翻译文本观被引量:7
- 2012年
- 在钱钟书所有文艺学研究中,有关翻译的论述所占篇幅极少。然而,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对翻译问题的关注算是持久和深刻的。关于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我们大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概略:"换器弹曲"、译之"化境"和"失本成译"。"换器弹曲"乃译之名,译之"化境"乃译之归,"失本成译"乃译之实。"失本成译"是钱钟书对翻译史上翻译文本总体面貌的概括性描述,亦是钱钟书整体翻译观的核心;译之"化境"则是他对翻译概念特别是文学翻译属性的理论性规定。用"归化"顺畅的目的语表达换易原文从而使译本臻至"化境"固然是文学翻译的使命和理想,然而"化境"的"丰满理想"时常遭遇"无失不成译"的"干瘪现实"。
- 葛中俊
- 关键词:翻译观
- “化境”背后:钱钟书的文本价值论被引量:10
- 2007年
- 钱钟书在讨论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是观察家角度,他提出“化境”的本意并不在于为翻译行为设定唯一正确的标准;他认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可以分离,翻译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钱钟书暗喻的文本价值论来看,可以推断出他对文本竞争和语言竞争的提倡。
- 葛中俊
- 关键词:观察家文本价值
- 翻译学科的未来及翻译研究的历史性转向被引量:2
- 2007年
- 本文在对翻译学科建设相关问题提出看法的基础上,探讨翻译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的从定义到描述、从翻译价值论到文本价值论的历史性转向,并从翻译史实出发,对翻译活动的未来进行预测:强势语言文化在全球的推进将导致语言文化的趋同,从而挤压翻译作为交流中介者角色的生存空间;翻译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将表现出翻译实践逐步淡出、翻译理论探讨少、翻译研究比重大的研究性学科态势。
- 葛中俊
-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