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敏
-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 系统论视域下的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基于系统哲学的诠释视角,本文分析了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研究的系统研究路径: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并用及跨学科途径;阐发了其系统指导思想,即系统的规律性和"和谐":他用"情感结构"概念对乡村怀旧进行了去魅,对乡村与城市的对立进行了解构,挖掘出城市的两面性:"光明"与"黑暗"。同时他把限于一国的城乡关系拓展到世界范围,使这一系统更优化,这就是该系统的自组织涌现和演化。
- 王智敏
- 关键词:乡村城市系统论情感结构
-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元考核模式探究被引量:3
- 2017年
-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具有极大的反拨作用,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测试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评价观为多元考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在翻转课堂的时代背景下,应在考核中引入翻转课堂元素,使之成为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研究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现有技术力量,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元考核模式。
- 王智敏
-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 后方法视域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的培养被引量:10
- 2020年
-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把文化意识培养列为重要目标,但传统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师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意识缺失;文化意识教学内容单一,体系不完善;文化意识教学途径局限,效率低下等。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后方法的文化意识培养可以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三方面对传统文化意识教学进行创新,即:基于后方法外语教学"三大参数",提高师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动机;根据后方法外语教学十大宏观策略,创新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基于后方法时空观,拓展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 王智敏董艳
-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教学文化意识
- 《喜福会》隐喻意象及其主题建构
- 2011年
- 通过对《喜福会》隐喻意象的分析,根据隐喻主题建构功能,提出在小说叙述结构中贯穿了由一个中心隐喻和大量衍生的次要隐喻支撑的"失散"———"回归"主题。这一主题是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美国华人群体文化处境的一种隐喻,同时也表征了普通人的生命轨迹。它代表了美国华裔从与母语母国的疏离和由此引发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失散",到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逐渐被唤醒和"回归"的历程,也象征了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使本文具有了广义的人文关怀。
- 王智敏
- 关键词:《喜福会》隐喻主题建构
- 《千金》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 2015年
- 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角度解读林露德的历史小说《千金》,发现其"历史的文本性"主要影射在对历史文本和历史事件的改写上:主要历史文本指向中国的神话传说和中国意象;主要历史事件则是华人西部拓荒。其"文本的历史性"则从"发声""拯救""华裔女英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三者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反映出作者填补历史断层的书写模式。
- 王智敏
- 关键词:《千金》新历史主义
- “残缺的爱”——《喜福会》“创伤性记忆”的心理学解读被引量:8
- 2012年
- 《喜福会》中人物的"创伤性记忆"贯穿小说始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及命运归宿。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解读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创伤性记忆"及其应对机制,并注解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她们施与彼此的爱是"残缺的爱"。同时,深层次挖掘了人物"创伤性记忆"投射出的隐喻内涵:人物的创伤体验影射了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人群体的"集体创伤性记忆";也进一步升华出小说这种文学再创作形式也是作者谭恩美人生伤痛的再现与治疗过程。
- 王智敏
- 关键词:《喜福会》创伤性记忆精神分析心理学
- “残存”:《骨》的“忧郁”叙事
- 2016年
- 亚伯拉罕(Nicholas Abraham)与托洛克(Maria Torok)以弗洛伊德的"忧郁"概念为基础,阐释了"残存困扰"这一问题。从这一视角,揭示《骨》"忧郁"的时间观,即关于"残存的时间观",如何批判现代性的主体观和历史观。同时,对三个主要的"残存"隐喻——不可言说的秘密、骨、老人,从"忧郁"这一精神分析范式下,通过去隐喻化的策略来解读其隐喻内涵。此外,还进一步剖析小说中"残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保密",并从不同"忧郁"性别主体进行阐释,揭示了华裔主体和美国民族国家层面的矛盾。
- 王智敏
- 关键词:《骨》忧郁
-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系统研究
- 2023年
- 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首次提出,自近代以来,英国社会暗含一个反工业的思想脉络,即“文化与社会”传统。本文从系统哲学视角分析威廉斯“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系统研究方法,阐述系统各要素“工业”“阶级”“民主”“艺术”与“文化”这一整体之间的关系,揭示“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系统演化。研究发现,威廉斯采用了历时分析与共时分析并用的方法和关键词研究范式;系统各要素与文化这一整体的关系遵循整体性和非加和性的系统原则。此外,“文化与社会”传统在自组织作用下演化出威廉斯的其他相关研究,在马丁·威纳的文化史研究和佩里·安德森史学研究的他组织作用下拓展了研究领域和研究维度,实现了系统进化。
- 王智敏
- 关键词:文化社会系统哲学
- 《亚当·比德》中的共同体形塑被引量:1
- 2019年
-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三大支柱”:血缘、地缘和心智。《亚当·比德》中的共同体形塑符合这一构建模式:洪水吞没了亚当父亲,这一意象是冲破血缘局限的力量,为人物从自我走向非我提供了主客观条件;故事发生地干草坡与它的“镜像”——史诺菲尔德的对比观照,突出了干草坡这一教区共同体的地缘美,方言是这一地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体成员同心同德的“心智培育”通过“同情”这一艾略特笔下的共同体要素和劳动这一“共同体之根”实现。
- 王智敏董艳
- 关键词:《亚当·比德》共同体血缘地缘心智
- 《德伯家的苔丝》与哈代的“共同体形塑”被引量:1
- 2018年
- 哈代参与了19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大辩论。从《德伯家的苔丝》可以看出他对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古典教育论核心词汇的消解,对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参照,进而得出哈代式共同体的前提:在两希文化的博弈中,应压制"英国性"中"理性克制"的希伯来精神,发扬"自发感性"的希腊精神,具有宏大视野,才能达致"和谐"共同体。同时,哈代对阿诺德关于乡村阶层的论述作了回应,他对这一共同体主体的选择也进行了达尔文式解读。基于此,他发掘了"乡土气息"的核心部分,即"最原始的热情",这是组成有机共同体的关键,亦即卡莱尔所说的"工作福音"。
- 王智敏吴亭静
-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达尔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