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作友
- 作品数:135 被引量:39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契合·共振·贯通——宇文所安论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被引量:3
- 2020年
-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论、《文心雕龙》风格论与西方的风格论、内外论与西方的内容形式论体现了创作论上的共振;心物交融论与摹仿论、知音论与西方批评理论体现了批评论上的贯通。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论,可以发掘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中西文论的交互对话。在中西文论的契合中,各民族文学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揭示世界性的文学观念,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 胡作友朱晗
- 关键词:中西文论宇文所安《文心雕龙》
- 文化互动与译者身份建构-以理雅各《中庸》英译本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文化是主体身份的内在规约性,主体可以通过与文化的互动建构自己的身份。理雅各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之间的联系,用基督教义来阐释、充实、拓展甚至代替儒家思想。理雅各英译《中庸》的目的是汲取儒家思想,以便更好地为传教服务;而当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矛盾时,他会放弃儒家思想而坚持基督教义。文化在理雅各的翻译中无处不在,正是在文化冲突、文化协调、文化顺应与文化互鉴的翻译中,理雅各建构了自己的多种身份,推动了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互动与交流。中西文化差异悬殊,唯有相互比照,文明互鉴,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文化交流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化冲突为合作,为文化互鉴寻找对话的舞台,帮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 胡作友李冉
- 关键词:文化互动身份建构理雅各《中庸》
- 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与翻译
- 2022年
- 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萃取了其中最能代表其核心思想、反映其创作特色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等体现中国性的成分。他采用一种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的方式展示中国性,将文本内化与文本外化有机结合:在文本表层,采用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展示中国性;在文本内部,采用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重构中国性。宇文所安将局部翻译嵌入整体翻译框架中,使整体与局部环环相扣,在世界视野中展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情怀,尽可能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本色: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异域重构有利于实现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互识、互通与互补,使目标语读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感受中国性,为中国性和世界性找到了相互成就的平等对话模式,有益于中西文论的发展与繁荣。
- 胡作友钟莎莉
- 关键词:宇文所安中国性萃取翻译
- 先进性·交互性·自主性·实用性--《新时代交互英语》系列教材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禀承最新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两大构建体系《视听说》和《读写译》,构成合理高效的现代化立体英语学习环境,符合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实际需要。该套教材具有先进性、交互性、自主性、实用性,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无疑代表着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发展方向。
- 胡作友李权文
- 关键词:《新时代交互英语》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
- 伍尔夫“生命三部曲”废墟书写中的救赎与生命关怀被引量:1
- 2021年
- 伍尔夫的“生命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废墟化创作特色,即具有破碎化、忧郁化、多义化特征。其笔下的废墟世界充满着拾荒者和城市边缘人的心灵创伤,演绎着死亡与重生的对立统一,预示着在废墟之中寻找救赎的希望:从死亡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形成了生命同一体;生死转换的废墟之间,传来的是女性的生命之歌,代表人类未来的希望之歌。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使废墟意象不仅成为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中一个共同的核心意象,也成为一种人类经验的普遍隐喻。这种废墟化创作体现出了现代性社会的自我认同危机,表达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废墟指点迷津,伍尔夫书写的是救赎与希望的前景。
- 胡作友朱晗
- 关键词:伍尔夫废墟救赎生命女性力量
- 从主体与客体看翻译暴力--以《文心雕龙》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 2022年
- 对翻译暴力的分析应区分主体与客体。原文、译者与读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翻译的本质决定了翻译暴力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控制好翻译暴力的度,才会产生美学效果。原文和读者应该给予译者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译者也要将暴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以免给原文与读者带来伤害。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是合理控制翻译暴力的佳作。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为读者奉献了具有暴力美学效果的译文,给读者带来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审美体验。中国典籍英译应给予译者发挥的空间,对翻译暴力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严格控制翻译暴力的度的基础上,力争美学效果,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 胡作友刘梦杰
- 关键词:宇文所安译者主体性暴力美学
- 走向多元建构的翻译批评
- 2024年
-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纽带。翻译批评不能单向发展,而应该走向多元建构之路。在理论层面,翻译批评离不开理论关怀,理论缺位会影响翻译批评的科学性与可信性,只有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翻译批评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价值层面,翻译批评可以有效监督译者的翻译行为,提高译作质量,提升读者欣赏水平,在促进文化交流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情感层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应打造自己的时代特色和人文情怀。
- 胡作友常筱竹
- 关键词:翻译批评翻译学
- 评价理论视角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英译文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文章基于Martin&Rose的评价理论,对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十五个译文的原文评价意义实现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衡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十五个译文的翻译质量,为翻译作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可能的更客观的依据。
- 胡作友杨莉
- 关键词:英译
- 翻译中的视域融合与译者主体性被引量:1
- 2023年
- 翻译的本质是对原文的诠释,因此译者需要以对话的形式与翻译中的其他视域进行融合,以拓展更大、更全面的视域。翻译中至少存在四次视域融合,即译者初始视域与作者视域、文本视域、目的语语言文化视域和目的语读者视域的融合。在此过程中,译者受到各视域相互作用的影响,不断对视域进行调整和修正,使最终的视域趋于圆满。四次融合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构建起跨时空的对话。融合有助于拉近译者与各主、客体的距离,加深译者对它们的了解,根据时代特征灵活地调整译作与源语和目的语的距离。视域融合会产生译作视域与原作视域间的偏离,但这种偏离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原作的生命,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同繁荣。
- 胡作友钟莎莉
- 关键词: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译者主体性
- 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译者阐释的伦理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译者阐释是译者在构建译文过程中添加的译者个性化的内容。莫言小说的葛浩文英译本具有突出的译者风格,已成为译界不容忽视的研究热点,从伦理角度探讨其译者阐释不失为翻译研究的新尝试。葛浩文的翻译,既有显性的译者阐释,又有隐性的译者阐释,还有嘈杂的译者阐释。从构建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和谐关系的角度出发,译者阐释应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而非主基调;译者应限制对原文意义存在叛逆的“弦外之音”,减少不必要的混乱的阐释,以便在翻译中奏出声声入耳的和谐之声。
- 胡作友彭九州
- 关键词:翻译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