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股骨颈骨折的分析评价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对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股骨颈骨折的预后评价进行相关技术总结。方法选取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64排CT增强扫描,采用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技术,认真分析研究对比健侧和患侧股骨头颈区血供分布及血管形态影像资料。结果股骨头颈区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圆韧带动脉,显影情况各具特征,9例头下型骨折圆韧带动脉均未见血管显影。5例旋股内、外动脉远端分支血管稀疏,上支持带动脉扭曲闭塞,局部受压征明显。1例旋股内动脉主干完全闭塞。1例旋股内、外动脉主干完全闭塞。18例经颈型骨折,旋股内、外动脉主干均显影明显。基底型骨折3例,2例仅见部分支持带动脉变形移位。结论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可以为股骨头颈区骨折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上提供更为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可以进一步评估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或骨不愈合的几率,对预后做出一个较为可靠的预估。
- 贺玉玺穆耀强张旭王佳丽
- 关键词: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股骨颈骨折
- 不同类型心房纤颤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心房纤颤(AF)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类型的AF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皆存在差异。比较阵发性心房纤颤(Pa AF)与持续性心房纤颤(Pe AF)患者AIS的临床特点,以明确两者发病机制存在的差别。方法242例AIS患者,其中男性103例,女性139例;年龄53~86岁,平均年龄为78.4岁。根据AF特点分为Pa AF组(57例)与Pe AF组(185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与Pa AF组相比,Pe AF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偏高。Pe AF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与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皆高于Pa AF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在Pa AF患者更普遍,而Pe AF组更多伴随左心房增大。结论与Pa AF相比,Pe AF患者AIS短期预后差。这可能与不同亚型AIS在两组中的不同发病率有关,也与两组患者左心房产生的血栓结构及体积存在差异相关。
- 王朝霞路雅宁徐秀芝穆耀强刘富强
-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
- 大脑中动脉支配区急性脑梗死的弥散加权成像病损分型的意义
- 2012年
- 目的:大脑中动脉(MCA)支配区脑梗死的分型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对MCA支配区急性脑梗死(AIS)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1)检查,根据DWI结果对AIS分型与其机制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MCA支配区的AIS患者,对所有人选患者进行DW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并评价DWI病灶特点及MCA病变。AIS的DWI病损分为6型:①大面积脑梗死;②其它皮层梗死;③皮层小梗死;④内侧分水岭区梗死;⑤深部小梗死;⑥其它深部梗死。结果:人选本研究的MCA支配区的AIS患者共129名。DWI亚型中最多见的是皮层小梗死(44/129,34.1%),且皮层小梗死的MCA狭窄病变较其它亚型最常见(25/34,56.8%)。大面积脑梗死亚型的MCA闭塞病变较常见(7/12,58.3%)。结论:本研究结果DWI病损分型与MCA支配区AIS的病因存在相关性。DWI病损分型可对明确AIS病因提供线索。
- 路雅宁穆耀强王佳丽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病因
- 大脑中动脉狭窄对心房纤颤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心源性栓塞是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主要病因。大脑中动脉(MCA)支配区AIS是最常见的。研究MCA狭窄(MCAS)与AF患者发生的MCA支配区AI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择AIS同时伴有AF的患者232例,其中男性140例,女性92例;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74.2岁。根据MCA狭窄程度,将AIS患者分为MCAS组(MCA狭窄率≥70%)与大脑中动脉非狭窄(MCANS)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MCAS患者27例,MCANS患者205例。与MCANS患者相比,MCAS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较高(P〈0.01),而心脏病发病率偏低(P〈0.05)。MCANS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P=0.01)、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P〈0.01)及左心房前后径(LAD;P=0.03)皆高于MCAS组。腔隙性AIS在MCAS组中更多见(P=0.04),而多发性AIS在MCANS组中更普遍(P〈0.01)。结论 AF患者发生MCA支配区AIS时,MCA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AIS不同分型存在相关性。MCA轻中度狭窄时发生心源性AIS中的概率更高。MCA严重狭窄时动脉粥样硬化性AIS的发生率更高。
- 宋静杰路雅宁师聪红吴跃华景艳穆耀强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心房纤颤心源性栓塞心源性脑卒中
- MRI对老年骨质疏松所致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MRI对老年骨质疏松所致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腰背部疼痛的老年患者均行X线检查及MRI检查。结果:本组54例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像,椎体无明显形态改变,骨皮质及骨小梁无明显中断MRI上,受伤椎体分别为:胸椎34例,其中T12椎体19例,腰椎20例。结论MRI是一种能清晰显示隐匿性骨折的骨折、水肿,早期准确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检查方法,如果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x线诊断结果显示阴性,而且不能排除E叁匿性骨折,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 穆耀强张永春
- 关键词:骨质疏松隐匿性骨折磁共振成像
- 单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磁共振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表现
- 2005年
- 郝凤英郝玉喜白玉贞穆耀强王丽红
- 关键词: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 磁共振对急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MRI对急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髌骨脱位患者的MRI资料。结果:股骨外髁前侧面和髌骨内下关节面骨髓水肿的出现率均96%;39%可见髌骨内后缘骨软骨骨折。100%出现关节积液,包括关节积血5例,关节脂血症2例。结论:急性髌骨外侧脱位的MRI表现取决于其特定的损伤机制,股骨外髁前侧面和髌骨内下关节面同时出现的骨髓水肿、髌骨内后缘的骨软骨骨折、髌骨内侧支持带异常为常见而又具有特征的MRI征象。
- 穆耀强王佳丽
- 关键词:急性髌骨脱位磁共振
- 急性皮层下脑梗死的临床与弥散加权成像特点的比较研究
- 目的浅穿支动脉脑梗死(SPI)及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IBI)的病理学机制存在差异但临床较难鉴别。病理学机制是诊断及治疗急性脑梗死(AIS)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AIS存在不同发病机制。本文对SPI...
- 路雅宁赵雪霞穆耀强
- 急性皮层下脑梗死的临床与弥散加权成像特点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急性皮层下脑梗死(acute subcortical infarcts,ASCI)分为深穿支动脉脑梗死、浅穿支动脉脑梗死(superficial perforator infarcts,SPI)和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iInternal border-zone infarcts,IBI)。由于后二者不易鉴别,我们分析并比较SPI和IBI的临床特点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以明确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的差别。方法本研究利用已有的DWI模板,根据脑动脉支配区特点把ASCI患者分为SPI与IBI两组,分别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IBI组有39名患者,SPI组有62名患者。与IBI组患者相比,SPI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患者可能存在心源性栓塞的比例较大,临床症状相对轻。IBI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的严重狭窄率或闭塞率更高,且其梗死灶常为串珠样(P<0.01)。而SPI组为更多伴随皮层小梗死病灶(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IBI主要是脑动脉血流动力性障碍所致,而栓塞机制是SPI的重要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的差异导致两种不同亚型的脑梗死临床特点与神经影像学存在区别。
- 路雅宁宋静杰穆耀强
- 关键词:分水岭区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栓塞
- 心房纤颤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弥散加权成像特点分析
- 2014年
- 目的:心房纤颤( 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急性脑梗死(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我们比较AF患者与非AF患者AI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本研究把入选的196名AIS患者根据是否存在AF分为AF组与非AF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与非AF组相比, AF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偏高。 AF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与出院时改良 Rankin 量表( mRS)评分皆高于对照组。多发性梗死灶、皮层梗死及出血转化在AF患者中更多见。结论:临床与弥散加权成像特点有助于对AF患者发生的AIS早期明确病理学机制提供线索与帮助。
- 穆耀强张永春路雅宁
- 关键词:心房纤颤急性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心源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