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梅
- 作品数:70 被引量:35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与儿童智力测验临床应用比较被引量:4
- 1999年
- 作者对1406例患儿的智力测验和社会适应能力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评估结果不相符率达24.8%,其中以智力评估(IQ)低于社会适应能力评估(SQ)为绝大多数(86.8%);对不同疾病种类和不同智力测验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后得出,学习困难不相符比例占多数(41.1%),智力测验评价低于社会适应能力结果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为多数(35.2%)。
- 王惠梅韩军
- 关键词:智力测验社会适应能力儿童精神发育迟滞
- 波特奇(portage)早期教育法在临界智能儿童训练中的应用
- 近年来,儿童行为治疗正悄然兴起,智力康复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政府将其纳入议事日程,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机构,设置科室,积极开展康复训练的研究。对弱智儿童及临界智能儿童也开展有效的训练治疗。我们专门对临界智能儿童采取相应...
- 杜焕英余文王惠梅马玉中王向衢
- 文献传递
- 多巴胺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被引量:1
- 1999年
- 通过10余年来对前额叶回路的研究,认为回路对大脑皮层功能活动有着强化和抑制双重调节作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理学基础与此相关。多巴胺在儿童发育过程中起积极作用,多巴胺的浓度在儿童两岁时达高峰,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多巴胺浓度可通过其代谢产物香草酸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而测定。多动水平与见状核高浓度的香草酸有关,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应用可导致脑脊液中香草酸的降低,这可能与通过减少尼氏小体对多巴胺的释放有关。研究认为:多巴胺受体D4的等位基因结构异常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
- 王惠梅
- 关键词:病因学多巴胺儿童
- 白血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父母情绪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白血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父母情绪的影响。方法2004—2005于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CS)、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少儿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白血病组(20例)和非白血病组(51例)2组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主观生活质量以及个性特征调查比较;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2组儿童的父亲和(或)母亲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白血病组与非白血病组儿童在自我意识水平、主观生活质量以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儿童的父母在焦虑[A分值,(10.25±3.34)分]、抑郁[D分值,(9.44±3.92)分]和总分[T分值,(19.69±6.61)分]均显著高于非白血病组父母得分[(8.06±4.36)、(6.48±4.57)、(14.54±7.98)分,P<0.01]。结论儿童期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在心理行为特征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白血病儿童父母较非白血病儿童父母有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因此,在治疗儿童躯体疾病的同时,对白血病儿童及其家庭进行社会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 王惠梅李庆鳞王晓晖崔玉清何淑贞
- 关键词:白血病慢性病儿童父母心理卫生
- 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新生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围产期高危新生儿神经心理发育的效果。 方法 采用自行编写的 0~ 3岁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大纲、早期预防感觉统合失调被动按摩操等干预方法 ,对高危干预组儿童进行综合干预 ,另设高危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早期神经心理发育监测。 结果 高危干预组各能区发育商 (DQ)和总DQ( 99.84± 15 .72 )均显著大于高危对照组 ( 80 .99± 15 .0 4 ) (P <0 .0 1) ;但与正常对照组 ( 99.2 2± 13.39)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高危干预组平均DQ <75的比例 ( 1/ 5 8)显著少于高危对照组 ( 8/ 4 2 ) ,差异有显著性 ( χ2 =8.72 8,P <0 .0 5 )。 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高危新生儿的神经心理发育。
- 王惠梅师晓红曹玉莲张红张镁硒杜焕英姚建宏李庆鳞张小莉秦桂秀王芷芳
- 关键词:早期综合干预新生儿神经心理发育感觉统合失调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诊断新进展
- 2002年
- 陆素琴王惠梅
-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症
- 高危新生儿的智力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王惠梅师晓红杜焕英王晓晖王慧琴
- 关键词: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早期干预高危因素
- 儿童心理行为专科建设专家共识
- 2023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改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病率呈递增趋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近三十年来,心理卫生问题在18岁以下人群中呈逐步上升趋势,抑郁症已成为导致青少年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已成为15~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我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儿童青少年整体心理障碍流行率为17.5%。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亦呈现上升趋势[3],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的患病率从2000年的1/150上升至2020年的1/36[4]。虽然近年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大力建设儿童心理行为专科,但在发展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科范畴认知差异大、人员资质混杂、地区发展不平衡、规范性不足等。为了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规范和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行为诊疗服务,促进儿童心理行为专科可持续发展,参照《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5]、《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6]和《医疗机构临床心理科门诊基本标准》[7]有关要求,结合我国儿童保健工作实际,拟定了本专家共识,本共识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系列专家共识之一。
- 静进欧萍徐海青陈立竺智伟江帆钟燕雷晓梅万国斌王惠梅王琳陈艳妮张悦李咏梅徐桂凤梁晶晶王馨
- 关键词:儿童保健工作医疗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流行率专科建设
- 可乐定透皮贴剂治疗抽动障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探讨可乐定透皮贴剂治疗抽动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37例符合CCMD-3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及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临床诊断标准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采用可乐定透皮贴剂或安慰剂治疗4周,贴剂1片贴于背部肩胛骨下,每周左右交替。可乐定透皮贴剂与安慰剂比例为3∶1,所用贴剂剂量根据体重高低分别为1.0mg/w,1.5mg/w和2.0mg/w。如耶鲁大体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减分率<30%且CG I-I评分≥4视为无效,在3周末终止试验,并予以泰必利治疗。结果经过4周治疗,试验组YGTSS从治疗前(21.35±8.67)分下降至治疗末的(9.83±7.77)分;对照组从治疗前(22.56±8.79)分下降至(11.84±8.01)分。两组相比在治疗第4周末YGTSS总分修正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中19.08%(62/325)患者为临床痊愈,49.23%(160/325)患者为显著进步,11.38%(37/325)患者为进步,20.31%(66/325)为无效。治疗4周后对照组中11.71%(13/111)患者为临床痊愈,35.14%(39/111)患者为显著进步,35.14%(39/111)患者为进步,35.14%(39/111)为无效。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8.5985,P<0.01)。试验组治疗的有效率为68.31%,对照组为46.8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χ=16.0467,P<0.001)。两组在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生命体征、皮肤反应等方面均无明显异常。试验组中共10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对照组为7.21%),具体为贴剂处皮肤皮疹1.33%(对照组为5.45%)、谷丙转氨酶升高0.90%(对照组为0)等,和对照组相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乐定透皮贴剂用于治疗抽动障碍有效而安全,可乐定透皮贴剂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差异有显著性(P<0.05)。
- 杜亚松李华芳钟佑泉焦富勇于得澧王惠梅苏林雁王民洁马士薇顾牛范
- 关键词:可乐定透皮贴剂抽动障碍疗效
- 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与家庭养育环境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 张晋晋谢冰洁吴国连石秋霞魏晓娟王惠梅
-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