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住院新生儿药物镇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新生儿镇痛管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INAHL数据库及Google学术,收集住院新生儿药物镇痛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2016年11月1日至2021年11月1日。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方法评价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共36个结局指标。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5篇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等级为中等质量,2篇为极低质量。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36个结局指标中,中级指标有7个(19.44%)、低级指标有22个(61.11%)、极低级指标有7个(19.44%);造成证据质量降级的原因主要为研究结果的不精确性(71.74%)。结论阿片类药物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疼痛评分,但可能会增加低血压发生率;对乙酰氨基酚能显著降低新生儿眼科检查的疼痛评分,减少术后吗啡用量,且无不良反应报告,但其对操作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不及葡萄糖和蔗糖;利丙双卡因和丁卡因可缓解住院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和腰椎穿刺疼痛,但利丙双卡因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可乐定可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性疼痛,且无不良反应报告。建议新生儿科医师根据临床判断和疼痛评估结果选择性地使用镇痛药物。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16S rDNA PCR联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别对12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组)发生喂养不耐受24 h内(t0)及喂养不耐受恢复后(t1)的粪便标本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并通过T-A克隆测序,了解其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同期采集12例孕周、出生体质量、日龄匹配的喂养耐受新生儿(对照组)粪便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DGGE分析,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粪便标本的条带丰富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9.00±2.83 vs12.76±2.38,P<0.05),香农威纳指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2.12±0.36 vs 2.51±0.19,P<0.05);喂养不耐受恢复后(t1)粪便标本条带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0±1.91 vs 14.75±1.76,2.61±0.14 vs 2.66±0.13,P>0.05);克隆测序发现,喂养不耐受组粪便标本中克雷伯菌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53.40%vs 40.94%,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随着病情的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新生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可能与其肠道菌群中克雷伯菌属比例增加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