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玮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D11c^+CD123^-树突状细胞亚群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及关节液中CD11c+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的数量与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关系。方法:采集RA患者及对照组抗凝外周血、膝关节关节液,流式细胞术检测mDC的表达;将mDC数量与CCP、CRP、RF、ESR、DAS28、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疼痛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患者外周血中mDC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mDC百分比与DAS28评分、CRP、ESR成负相关(P<0.05),与RF、CCP、关节疼痛数成正相关(P<0.05),与关节肿胀数无相关性。RA患者关节液中mDC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外周血中mDC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发RA患者体内mDC表达的变化,与免疫功能的紊乱有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这对进一步阐明RA的发病机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罗莉刘盼盼胡永玮吉鹏孟岩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树突状细胞
- CD123^+CD11c^-pDC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及关节液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etoid dendritic cell,pDC)的数量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pDC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RA组患者(30人),骨关节炎(OA)组(25人),健康对照组(25人)抗凝外周血及关节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123+CD11c-pDC的表型及数量。结果:活动性RA患者外周血中CD123+CD11c-pDC(1.69%±0.97%)与OA组(5.38%±2.31%)相比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5.63%±2.33%)相比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液中两组CD123+CD11c-pD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C与DAS28评分及疾病的活动度指标RF、ESR、CRP无相关性。结论:初发RA患者体内外周血中CD123+CD11c-pDC含量减少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这对进一步阐明RA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靶向治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罗莉胡永玮刘盼盼吉鹏杜文静
- 关键词:PDC疾病活动度
- 慢性多灶性骨髓炎1例及文献回顾被引量:2
- 2020年
- 分析1例慢性多灶性骨髓炎病例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出院后随访评估等,了解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进一步了解自身炎症性骨病的特点。本例患者青少年起病,伴有严重皮损,有进行性加重的脊柱关节疼痛,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符合慢性多灶性骨髓炎的诊断。经过抗炎、止痛效果不佳,后换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后疼痛缓解,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皮疹及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属于自身炎症性骨病中多基因疾病的一种,又称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可引起多灶性溶骨性病变,以周期性加重和缓解为特征。该病发病率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促炎及抗炎失衡有关,诊断无特异性指标及统一的诊断标准,常易与代谢性骨病、感染、肿瘤等疾病相混淆,临床表现为骨痛、发热、皮疹、骨折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炎症指标明显增高,影像学检查有溶骨性或硬化性改变,MRI在识别骨病变和组织水肿上更有效,而且比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更准确。治疗用药方面,多数开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易复发并出现新发病灶,还可选择其他治疗方案,如糖皮质激素、TNF-α抑制剂及双磷酸盐、甲氨蝶呤等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对慢性多灶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 胡永玮刘蕊罗莉
- 硫酸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长期安全性的调查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临床实践中硫酸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长期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的调查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对风湿免疫科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入选明确诊断并持续服用羟氯喹超过3个月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详细记录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及持续时间,同时记录其相关长期不良反应,并分析比较口服羟氯喹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用药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86例风湿免疫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SLE 505例(57.0%)、RA 210例(23.7%)、SS 80例(9.0%),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57例(6.4%)、系统性血管炎12例(1.4%)、MCTD 10例(1.1%)、炎性肌病7例(0.8%)及SSc 5例(0.6%)。在886例患者中181例(20.4%)发生过1种或1种以上不良反应,其中以皮肤黏膜(110例,12.4%)和眼部病变(71例,8.0%)最常见,其他不良反应依次涉及消化系统(27例,3.0%)、神经系统(19例,2.1%)、肌肉骨骼系统(10例,1.1%)及心血管系统(8例,0.9%),但仅有54例(6.1%)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24例患者因症状缓解再次加用羟氯喹。886例患者中140例(15.8%)在治疗过程中曾停用羟氯喹,除了因不良反应停药外,还有12例(1.4%)因病情缓解停药,74例(8.4%)患者为自行停药;按照服用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分为3组,分别为<500 g、500~1 000 g、>1 000 g,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82,P=0.041),以>1000 g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37.1%)。本研究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实践中羟氯喹已经在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但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仅为6.1%,并与累积剂量有关,持续应用过程中应及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 钟华徐丽玲白明欣张志毅沈海丽朱蓉武丽君赵金霞李洋郭乾育鲁芙爱罗增白玛央金罗莉胡永玮郭倩顾文叶华苏茵
-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病人安全硫酸羟氯喹
- 半去势雄性大鼠外周血中睾酮代偿性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半去势雄性大鼠外周血中睾酮水平变化规律。方法取20只性功能正常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半去势组(n=10),分别行右侧睾丸摘除术与假手术后,第2,3、5、7、9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含量。结果在各时间段内,半去势组T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半去势组第7周显著高于第2、3、5、9周(P<0.05),正常组各周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去势组LH在2、3、5、7、9周后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各时间段内,半去势组第7周显著高于2、3、5、9周(P<0.05),而第3、5周与第9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去势组与正常组间FS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去势组2、3、5、7、9周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去势后T水平显著降低,其代偿性升高于现象9周后回落,其代偿机制可能与LH相关。
- 顾亚楠沙地克.沙吾提阿地力江.伊明潘建春胡永玮努尔巴提冯震
- 关键词:半去势睾酮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
- 去势对大鼠性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单、双侧去势对大鼠性功能的影响,探讨雄激素缺乏性性功能降低模型建立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性功能正常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侧去势组与双侧去势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第3、6、9周,行性行为学实验与阿普吗啡(APO)阴茎勃起实验。结果 (1)交配试验:3、6、9周单、双侧去势组爬背、插入、射精潜伏期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爬背、插入、射精次数显著减少(P<0.05);单、双侧去势组间除第3周爬背潜伏期与爬背次数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去势组第6周爬背、插入、射精潜伏期和爬背、插入、射精次数与3、9周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AP0阴茎勃起实验:单、双侧去势组勃起潜伏期在各周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单侧去势组勃起潜伏期于第6周显著短于第3、9周(P<0.05)。结论单侧去势可通过性欲、勃起潜伏期与性行为能力方面显著降低大鼠性功能,而双侧去势则至完全ED,提示单侧去势可作为制作雄激素缺乏性性功能降低模型的有效方法。
- 潘建春阿地力江.伊明沙地克.沙吾提顾亚楠冯震胡永玮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1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被引量:1
- 2013年
-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较为认可的机制是外源性感染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导致体内T细胞亚群和B细胞失衡等免疫系统紊乱。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新的CD4+T细胞亚群,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 罗莉吉鹏胡永玮刘盼盼杜文静张俊宇
- 关键词:辅助性T细胞类风湿关节炎白细胞介素-21白细胞介素-4外周血
- 甲氨蝶呤与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与血脂及炎症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采用甲氨蝶呤+羟氯喹及甲氨蝶呤+羟氯喹+来氟米特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55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所接受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双联组(28例)和三联组(27例)。双联组给予甲氨蝶呤+羟氯喹治疗方案,三联组给予甲氨蝶呤+羟氯喹+来氟米特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血脂与炎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但两组患者胆固醇、三酰甘油、CRP、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联组胃肠道不良反应(25.00%)以及口腔溃疡(17.86%)发生率高于三联组3.70%、0.00%(P<0.05)。结论 在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时采取甲氨蝶呤+羟氯喹+来氟米特或甲氨蝶呤+羟氯喹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三联法时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口腔溃疡发生率更低。
- 胡永玮
- 关键词:甲氨蝶呤羟氯喹来氟米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血脂炎症水平
- CD123+CD11c-pDC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的表达
- 目的: 探讨外周血及关节液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etoid dendritic cell,pDC)的数量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表达,进一步明确pDC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采...
- 胡永玮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关节液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