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彦宏
-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联合瓣膜置换术中缺血后处理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在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实施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对比不同实施策略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4例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处理Ⅰ组、处理Ⅱ组,每组8例。在缝合右房切口、开放上、下腔静脉阻断带、心脏复跳时,沿分离间隙进行相应处理:处理Ⅰ组:阻断主肺动脉15 s、开放15 s、循环5次;处理Ⅱ组:阻断主肺动脉30 s、开放30 s、循环5次;对照组:不作处理。记录术前(T0)、停机1 h(T1)2、h(T2)3、h(T3)、6 h(T6)1、2 h(T12)的氧合指数,测定T0、T1、T3、T6、T12动脉血浆TNF-α含量。结果处理Ⅰ组的氧合指数在停机T1、T2、T3、T6四个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处理Ⅱ组(P<0.05),而处理Ⅱ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处理Ⅰ组血浆TNF-α含量在T1、T3、T6、T12四个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处理Ⅱ组(P<0.05),而处理Ⅱ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瓣膜瓣膜置换术中阻断15 s、开放15 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策略能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产生有关,而阻断30 s、开放30 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策略在联合瓣置换术中不具有肺保护作用。
- 刘洪端刘立明曹亮谭昌明张昊潘彦宏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心脏瓣膜假体植入转化生长因子Α
- 缺血后处理减轻体外循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在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实施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体外循环相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评价不同实施策略的效果,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需行双瓣置换患者24例,并均分为对照组(A组)、处理I组(B组)、处理Ⅱ组(C组)。A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B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并在肺动脉恢复灌注前给予阻断主肺动脉15S、开放15s、循环5次,C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并在肺动脉恢复灌注前给予阻断肺动脉30S,开放30S,循环5次。分别记录术前、停机1、2、3、6、12h的氧合指数,测定术前、停机1、3、6、12h动脉血浆丙二醛(blDA)含量。结果B组的氧合指数在停机1、2、3、6h四个时间点明显优于A组和C组(283.25±56.47vs384.76±29.17vs310.50±65.71.265.75±58.78vs381.75±29.67vs310.50±48.17,283.75±73.15vs389.74±39.34vs317.87±78.41,310.37±52.00vs401.62±42.89vs337.25±64.06,P均〈0.05),而C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血浆MDA含量在停机1、3、6、12h四个时间点明显低于A组和c组(4.64±0.63VS3.88±0.20vs4.38±0.41,5.75±0.49vs4.44±0.34vs5.28±0.76,4.42±0.31vs3.77±0.40vs4.35±0.54,3.74±0.31vs3.19±0.17vs3.64±0.24,P均〈0.05),而C组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阻断15s、开放15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方式能改善体外循环联合瓣膜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阻断30s、开放30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方式可能不具有改善体外循环联合瓣膜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作用。
- 刘洪端刘立明曹亮谭昌明张昊潘彦宏