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如新

作品数:122 被引量:552H指数:1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9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3篇变应性
  • 62篇鼻炎
  • 55篇变应性鼻炎
  • 17篇细胞
  • 13篇基因
  • 11篇手术
  • 11篇常年性
  • 10篇对变应性鼻炎
  • 9篇黏膜
  • 9篇免疫
  • 9篇窥镜
  • 9篇P物质
  • 8篇鼻黏膜
  • 7篇内窥镜
  • 6篇蛋白
  • 6篇疗法
  • 6篇基因表达
  • 6篇发病
  • 6篇鼻窦
  • 5篇组胺

机构

  • 73篇第二军医大学
  • 42篇复旦大学
  • 10篇济南军区总医...
  • 7篇解放军第97...
  • 7篇张家港市第一...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南通大学第二...
  • 2篇阜阳市肿瘤医...
  • 2篇四川省第二中...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靖江市人民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通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4篇章如新
  • 35篇温武
  • 27篇余少卿
  • 27篇燕志强
  • 19篇周水淼
  • 16篇吴革平
  • 14篇刘国钧
  • 14篇李兆基
  • 12篇沈小华
  • 11篇张速勤
  • 10篇郑宏良
  • 10篇刘锋
  • 6篇姜俊芝
  • 6篇郭志强
  • 5篇孙伟
  • 5篇黄昱
  • 4篇喻红之
  • 4篇司徒慧如
  • 4篇陈英剑
  • 4篇江德胜

传媒

  • 12篇第二军医大学...
  • 8篇中华耳鼻咽喉...
  • 5篇中华耳鼻咽喉...
  • 5篇临床耳鼻咽喉...
  • 5篇老年医学与保...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国外医学(耳...
  • 4篇中国眼耳鼻喉...
  • 4篇临床耳鼻咽喉...
  • 4篇全国中西医结...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上海医学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山东大学耳鼻...
  • 2篇国际耳鼻咽喉...
  • 1篇康复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中医药研究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年份

  • 2篇2019
  • 5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9篇2007
  • 6篇2006
  • 15篇2005
  • 14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7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5
1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声带沟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声带沟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2 9例声带沟患者按有无声嘶及沟的形态分为 3型 :Ⅰ型 :生理型 ,11例 (无声嘶 ) ;Ⅱ型 :裂线型 ,13例 ;Ⅲ型 :局凹型 ,5例 ;后两种为病理型声带沟 ,有声嘶。对有声嘶 18例进行了手术及术后嗓音训练治疗 ,手术方法有 :①黏膜下分离自体脂肪注射术 (Ⅱ型 9例 ,Ⅲ型 2例 ,其中 1例为术式②疗效不佳再手术者 ) ;②黏膜切开挖槽自体脂肪注射术(Ⅱ型 4例、Ⅲ型 1例 ) ;③声带沟切除术 (Ⅲ型 4例 ,包括 1例术式①疗效不佳再手术者 )。所有患者均随访 6个月以上 ,平均为 15 3个月。结果 喉镜及嗓音分析发现 ,13例Ⅱ型患者中 10例 (其中 6例为黏膜下分离自体脂肪注射术 ,占该术式 6 /9;4例为黏膜切开挖槽自体脂肪注射术 ,占该术式 4 /4) ,术后 3个月声带沟消失 ,发音良好 ,声带振动恢复 ;另 3例单行黏膜下分离自体脂肪注射术者 ,术后声带沟变浅 ,仍稍声嘶。 5例Ⅲ型患者中 3例行声带沟切除术后 4~ 5个月声带沟消失 ,发音时声门闭合好 ,声带振动恢复 ;另 2例先单行黏膜下分离自体脂肪注射术或黏膜切开挖槽自体脂肪术者 ,术后 10d~ 3个月声带沟再现 ,再次手术后好转。结论 对声带沟患者应分型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黏膜切开挖槽自体脂肪注射术对Ⅱ型治疗效果最好 。
温武周水淼章如新沈小华王素敏黄益灯孙广滨耿丽萍
关键词:声带沟声嘶脂肪组织
嗜酸性细胞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04年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织内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 ,嗜酸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对嗜酸性细胞结构及功能的逐步深入认识和了解 ,嗜酸性细胞在变应性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燕志强章如新
关键词:嗜酸性细胞变态反应性疾病变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哮喘
喉源性咳嗽病名释义和辨证论治被引量:11
2009年
牟元丽章如新王海娟
关键词:辨证论治咳嗽辨证论治
咽旁间隙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一例
2015年
患者男,36岁,2013年1月因进食异物感4年,进行性加重3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异物感,无咽痛,无声嘶,无发热,无呕血,近3个月来进食异物感加重伴夜间打鼾,无活动后气促,1周前至外院就诊,鼻咽部MRI平扫+增强检查提示:左侧咽旁间隙条片状异常信号肿块影,大小约为6.0 cm×4.0 cm ×2.0 cm,上至鼻咽顶壁,下至会厌谷水平,边界清楚,T1呈等低信号,T2呈高信号,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后肿块可见明显强化.
周玲玲司徒慧如卢晨喻红之章如新
关键词: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咽旁间隙低度恶性活动后气促MRI平扫
生物全息疗法治疗晕动病的体会被引量:3
1992年
全息生物医学是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介于祖国医学和现代生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全息生理学、全息病理学、全息诊断学和全息治疗学等。其中生物全息治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快速、高效等特点,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它的重要意义是能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进行自我救治及相互救治。
章如新
关键词:生物全息疗法晕动病
颞骨巨细胞瘤临床诊治探讨(附1例侵犯颅底巨大颞骨巨细胞瘤及根治性手术)
目的:为了防止颞骨巨细胞瘤漏诊、误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通过对颞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象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重点介绍了巨大颞骨巨细胞瘤颅底侵犯的根治性切除术及复合式自体组织侧颅底修复术,并结合...
章如新燕志强余少卿王来兴温武刘国钧吴革平张国民刘菲
文献传递
变应性鼻炎基因芯片检测及其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变应性鼻炎的基因表达谱。方法 对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进行总RNA抽提 ,纯化后的mRNA进行逆转录制备杂交探针 ,应用含有 12 80 0个人类全长互补DNA(complementaryDNA ,cDNA)的表达谱芯片对 8例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谱分析。结果 在变应性鼻炎的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 734条 ,上调的基因 4 30条 ,下调的基因 30 4条 ,共存性差异表达基因有 2 1条 ,其中上调基因 15条 ,下调基因 6条 ,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中 ,其中有些是炎性反应、免疫应答、免疫调控、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及信号传导的相关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有关。结论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 。
章如新余少卿应康谢毅李东方倪鑫温武沈小华毛裕民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基因芯片基因表达
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与组胺含量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豚鼠不同病程鼻黏膜组织中一氧化氮(NO)及组胺含量,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6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致敏组,致敏组注射卵清蛋白制备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分别于末次致敏前和末次致敏激发后即刻、激发后24、48、72 h处死豚鼠(n=6),取鼻黏膜组织.采用NO检测试剂盒测定鼻黏膜组织NO含量,改良荧光测定法测定鼻黏膜组织组胺含量,应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NO含量与组胺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致敏原激发前致敏组动物鼻黏膜中NO含量和组胺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致敏原激发即刻迅速下降至低于正常对照组,以后呈逐渐回升趋势,72 h后基本接近于激发前水平。致敏组动物鼻黏膜中NO含量和组胺含量呈正相相关,相关性非常显著(r=0.967,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模型豚鼠鼻黏膜组织中组胺含量和NO含量呈正相关。
王素敏郑宏良章如新张速勤温武李兆基周水淼
关键词:变应性组胺鼻黏膜一氧化氮
阶梯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及对补体C3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研究补体C3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PAR)病理、康复过程中的意义 ,探讨应用阶梯疗法治疗PAR的效果。方法 对 114例PAR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 ,观察、比较阶梯疗法组与鼻腔局部用药为主的对照治疗组的近、远期疗效 ,并测定补体C3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 结果 ①阶梯疗法对PAR的近、远期显效率分别为 86 .84%和 87.10 % ,对照治疗组分别为 47.37%和 10 .34 % ,阶梯疗法的近、远期疗效优于对照治疗组 ,经统计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②治疗前PAR患者血清C3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检测组正常人 ,经阶梯疗法治疗 2~ 4周的患者症状完全控制或显著改善 ,血清C3水平明显提高 ,达到正常范围。结论 阶梯疗法具有见效快 ,近、远期显效率高 ,医疗费用低 ,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等特点 ,其疗效机制可能与提高补体至适当水平有关 ,从而在有效消除补体C3对鼻粘膜损伤作用的同时 。
孙爱华吴建郎军添章如新姜元芹
关键词:补体变应性鼻炎常年性鼻炎阶梯疗法
维生素AD对变应性鼻炎大鼠IL-4、IFN-γ和IgE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AD(Vit AD)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IL-4、IFN-γ和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R组和Vit AD干预组,以卵清蛋白为过敏原建立AR大鼠模型,Vit AD组用浓鱼肝油滴剂0.2 mL灌胃,1次/d,连续14 d。干预两周后,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原实验,检测模型制备效果;用ELISA法对各组大鼠血清IL-4、IFN-γ和IgE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R组IL-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gE水平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Vit AD干预后,大鼠血清IL-4水平显著低于AR组(P<0.05),IgE水平低于AR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与AR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it AD可以显著影响AR大鼠的IL-4水平,对IFN-γ和IgE的影响不显著。补充Vit AD可能成为AR预防和治疗的辅助疗法。
吴革平章如新燕志强余少卿温武孙伟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维生素AD白介素4Γ-干扰素免疫球蛋白E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