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瑜

作品数:45 被引量:446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臭氧
  • 11篇流层
  • 11篇降水
  • 10篇对流层
  • 9篇数值模拟
  • 9篇值模拟
  • 7篇气溶胶
  • 7篇光化学
  • 6篇对流层臭氧
  • 6篇春季
  • 4篇中尺度
  • 4篇酸雨
  • 4篇污染
  • 4篇大气气溶胶
  • 3篇中尺度降水
  • 3篇太阳
  • 3篇污染物
  • 3篇个例
  • 3篇层状云
  • 3篇臭氧垂直分布

机构

  • 44篇北京大学
  • 13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香港理工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云南大学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作者

  • 45篇秦瑜
  • 11篇赵春生
  • 8篇郑向东
  • 7篇李维亮
  • 7篇陈尊裕
  • 7篇纪飞
  • 7篇陈鲁言
  • 6篇崔宏
  • 6篇郑永光
  • 6篇周秀骥
  • 5篇陈辉
  • 5篇郭世昌
  • 4篇周广强
  • 4篇张远航
  • 3篇朱佩君
  • 3篇陈艳
  • 3篇张代洲
  • 3篇汤洁
  • 3篇刘洪利
  • 3篇苏文颖

传媒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大气科学
  • 3篇云南大学学报...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气象学报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化学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第七届全国大...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第九届全国大...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7篇2001
  • 1篇1999
  • 6篇1998
  • 1篇1997
  • 4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内辐射传输过程对对流降水过程的影响被引量:8
2003年
模拟并讨论了云内辐射传输过程对积云暖云过程和积云冷云过程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长波辐射使云顶冷却、云底加热,使得整个云体的垂直温度梯度加大,促进了云内的对流运动;短波辐射对云顶加热作用抑制了云中的对流运动.对暖云过程,辐射传输方案的引入,使云水、地面降水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仅考虑长波辐射传输过程时的增加更显著.对冷云过程,长短波辐射的不同作用更为明显:仅考虑长波辐射时,云中的霰量增加;同时考虑长短波辐射时,云中霰量减小.与不考虑辐射过程相比,仅考虑长波辐射传输,可以使地面降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考虑长、短波辐射传输,可以使冷云的地面降水量减少,而使暖云的地面降水略有增加.
赵春生丁守国秦瑜
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积云降水量降水预报
一次对流层异常臭氧次峰的观测研究及其动力输送过程的分析被引量:13
2003年
文中分析了 1996年 8月 1日发生在西宁 (36 .4 3°N ,10 1.4 5°E ,海拔 :2 2 96m)地区对流层异常臭氧次峰现象。观测资料揭示了高空低压槽东移是臭氧次峰的主要天气特征。三维后向轨迹计算表明 ,尽管代表臭氧次峰的气团可以追溯到中亚地区 ,但是明显的气团向下输送则发生在新疆、青海间的高空低压槽内。中尺度模拟进一步确认了对流层顶折叠和平流层向下输送是臭氧次峰出现的动力机制。
郑向东周秀骥秦瑜汤洁李维亮
关键词:对流层后向轨迹
层状云降水中化学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1995年
对一维时变的层状云物理化学模式的化学过程作了研究,引入了较为细致的化学模式,并以类似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方式处理了气液传输、碰并和云雨转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典型条件下的云雨酸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高空云雨水组成随时间逐渐减小,地面雨水组成呈峰型分布。在降水后期pH值主要同O_3和SO_2有关;主要来自气溶胶,来自NH_3,气体和气溶胶对的贡献大致相当,和Ca ̄(2+)的云下清除约占60%~80%;在降水前期H_2O_2时S(Ⅳ)的氧化超过O_3,降水后期S(Ⅳ)的氧化主要通过O_3。
张远航张行军李金龙秦瑜
关键词:酸沉降层状云数值模拟降水化学
东亚沙尘暴数值模拟 Ⅱ个例分析被引量:13
1998年
利用文献[1]中设计的沙尘暴预报模式,详细地模拟了一个发生在东亚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得到了沙尘暴起动、传输和沉降的具体特征。分析了粒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并将模拟结果与同期的实际观测比较,证明该模式对沙尘暴天气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纪飞秦瑜
关键词:沙尘暴数值模拟个例分析
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01年
利用 196 3~ 1985年北半球的平流层臭氧观测资料 ,采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 ,初步分析了北半球、特别是东亚地区大气臭氧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北半球大气臭氧的空间分布可能与下垫面的性质有关 ;(2 )东亚地区大气臭氧的时间分布主要具有 2年和 11年变化的周期特征 ,这与太阳黑子的准 2年和准 11年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3)北美地区的臭氧变化则主要包含 4年和 7年的周期变化成分。
黄仪方郭世昌陈辉秦瑜吴涧
关键词:平流层臭氧北半球下垫面太阳黑子
一次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中臭氧通量的估算被引量:7
2004年
利用2001年春季TRACE实验在东亚地区8个地点进行臭氧探测得到的臭氧廓线,在物质通量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臭氧探空廓线的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的计算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了2001年3月底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次平流-对流层交换过程导致的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计算结果表明,在我们研究的个例中,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比全球和半球平均大1个量级左右。与传统的采用对流层顶臭氧近似浓度来计算臭氧通量的方法相比,用实测臭氧探空廓线计算得到的通量稍高,但是量级相同。
崔宏赵春生秦瑜郑向东郑永光陈尊裕陈鲁言
关键词:对流层顶
对流层光化学过程中的气粒转化研究被引量:29
2001年
在MMS和RADM耦合的基础上,考虑了NH3的源排放,获得了NH3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体向粒子的转化,结果表明:干气溶胶总量分布与大气中H2SO4、NH3的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富氨环境条件下,产生干气溶胶的多少是出H2SO4浓度决定的;气溶胶中的含水量与干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没有太多的联系,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
纪飞苏文颖秦瑜
关键词:气溶胶硫酸盐对流层光化学反应氨气
臭氧垂直分布个例观测中次峰现象的诊断分析被引量:9
2001年
根据臭氧探空观测数据,结合气象和卫星观测资料,对1999年8月2日北京地区10~18 km高度范围出现的臭氧次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臭氧次峰的出现与切断低压这一天气过程有密切联系,并伴有显著的高空急流,用国家气象中心高分辨率同化预报系统(HLAFS)再分析网格点数据对臭氧次峰的动力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说明非地转平流输送和对流层顶折叠是对流层臭氧次峰形成的重要原因。
郑向东李维亮周秀骥汤洁秦瑜
关键词:切断低压大气观测
QBO形成过程中重力内波的活动特征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利用一个沿赤道的经度-高度二维原始方程模式,在下边界处采用一个东传、波数为1(波1E)和一个西传、波数为2(波2W),相速度绝对值均为31m·s-1的两个波作为强迫波,对赤道平流层低层的大尺度运动进行了模拟,再现了平均纬向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式变化,振荡周期约为36个月,东西风带的最大风速达48m·s-1,远远超过两个强迫波的相速度。波动分析表明,通过波与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许多新波,新波中波数为1的西传波(波1W)和波数为2的东传波(波2E)在QBO形成过程中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强迫波1E和2W可分别将西风带和东风带加速到31m·s-1,对于东风带,相速度约为91m·s-1的波1W可进一步加速平均流到48m·s-1;而对于西风带,波2E在20km以下对平均流有一定的加速作用。
张代洲秦瑜田中浩钱公望
关键词:重力内波准两年周期振荡大气动力学
近年来大气气溶胶模式研究综述被引量:20
2004年
该文对当前大气气溶胶模式的发展和应用作了简单的回顾和评述 ,介绍了较流行的几个气溶胶热力学平衡模式和适用于城市 区域空气质量研究的气溶胶模式的特点 ,并对发展一个完全的气溶胶动力 化学模式的复杂性进行了探讨 ,指出未来气溶胶模式发展和改进还需要在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和转化机制 ,云、雾等条件下气溶胶的形成和转化 ,以及复杂的气溶胶物理、化学过程与区域、全球模式的耦合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颜鹏李维亮秦瑜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空气质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