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四达

作品数:84 被引量:178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哲学宗教
  • 22篇政治法律
  • 9篇历史地理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篇政治
  • 10篇文化
  • 9篇哲学
  • 9篇主义
  • 8篇民主
  • 7篇社会
  • 5篇白虎
  • 5篇《白虎通义》
  • 4篇东方社会
  • 4篇东方社会理论
  • 4篇社会理论
  • 4篇社会主义
  • 4篇天人合一
  • 4篇历史反思
  • 3篇儒学
  • 3篇普世价值
  • 3篇宗教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马克思主义中...
  • 3篇法家

机构

  • 79篇华侨大学
  • 8篇中山大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泉州华侨大学
  • 1篇泉州信息工程...

作者

  • 84篇王四达
  • 5篇靳志强
  • 4篇庄树宗
  • 4篇梁雁秋
  • 3篇董成雄
  • 2篇赵新友
  • 2篇高尚
  • 1篇曾亚雄
  • 1篇孙力杰
  • 1篇曹文宏
  • 1篇赵威
  • 1篇杨帆
  • 1篇李红珍

传媒

  • 11篇华侨大学学报...
  • 7篇哲学研究
  • 5篇理论学刊
  • 4篇理论探讨
  • 3篇学术研究
  • 3篇现代哲学
  • 3篇江苏行政学院...
  • 2篇江汉论坛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孔子研究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复旦学报(社...
  • 2篇天中学刊
  • 2篇燕山大学学报...
  • 2篇科学社会主义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当代世界与社...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因“必然之理”致“必治之政”——从“必”与“未必”的分野看法家的“势治”的导向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除了鼓吹君主本位的"法、术、势"外,还提出一种国家本位的"势治"理论:这是一个以"治"为目标,以"公"为价值,以"性"为依据,以"法"为约束,以"势"为导向,环环相扣的"治安策"。其"以法治"、"以势行"的治国思路强调了不同客观情势会产生不同社会导向:其势"必"或"未必"决定着法治的成败,由此论证了建立合理制度、营造良好情势,化"未必"为"必"的重要性。"势治"理论作为"法治"体系的辅翼主要是一种技术理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性对现代中国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王四达
关键词:法家
神、圣崇拜:汉代精神传统的形成及其渊源流变被引量:3
2008年
神、圣崇拜是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它经三代"法天"到东周"崇圣",至汉代终于在帝王身上集结为"唯神"、"唯圣"的价值取向,从此"万变不离其宗"。而当帝王成为神、圣的化身时,神圣价值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不但丧失了拷问世俗的积极功能,反而变成对世俗政权的屈从与维护,对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扼杀。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的历程与这一精神传统的形成是直接相关的。
王四达
关键词:源流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层面的考察与现实层面的追问被引量:5
2009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逻辑延伸与现实推广,其理论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普适性与民族普适性。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的原理虽然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论断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对该矛盾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并未作明确界定。由于俄、中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均非"瓜熟蒂落"的社会革命,故落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后遗症,并分别走向崩溃与改革。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改革的正确取向,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在理论上与现实中应对这些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可能走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误区。
王四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化
“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从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座谈会讲话谈起被引量:4
2014年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通过一场深刻改革改变一个国家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的成功范例。这次变法不仅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当代中国的改革者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董成雄王四达
关键词:商鞅变法社会改革
从“神本”到“君本”──试析中国古代“人文”的渊源流变及其本质被引量:3
1999年
王四达
关键词:渊源流变人文主义方法论神本
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被引量:11
2005年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从乐律的和谐发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理性,并把它推进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社会理性,由此提出“德行宽容”的主张。然而在古代“尊压卑,固其义”的专制制度下,和谐理想与宽容精神不但未得到落实,反而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只有汲取古代失败的教训,加强制度机制的建设与社会生态的培育,和谐理想才能转化为社会现实。
王四达
关键词:宽容历史反思
试析《商君书》的“尚力”哲学与强国之道被引量:4
2015年
《商君书》是战国时代法家"尚力"哲学的典型代表。其中,"生抟杀"动力机制所打造的"农战"举国体制对秦的强盛虽然有显著的功效,但其极端的功利取向也瓦解了社会的道德基础,对"抟杀"体制的路径依赖使嬴秦在统一之后不能进行适时的治道切换,终于导致强秦的速亡。
王四达任健峰
关键词:农战举国体制
论李贽“人道”观的内在结构及其当代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李贽人道观的内在结构是一个有深刻内容和较高系统性的思想体系。它以"普天之下更无一人不是本"的人学本体论为核心,以"童心"为"真心"、以"人性"为"真性"的自然禀赋论为基础,联结"天下无一人不生知"的知性平等论,"圣人与凡人一"的德性平等论,经由"各遂千万人之欲"的社会自由观,最后通向"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即人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李贽杰出的时代敏感、雄伟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变革意识和为真理而斗争的殉道精神值得后人尊敬和效法,其理论内核为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庄树宗王四达
关键词:人道观
关于推进“泉州学”研究的若干思考——兼论泉州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关系被引量:2
2002年
文章对“泉州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 。
王四达
关键词:泉州文化闽南文化泉州学
弗雷泽与福斯特:正义的哲学基础之争被引量:1
2013年
当代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批判理论家南茜.弗雷泽与瑞尼尔.福斯特围绕是参与平等之正义框架还是合理性证明原则更适于担当正义的哲学基础展开了一场政治哲学论辩。他们试图在规范上将正义的本质概念化,在操作层面将正义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但他们在关涉正义的批判的对象、形式、范围和社会本体论等方面产生重大分歧。二者的正义构想之异同及其争辩所打开的话语空间,一方面向我们昭示了西方批判理论家致力于社会解放的理论与实践斗争一直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囿于自身理论资源的潜能而未能深层有效挑战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靳志强王四达
关键词:正义政治哲学弗雷泽福斯特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