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平
- 作品数:24 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共价闭合环状DNA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肝组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与血清HBVDNA、肝组织总HBVD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25例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的血清、肝组织总HBVDNA和肝组织HBVcccDNA定量。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统计。结果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为(5.87±1.47)lgIU/mL,肝组织总HBVDNA为(6.63±1.27)lg拷贝/l0-5细胞;HBVcccDNA为(5.66±0.95)lg拷贝/l0-6细胞。血清HBVDNA与肝组织总HBVDNA呈正相关(r=0.743,P〈0.01),血清HBVDNA与肝组织HBVcccDNA呈正相关(r=0.417,P〈0.01),肝组织总HBVDNA与肝组织HBVcccDNA呈正相关(r=0.443,P〈0.01)。肝组织HBVcccDNA在31~40岁年龄段最高,血清HBVDNA和肝组织总HBVDNA则在20~30岁年龄段最高。64例(51.2%)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提示为〈G2S2,HBVccc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无关(X2=0.048,P〉0.05)。结论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肝组织HBVcccDNA与肝内总HBVDNA、血清HBVDNA呈正相关,不同年龄HBV感染者血清和肝组织内HBV复制水平存在差异,HBVccc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无关。
- 江军陈仕祥徐文胜熊志远何维新周燕赵克开陈玉缪晓辉范平
- 何首乌致药物性肝病12例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何首乌所致肝损害的例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06-2010年收治的何首乌所致的肝损害12例临床资料。结果何首乌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潜伏期为15~90 d,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4例伴有皮肤瘙痒,肝大3例,腹水l例;肝功能酶学明显升高,以ALT升高为主,大多数有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重症药物性肝损害2例。结论何首乌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多数伴有黄疸,本病预后较好。
- 陈仕祥陈玺卿江军何维新熊志远范平
- 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8年
- 范平熊志远徐烈钧陈玺卿陈仕祥李定国
- 关键词:肝硬化肝肾综合征去甲肾上腺素
- 自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分析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在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肝病科就诊的62例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30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32例纳入对照,分别在4、12、24、96周进行随访;两组肝功指标比较用独立t检验,治疗后不同时间各肝功指标的比较用F检验及LSD两两检验,两组之间肝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应用四格表c2检验。结果干细胞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96周,其肝功指标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和肝功能分级(C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1、11.198、39.652、6.172、9.795,10.961,P均=0.000);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96周,其肝功指标ALB、TBiL、A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4、13.602、52.612,P均=0.000),而CHE、PT和C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9、1.560、2.371,P=0.410、0.188、0.055)。随访第96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的ALB(g/L)为35.08±7.93、30.52±5.45(t=2.524,P=0.018);TBIL(μmol/L)为32.12±19.23、35.77±17.58(t=2.008,P=0.050);ALT(U/L)为34.12±6.88、40.23±7.12(t=2.781,P=0.007);CHE(U/L)为3801.98±2012.21、2702.12±1722.70(t=2.923,P=0.008);PT(S)为14.50±4.12、18.89±4.99(t=3.625,P=0.000);CTP(分)为6.10±2.01、9.32±4.19(t=3.93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组死亡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5.00﹪(c2=3.847,P=0.049),肝癌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c2=0.286,P=0.594)。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能改善失代偿肝硬化近期肝功能和降低死亡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江军范平李东良陈仕祥王梦炎何维新熊志远
- 关键词:干细胞肝硬化
- 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预防被引量:26
- 2002年
- 李定国范平
- 关键词:出血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对核苷(酸)类似物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预测被引量:28
- 2014年
- 目的观察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未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停药标准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α-2a联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接受NUC治疗≥1年未实现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peg—INF)-α-2a联合治疗48周,记录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值,停药后随访24周。以加用peg—INF的时间点定义为基线,探讨基线HBsAg水平和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程度对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确定基线HBsAg水平对联合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与联合治疗后HBeAg/HBsAg消失相关的因素;计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并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peg—INF-α-2a停药24周后,50例患者HBeAg消失,占60.2%;27例HBeAg血清学转换,占32.5%;23例HBsAg消失,占27.7%;12例HBsAg血清学转换,占14.5%。基线HBsAg%1000IU/mL的11例患者均HBeAg消失,与基线HBsAg1000-3000IU/mL(共12例,8例HBeAg消失;HR=0.215,95%CI:0.078~0.591;P=0.003)和〉3000IU/mL(共60例,31例HBeAg消失;HR=0.251,95% CI:0.120~0.526;P=0.000)的患者比较,更易实现HBeAg消失。结论对于长期NUC治疗未取得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患者,加用peg—INF-α-2a时的血清HBsAg水平对HBeAg和HBsAg消失具有预测价值。基线HBsAg%1000IU/mL者,联合治疗后可获得高HBeAg和HBsAg阴转率;而HBsAg〉1000IU/mL(包括HBsAg〉3000Iu/mL)者,联合治疗12周时的HBsAg较基线下降水平可预测HBeAg/HBsAg的阴转。【
- 李国军喻一奇范平邵凌云陈少隆洪捷敏修自力林琪李昌水张文宏
- 关键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定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核苷(酸)类似物
- 234例慢性乙型肝炎血生化指标与病理分度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03年
- 江军张荣春王爱忠范平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血生化指标病理分度病理组织学检查
- 开展肝活检,促进临床医学发展被引量:10
- 2003年
- 李定国范平
- 关键词:肝脏疾病活组织病理检查患者心理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s)(替比夫定除外)治疗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56例单用PEG-IFN-α或NUCs初治疗效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α(派罗欣)联合NUCs治疗的疗效。通过观察HBV DNA定量、HBeAg及HBsAg变化来评价联合抗病毒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经联合治疗后5个月内HBV DNA转阴率达100%(P<0.01);HBeAg平均水平降低达85%,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3%(P<0.05);部分HBsAg水平降低,但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NUCs能快速、强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增加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降低HBsAg水平。
- 范平何维新周艳陈仕祥熊志远李国军
- 关键词: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乙型肝炎E抗原慢性乙型肝炎
- 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体会被引量:6
- 2002年
- 江军范平
- 关键词: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