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3篇心肌梗塞
  • 3篇梗塞
  • 2篇多巴
  • 2篇心电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动图
  • 2篇心肌梗死
  • 2篇晕厥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体表
  • 2篇体表电位
  • 2篇消融
  • 2篇疗法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2篇负荷超声
  • 2篇负荷超声心动...
  • 2篇病人

机构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朝阳医院

作者

  • 14篇肖洁
  • 10篇胡大一
  • 8篇李俊华
  • 7篇许俊堂
  • 5篇刘晓惠
  • 3篇杨舒玲
  • 2篇逯勇
  • 2篇郭成军
  • 2篇王铁
  • 2篇吴雅峰
  • 2篇杨新春
  • 2篇朱佐民
  • 2篇王桂芝
  • 1篇关东旭
  • 1篇崔亮
  • 1篇张海咏
  • 1篇齐雨清
  • 1篇翁心植
  • 1篇万昕红
  • 1篇徐琳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检验...

年份

  • 1篇2000
  • 4篇1999
  • 5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6
1999年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37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管是否接受溶栓治疗,于确定诊断后定期从外周静脉采血,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修饰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modified,ATM)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结果溶栓开始2小时后,血浆ATM显著性增加(8580±2459μg/L比2322±1059μg/L,P<005),4小时达峰植(11698±3365μg/L),持续3日以上;血浆DD于2小时即达到峰值(675±241mg/L比259±127mg/L,P<005),维持8小时以上,24小时以后恢复正常。在溶栓组病人,不同采血时刻血浆ATM和DD的平均值呈明显正相关。未溶栓组病人血浆ATM和DD浓度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溶栓疗法激活凝血系统,与血栓溶解的标志物(DD)呈明显正相关。本研究应用的抗栓措施和抗栓剂不足以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早期应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可能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减少血栓再闭塞的发生。
许俊堂胡大一翁心植李俊华肖洁郑虹伟朱佐民崔亮顼志敏
关键词:心肌梗塞恶性凝血酶溶栓疗法
80例正常人体表标测Q-T_d^p的观察
1999年
采用91 导联体表电位标测法( B S P M) 观察80 例正常人 Q Tpd( Q 波起点到 T 波峰值间期的离散度) ,与同步12 导联心电图 Q T 离散度( Q Td) 对照,探讨 B S P M 条件下测定 Q Td 的可行性。结果:① Q Tp 、 Q Tpd 、 Q Tpc1d( Bazzett 公式校正) 、 Q Tpc2d( Fridercia 公式校正) 分别为(292 .69 ±37 .75) ms 、(36 .77 ±7 .40) ms 、(40 .23 ±9 .04) ms 和(40 .11 ±7 .73) ms ;② Q Tpd 与 Q Td 、 Q Tpc1d 与 Q Tc1d 、 Q Tpc2d 与 Q Tc2d 有良好的相关性;③3 个年龄组(18 ~35 岁、36 ~60 岁、61 ~70 岁) 各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④ Q Tp 女性明显大于男性( P< 0 .05) ,其余各值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 B S P M 测定 Q Tpd 简便可行、较为准确,正常值可暂定为52 ms 。
杨舒玲许俊堂肖洁李俊华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分析被引量:17
1997年
对16例经倾斜试验(TTT)阳性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S)患者(VS组)的24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与21例TTT阴性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表明,对照组24h血压变化规律为收缩压和舒张压从日间6:00开始呈上升,夜间20:00后呈下降趋势,到2:00降至最低点。日间和夜间平均血压有显著差异(P<0.005)。异常组虽也存在血压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但在24h中又出现两次血压下降,一次出现在午间(12:00~14:00),另一次出现在18:00~19:00,这两个时间段血压与对照组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认为VS组在上述两个时间段表现血压尤其收缩压下降明显可能与此时间段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有关。
刘晓惠胡大一肖洁逯勇黄巍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动态血压
体表标测q波对显性房室旁道定位的临床意义初探被引量:3
1997年
为探讨房室旁道体表标测图q波分布与旁道位置的关系,采用91导联体表标测系统观察26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单旁道)患者q波分布图,并与射频消融成功靶点确定的旁道位置比较。发现旁道位置不同,q波分布有别:左室游离壁旁道(14例)q波分布于左腋中线以后背部上方及右锁骨水平(12例);左后间隔旁道(3例)q波局限于右胸背部(3例)。右侧游离壁旁道(7例)q波分布于右胸背部及肋弓下缘(7例);右前间隔旁道(1例)q波位于右胸背上方(1例);右后间隔旁道(1例)位于右胸背下方及左胸背第5肋以下(1例)。提示体表标测q波分布有助于消融术前旁道定位。
肖洁郭成军胡大一李俊华李俊华关东旭许俊堂商丽华
关键词:房室旁道射频消融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显著上移伴QRS终末波形改变的预后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12导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上移程度及QRS波终末变形,预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后。方法:接受溶栓治疗的连续103例病人,根据入院时12导心电图ST段上移程度及有无QRS波终末变形将病人分为两组,变形组35人,无变形组68人。结果:变形组肌酸激酶(CK)、CK-MB峰值明显高于无变形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变形组在入院时心功能Kilip≥Ⅲ级的发生率、住院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无变形组(P<005)。结论:入院12导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显著上移及QRS波终末变形,与早期预后有密切关系,这种评估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李俊华许俊堂肖洁肖洁徐琳胡大一齐雨清
关键词:心电描记预后ST段QRS波
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被引量:3
1995年
对71例宽QRS心动过速患者作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回顾性分析其心动过速发作时之体表心电图特征,评价并修正国外提出的鉴别宽QRS波心律规则的心动过速的新方法。
刘晓惠胡大一刘建章周鹏肖洁张玲玲
关键词:宽QRS心动过速心电图
体表心电标测QRST积分分析对心肌梗塞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标测中QRST积分偏差图与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利用91导联体表心电标测方法,由100例正常人形成正常平均积分图,110例心肌梗塞患者积分图与之相减,除以正常人积分值的标准差,形成偏差图。偏差指数≤-2的部位为心肌电活动丧失的部位,累及的导联数代表电活动丧失的面积大小,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结果心肌梗塞患者偏差图上出现与梗塞部位相关的显著负性偏差区域,累及导联数多者,心功能较差。结论体表标测QRST积分图及其偏差图有助于估测心功能,并对患者远期预后作出评价。
肖洁胡大一许俊堂李俊华杨舒玲杨新春郭成军
关键词:体表电位图心肌梗塞心室功能积分图
体表电位标测伪差的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2000年
李俊华肖洁杨舒玲
关键词:体表电位标测伪差心脏电生理检查
比较多巴酚酊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与硝酸甘油酯介入^(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AMI病人存活心肌的判定
1997年
比较多巴酚酊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与硝酸甘油酯介入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AMI病人存活心肌的判定刘晓惠①王铁吴雅峰胡大一肖洁张金谷郑柏洁急性心肌梗塞后,造成室壁运动的异常的心肌中,可以为坏死的心肌,也可以是存活的冬眠心肌。识别出心肌梗塞区域的心...
刘晓惠王铁吴雅峰胡大一肖洁张金谷郑柏洁
关键词:存活心肌超声心动图心肌断层显像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性的评价被引量:1
1996年
目的: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心肌的存活性。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本研究,分别采用5μgkg-1/min和10μgkg-1/min的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体表超声心动图观察梗死区域心肌收缩心室壁运动和厚度的变化,以识别有无存活心肌。结果:对36例病人分析了576段心肌,基础状态时94段心肌运动消失;119段心肌运动减低;363段心肌为正常心肌。静脉滴注5μgkg-1/min多巴酚丁胺后,运动消失的94段心肌中,30段心肌心室壁运动及收缩心室壁增厚率得到了改善,其中23段心肌变为运动减弱心肌,7段心肌变为正常心肌,将多巴酚丁胺增量至10μgkg-1/min后,由第1次剂量无反应的运动消失的64段心肌中,有5段心肌心室壁运动和收缩心室壁增厚率得到改善。结论: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识别是安全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晓惠吴雅峰王铁胡大一肖洁刘旭强军万昕红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存活心肌心肌梗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