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朝

作品数:17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江门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浆
  • 5篇蛋白
  • 5篇血管
  • 5篇氧化氮
  • 5篇一氧化氮
  • 5篇急性
  • 4篇血管性假血友...
  • 4篇血管性假血友...
  • 4篇血友病
  • 4篇血友病因子
  • 4篇膜蛋白
  • 4篇颗粒膜蛋白
  • 4篇假血友病因子
  • 4篇病因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Α颗粒...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脑血

机构

  • 17篇江门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江门市中心血...
  • 1篇江门市职业病...

作者

  • 17篇王小朝
  • 7篇卢岑
  • 6篇王丹
  • 5篇石胜
  • 5篇张卫红
  • 5篇朱浩佳
  • 2篇许鸿灏
  • 2篇曾俊杰
  • 1篇陈荣植
  • 1篇黄伟刚
  • 1篇熊美珍
  • 1篇郭翼华
  • 1篇黄文涛
  • 1篇熊燕
  • 1篇陈青龙
  • 1篇项嘉亮
  • 1篇朱振宇
  • 1篇司徒良
  • 1篇张雅西
  • 1篇梁焯辉

传媒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河南实用神经...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9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变化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47例脑梗死患者外周血NO和vWF的水平,并分别和4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将脑梗死患者的NO值和vWF值作直线相关分析。另外观察了其中11例脑梗死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外周血NO和vMF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血浆NO为63.03±31.70μmol/L,低于正常对照组(83.32±25.32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vWF为116.23%±29.14%,高于正常对照组(80.25%±24.47%),差异有显著性(P<0.001)。脑梗死患血浆NO和血清vWF之间没有直线相关性(γ=0.027,P>0.05)。脑梗死组中的11例患者在治疗2周后,其血浆NO由61.69±22.55μmol/L上升到75.03±32.54μmol/L,血清vWF则由126.36%±40.0%变为132.64%±52.19%,但二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着脑血管基础张力的调节受影响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并存在血管内细胞受损。这些病理变化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并经过短时间治疗难于明显恢复。
卢岑王丹王小朝
关键词:脑梗死外周血一氧化氮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急性脑血管疾病血浆vWF的临床观察
2001年
王丹王小朝朱浩佳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疾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病理机制
骨折患者长期固定治疗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骨折长期固定治疗患者尿脱氧吡啶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 7例 (男 2 2例 ,女 15例 )骨折长期固定治疗患者及 3 0例 (男 15例 ,女 15例 )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钙 (Ca)、磷 (P)、总碱性磷酸酶 (AKP)、尿钙 /肌酐 (Ca/Cr)、尿脱氧吡啶啉 (DPD)的水平。结果 骨折长期固定治疗患者血清钙、磷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AKP、Ca/Cr、DP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P <0 0 5 ,P <0 0 5和P <0 0 1)。其中以尿DPD的活性增高更为显著 (增高 5 98倍 )。而且 ,骨折长期固定治疗患者尿DPD的变化还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尿DPD是反映骨吸收的一项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尿DPD的监测对骨折长期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发生新的骨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胜许鸿灏熊美珍王小朝司徒良
关键词:骨折骨代谢骨质疏松尿脱氧吡啶啉骨细胞
PA和BuChE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研究血清前白蛋白 (PA)和丁酰胆碱酯酶 (BuChE)的检测在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测定 66例肝硬化患者和 5 0例健康人血清PA含量 ,BuChE活性及肝功能指标 (包括白蛋白 ,总胆红素 ,谷丙转氨酶 ) ,并按Child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PA含量和BuChE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按Child分级 ,肝硬化组A级PA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B级与A级 ,C级与B级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1) ;BuChE活性A级与对照组 ,B级与A级 ,C级与B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项指标均随Child分级而明显降低。结论 血清PA含量和BuChE活性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黄伟刚郑艳芬王小朝
关键词:PA肝硬化CHILD-PUGHPA血清前白蛋白丁酰胆碱酯酶
双位点保守基因特异性PCR-CE-RFLP快速鉴定病原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2007年
[目的]初步建立一个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标准PCR-CE-RFLP数据库,为临床快速鉴定病原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共167株,筛选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间区基因的合适引物,分别用FAM和JOE两种荧光素标记,调整PCR反应条件,让两种引物能同时在同一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先用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再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III进行不完全酶切,酶切产物50倍稀释后进行毛细管电泳(PCR-CE-RFLP),测定酶切片段长度差异。[结果]针对16S rRNA基因的RFLP谱数据只能将病原菌鉴定到"科"的程度,而单纯应用16S-23S rRNA间区基因的RFLP谱数据虽能区分绝大多数细菌,但个别种属内仍然出现相似的谱型。经过双位点PCR-CE-RFLP分析后,则可将所有细菌鉴定到"种"的程度。[结论]利用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进行细菌鉴定简便快捷,能将传统方法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鉴定工作缩短到几个小时,是一种极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
石胜朱振宇熊燕王小朝陈青龙许鸿灏卢岑陈炎添
关键词:16SRRNA基因毛细管电泳病原菌
心肌酶类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心功酶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谷草转氨酶 (AST)、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功酶 (CK -KB)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贫血查因病人按血液病标准[1 ] 分为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MM)、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缺铁性贫血 (IDA)共 6组患者的心肌酶类进行检测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溶血性贫血、MDS、白血病患者中LDH、α-HBD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AST有不同程度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CK、CK -MB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MM、AA、IDA三组患者中 ,五类心肌酶类均无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LDH、α -HBDH、AST可作为血液病诊断和病情观察中重要的临床指标之一。而CK、CK -MB检测没有实际意义 ,从患者的经济考虑 。
王小朝张卫红石胜
关键词: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8-羟基脱氧鸟苷酸检测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尿8-羟基脱氧鸟苷酸的含量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1型糖尿病患者39例、2型糖尿病患者41例、正常对照组45例进行24 h尿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24 h尿8-Ohd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高血糖状态下或血糖的急性波动使糖尿病患者发生氧化应激,导致DNA的损伤,从而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郭翼华项嘉亮王小朝
关键词:糖尿病8-羟基脱氧鸟苷酸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缓解后再急粒变并缓解1例
2002年
卢岑王小朝张雅西张卫红曾俊杰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O的临床研究
2004年
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O(一氧化氮 )含量的变化情况 ,探讨NO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分别测定 47例脑梗死和 4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发病后第 3d、第 7d、第 2 1d的NO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前 3次的血浆NO含量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第 2 1d的血浆NO含量比入院时高 (P <0 0 5 ) ,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脑出血组 4次检测的血浆NO含量均比对照组低 (P <0 0 1) ,且连续 4次检测的血浆NO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差异无显著性。脑梗死组前 3次的血浆NO含量与脑出血组同期的血浆NO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脑梗死组第2 1d的血浆NO含量比脑出血组第 2 1d的血浆NO含量高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低水平的血浆NO含量 ,脑出血患者的低水平血浆NO含量比脑梗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 ,NO可能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
王丹朱浩佳卢岑陈荣植王小朝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血浆一氧化氮病理学
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的影响。方法  2 0 0 2 - 0 5~ 2 0 0 3- 0 8广东江门市人民医院 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4 0例治疗组和 38例对照组 ,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NO及GMP 14 0的含量。治疗组患者经过阿司匹林治疗后 2周 ,再次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NO及GMP 14 0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浆NO及GMP 14 0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组治疗后的ESS分值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ESS分值 (P <0 0 1)。结论 阿司匹林能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 14 0的水平 ,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起到脑保护作用。
王丹朱浩佳梁焯辉王小朝
关键词: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一氧化氮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缺血性脑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