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恶性疟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疗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恶性疟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本院2008至2014年13例恶性疟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例,年龄22~60岁,均符合恶性疟疾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断。其中10例合并脑型疟,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2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经抗疟原虫治疗、激素治疗、补液对症治疗以及呼吸机、血液透析滤过等,入组的1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1例治愈出院,其中5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肾功能恢复,随访11例治愈患者均未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2例病例出现再燃。结论疟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控制溶血及阻止脏器损害具有重要作用;大剂量长疗程使用蒿甲醚可增强抗疟原虫效果,早期应用激素可有效阻止溶血,减轻肾脏损害,对严重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及时采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 王爱彬田地蒋荣猛李辉王琳倪亮徐艳利宋蕊卢联合陈志海
- 关键词:恶性疟溶血尿毒综合征
- 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方法T—SPOT.TB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92例,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T-SPOT.TB敏感度的影响。Logistic多因素分析T—SPOT.TB敏感度的影响因素。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晚期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19例,分别以Ficoll分层液法提取PBMC和Percoll分层液法提取淋巴细胞后进行T—SPOT.TB,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其优劣性。结果92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T—SPOT.TB阳性51例,敏感率为55.4%。CD4+T淋巴细胞〈20/μL时T—SPOT.TB的敏感度为26.3%(10/38),CD4+T淋巴细胞〉200/μL时敏感度为92.9%(13/14)。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合并肺外结核患者的T—SPOT.TB敏感度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OR=3.042,P=0.038);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T—SPOT.TB敏感度呈正相关,每升高100/μL其敏感度增加2.889倍(OR=3.889,P=0.016);淋巴细胞占PBMC比例与T—SPOT.TB敏感度呈正相关,每提高30%其敏感度增加1.393倍(OR=2.393,P=0.045)。Percoll分层液法提取淋巴细胞后进行T—SPOT.TB的敏感度为52.6%(10/19),Ficoll分层液法提取PBMC后进行TSPOT.TB的敏感度为36.8%(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结论基于淋巴细胞的T—SPOT.TB的敏感度高于基于PBMC的T—SPOT.TB。
- 王爱彬杨思园蒋荣猛王琳田地徐艳利张伟宋美华陈志海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 疟疾早期溶血与治疗后迟发性溶血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疟疾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疟疾患者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的发生率、发病时间及临床特点。比较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组与治疗后无迟发性溶血组的人口学、病原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89例疟疾患者中,8例发生治疗后迟发性溶血,发生率为8.99%。发生中位时间为抗疟疾治疗后7.5d,终止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中位时间2.5d;8例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其中4例符合高疟原虫血症。无迟发性溶血组中28例患者来自疫区,而迟发性溶血组无一例来自疫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Fisher确切概率法)。无迟发性溶血组Hb为(108.35±19.72)g/L,明显高于迟发性溶血组的(44.87±11.5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3,P〈0.01)。结论恶性疟原虫感染、高疟原虫血症及无疟疾免疫力者可能是疟疾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的危险因素。
- 王爱彬王琳蒋荣猛田地倪亮徐艳利宋蕊卢联合陈志海
- 关键词: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