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劲松

作品数:55 被引量:520H指数:13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9篇化学特征
  • 8篇地球化学特征
  • 8篇地质
  • 6篇地层
  • 6篇构造环境
  • 5篇岩石
  • 5篇花岗岩
  • 5篇藏南
  • 4篇早白垩世
  • 4篇火山
  • 4篇白垩世
  • 3篇地质调查
  • 3篇断裂带
  • 3篇造山带
  • 3篇山岩
  • 3篇泥盆系
  • 3篇浅覆盖区
  • 3篇羌塘

机构

  • 50篇安徽省地质调...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西北大学
  • 5篇安徽省地质矿...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安徽工业经济...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土资源部信...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不来梅大学
  • 1篇安徽省区域地...

作者

  • 55篇童劲松
  • 30篇夏军
  • 30篇钟华明
  • 27篇鲁如魁
  • 8篇许卫
  • 5篇李运怀
  • 5篇储东如
  • 4篇邱军强
  • 3篇张昱
  • 3篇戴圣潜
  • 3篇陈秀其
  • 3篇肖庆辉
  • 3篇王有生
  • 3篇邢作云
  • 3篇徐生发
  • 3篇伍光英
  • 3篇包海玲
  • 2篇张国伟
  • 2篇王志伟
  • 2篇邱瑞照

传媒

  • 14篇安徽地质
  • 10篇地质通报
  • 3篇中国地质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 2篇2005年青...
  • 2篇青藏高原及邻...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地质
  • 1篇中国区域地质
  • 1篇地下水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资源调查与环...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9篇2007
  • 6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5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南部洛扎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详细描述了西藏南部洛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所含的遗迹化石Arenicolitessp .,Beaconitesantarcticus,Chondritessp .A ,C .sp .B ,C .sp .C ,C .sp .D ,?Cruzianasemiplicata ,Palaeophycustubularis,Phycodescircina tum ,Protovirgulariadichotoma ,Skolithosverticalis,Teichichnusrectus和Unaritessuleki计 1 0遗迹属 1 3遗迹种 。
周志澄H.Willems夏军钟华明童劲松
关键词:遗迹化石中生代沉积环境
西藏羌塘西北部干枯沟地区早三叠世晚期碱性岩类的发现被引量:2
2006年
碱性花岗岩分布于西藏羌塘北部的花岗岩带内,岩石K2O+Na2O含量达11.27%~12.02%,具高铝、高碱、低铁镁组分的特征,属碱性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性岩形成于后碰撞期。形成该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加厚陆壳的中下部,反映了研究区古特提斯闭合后经历了陆内造山阶段。霞石正长岩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248.7Ma±2.6Ma,相当于早三叠世晚期。碱性花岗岩的出现是西藏西北部古特提斯造山带崩塌开始的岩石学标志。
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夏军
关键词:碱性岩构造环境
浅覆盖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快速构建——以运漕幅为例
在浅覆盖区地质调查中,钻探和物探等方法常用于揭示地质体三维空间分布。本文借用三维可视化方法,以运漕幅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钻孔资料和人工解译的地质图快速构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以展现研究区第四系宏观地层格架。文中详细介绍...
陈忠良童劲松包海玲
关键词:浅覆盖区
文献传递
西藏南部拉康组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及北喜玛拉雅地层分区的东延
西藏洛扎以南的我国境内存在一套由变质砂岩、变粉砂岩、板岩、泥晶灰岩组成的哑地层,前人称之为拉康组,为时代存疑地层。新近在该组下段的中上部发现了丰富的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经鉴定有4科6属(未定种),时代为早自垩世的贝里...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徐生发
关键词:早白垩世地层分区
文献传递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被引量:47
2006年
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带不同于陆缘俯冲作用和陆间大陆碰撞造山带,也不是陆缘和陆间碰撞造山带发展演化的某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由深部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形成的一个新类型的造山带,又称东亚型造山作用。它的造山作用过程是:(1)早中生代(230~180Ma)的前和初始造山幕,深部软流层物质上涌和底侵作用导致冷、强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线状破裂与局部拆沉;(2)中、晚侏罗世(180~140Ma)主造山幕,软流层大规模上涌并沿着岩石圈底部壳-幔边界横向侵入和伸展,使垂向差异运动转变为水平挤压作用,结果地壳表层发生大规模的褶皱构造变形和推覆构造,使陆壳加厚形成山根,岩石圈根发生部分拆沉;(3)白垩纪(140~65Ma)的晚期造山幕,加厚的陆壳山根与岩石圈根的大规模拆沉,岩石圈进入全新的从挤压向伸展转变和巨大减薄阶段,软流层大规模上涌成山。
肖庆辉邱瑞照伍光英邢作云张昱童劲松
关键词:造山作用岩石圈
西藏松西地区辉绿玢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被引量:1
2005年
青藏高原南羌塘石炭纪-二叠世地层中侵入大量的辉绿玢岩岩墙群,其侵位时代为晚古生代.区域资料显示,这一时期该地区处于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玢岩与洋脊型、洋岛型及典型的大陆裂谷玄武岩都有明显区别,显示出大陆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的拉斑玄武岩特征.辉绿玢岩是冈瓦纳被动陆缘在晚古生代裂解的产物.
钟华明王贵生夏军童劲松鲁如魁
关键词:晚古生代辉绿玢岩裂解
浅覆盖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快速构建——以运漕幅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在浅覆盖区地质调查中,钻探和物探等方法常用于揭示地质体三维空间分布。本文借用三维可视化方法,以运漕幅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钻孔资料和人工解译的地质图快速构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以展现研究区第四系宏观地层格架。文中详细介绍了模型构建的数据源及流程。最后,结合虚拟勘探线剖面成果模型,探索以立体形象的方式显示区域地层分布。所构建的第四系模型可称之为三维地质图,其价值即体现在形象的展现地质体空间分布。
陈忠良童劲松包海玲
关键词:浅覆盖区
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
本文结合构造地质、盆地演化和深部结构探测的最新成果,重点研究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的燕山期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序列、成因类型、深部作用及构造背景,分析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及大别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 ...
童劲松
关键词:壳幔作用地球动力学背景大别造山带
文献传递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被引量:8
2005年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处于印度板块被动边缘一侧,共划分9个沉积相带、9个沉积亚相。日当组由南而北,海水由浅变深,可划分3个相带;陆热组总体处于陆棚环境;遮拉组处于陆棚—深海盆地环境,沿绒布断裂以北,发育拉张环境下的中—基性火山岩,总体沿断裂一带呈中心式喷发,其沉积背景为深水盆地相,发育放射虫硅质岩等;维美组为深水背景,在硅质岩、泥质沉积的陆棚—盆地区,有浅水物质的夹层,发育深切河谷的水道沉积物与浊流沉积物共存现象,并对下伏地层产生强烈的下切;桑秀组区内再次表现为强烈的伸展拉张,绒布断裂可能初现,沿断层发育中心式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出现火山爆发角砾、枕状熔岩、柱状节理发育的安山岩,并在断裂北侧形成滑塌角砾岩,而南部相对平静,沉积一套陆棚相的泥质沉积物;甲不拉组显现“一隆两坳”的地貌单元,北侧绒布断裂以北为开阔海陆棚环境,洛扎以南为闭塞湖环境。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
关键词:古地理
洛扎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被引量:23
2004年
在拉康组中发现了早白垩世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为确定该组时代和喜马拉雅地层区划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亚(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和辉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边缘裂谷型拉斑玄武岩相似,表明新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扩张阶段。初步确定晚白垩世宗卓组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为研究特提斯沉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转变为“远缘前陆盆地”提供了依据,即沉积盆地性质转化的时间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在洛扎一带分布着以库拉抗日巨大岩基为代表的大量SP花岗岩,这些花岗岩是在喜马拉雅造山后碰撞作用阶段地壳快速隆升和大规模伸展拆离背景下地壳熔融的产物。
钟华明夏军童劲松鲁如魁李运怀徐生发
关键词:角度不整合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